多视角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su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把握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提出了策略。并指出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客观之“象”的音、色、形、质等方面多视角解读意象,体悟诗人情感,领略诗歌的意蕴。
  关键词:意象;多视角解读;体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6
  意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把握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但是如何指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意象”,从而把握诗歌意境呢?众同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笔者平时诗歌教学中的做法——对诗歌意象多视角解读帮助学生体悟诗人情感,提出一些看法和主张,从而为学生提供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人创作时,客观物象之所以能够被诗人摄入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是因为客观之“象”在音、色、形、质等方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有相似之处。诗人常常撷取一些相似之“象”表现主观之“意”,其中“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骨肉契合无间。因此,笔者指导学生从客观之“象”的音、色、形、质等方面来多视角解读意象,体悟诗人情感,领略诗歌的意蕴。
  一、听音——辨声揣情
  学生习惯于把意象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辨析这些意象的声音,体悟诗人之情感,在鉴赏诗词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意象时,认真倾听客观之“象”发出的声音,学会听其音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诗人开篇便选取了“寒蝉”这个典型的听觉意象,可谓煞费苦心。寒蝉即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已不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作者离别之苦的东西。学生听到寒蝉凄凉之音,诗人的悲情就领略到了,诗歌悲的基调也感受到了。又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啼,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引领学生倾听“猿”这一听觉意象的悲啼声,很自然地便体会了诗人内心的悲愁之情。
  二、观色——绘色传情
  客观物象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地体现在对某些景物色彩的描绘上,使景物带有情感倾向。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情绪的经验,也就是说色彩更能直接激发人的感情。换句话说,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必然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而指导学生“观意象之色彩,体悟作者传达的内心情感”不失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解读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色彩是纷繁多样的,不同的意象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参与制造诗歌的格调、氛围。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塞声不起。”云是黑色的,月光是白色的,盔甲是金色的,雪在夜间泛出紫色,红旗是红色的,一连用了黑、白、金、紫、红五种颜色,画面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学生从这些色彩浓郁而暗重的言词中,体会悲壮的艺术氛围,获取悲慨的审美感受。
  通过观色解读客观之“象”,学生体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变得容易了许多。
  三、辨形——状物言情
  意象的色彩引人联想,昭示感情。同样,意象的形貌亦渗透着作者的情思。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可见,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诗人在传情达意时必须寻找与之情意相通、相似的客观物象。景物形貌是客观物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真实而客观的,是可以具体感知、触摸的,学生易于通过辨其形来把握情感内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辨析意象的形貌,体悟作者的情思。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学生对意象“杨柳”的这种形貌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后,就能理解出诗人寄托在“柳”这一物象上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郑板桥《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中通外直,高大挺拔,直指云霄,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诗人寄托其间的不畏逆境、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
  这样,辨析“意象”之形貌,提高了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效果。
  四、察质——品物体情
  这里所谓的“察质”,就是指导学生体察客观之“象”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因其本身的一些特质而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便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学生便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
  例如,梧桐,因落叶飘零而象征凄凉悲伤,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时黄昏点点滴滴。”流水,因连绵不断,恰似愁情挥之不去而喻愁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圆,寓示团圆而常喻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鹃哀鸣,寄托乡愁乡思,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满腔愁情。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凡此种种,见物见象,见象生情。
  通过体察意象之特定象征意义这种解读意象的策略,学生有效地体悟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笔者只希望能够通过多视角地解读诗歌意象,带领学生体悟出诗人的情感,真正领略“诗言情”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鉴赏诗歌的热情。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曲江中学 512000)
其他文献
摘要: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成功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品德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但面对课时缩减,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情况,
摘要: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以听讲为主的感觉方式逐渐让位于体验,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实现轻负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而数学实验则为学生的体验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数学实验开展体验式教学,从诱发体验、尝试体验、生长体验、积淀体验、内化体验、升华体验等六个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体验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本文以“以学定教”为核心,分析了以学定教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性,并详细的分析了如何有效的实施“以学定教”,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学者、教师参考意见。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数学;教学;促进性  “以学定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等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以学定教”模式,能
摘要:这几年,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巧用讲学稿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即讲学稿不是提前发给学生,而是先布置学生预习,接着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导学课文,最后又进行检测。经过实践,这样巧用讲学稿能有效地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理解、落实,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得轻松、记得牢固,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检测的应对能力,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巧用讲学稿;小组合作;文言文教學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若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班主任工作就会有较快成效。因此,班主任育人工作中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班主任搞好本职工作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处理;关系;大小;快慢;好差;主次;严爱;内容;形式;个别;一般;开头;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
摘要: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素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19  在职业中专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是一
摘要:焦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不安、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例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答不出时,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从不同角度可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过敏性焦虑。研究表明,若高焦虑与高能力结合,会促进学习;当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会妨碍学习,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紧张、不安的情绪干扰。  关键词:高中英语;焦虑情绪;调节情绪;成绩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摘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都是较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改善高中生入学难题,全面提高入学率,相对的资助育人的重要性也就愈发显著,并逐渐发展成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因素。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普通高中在受到各项因素的直接影响下,仍旧存在较多滞后性问题,无论是教学队伍的专业性,还是教学机制及资源的先进性,都难以与实际需求相符合,这就使得高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新课改的推进
摘要:招生考试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青年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历经多年探索,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选拔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莘莘学子通过各级各类考试“越过龙门”,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公平;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摘要: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阶段的知识水平、体质、品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因而需要针对性的手段来进行教育。而这些学生本身也是存在着心理障碍的,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能够有效地针对他们的心理障碍,采取有效的消除措施,也是教师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心理障碍;消除措施  一、引言  现代的教育理念下,更加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将教育的出发点转变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