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对爱的教育高度重视,已经将爱的教育运用到了学校的教育中。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语文教师应当承担重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爱来教育,逐步培养孩子们有爱的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爱的教育;爱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爱的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的意义不能只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为学生修筑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路,向学生传递一种极平凡但又极珍贵的东西——爱。
我们不但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懂得爱,而且在教学中更得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悟到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就是一种包容。语文教师要包容每个学生的失误,包容每个学生的缺点。“一个都不能少”,不放弃一个孩子,教育不但是优等生的教育,更是学困生的教育。爱优等生是教师。“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语文教师应该时常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境况不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父母离异的学生,可以在节假日给他们寄贺卡,打慰问电话;偷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可以不当众责备批评,而是为他“保密”,说一些“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之类的道理,旁敲侧击,既不使学生难堪,又不挫伤孩子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只是抽象、空洞的说教。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爱国变得形象而具体。例如,我在教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江之歌》时,就结合课文,对孩子们进行了热爱祖国的教育。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她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波澜壮阔,她的健美磅礴,都体现着祖国山河的壮美秀丽。还有美丽的《五彩池》、《七月的天山》和雄伟的《山海关》,无不令人感到自豪。这些课文都成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学习这些课文,孩子们不但掌握了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
三、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人们总有一股温暖在心头荡漾。可惜,由于父母的溺爱,许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从不为父母着想,也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甚至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罗嗦而大吵大吼,以至摔门、摔东西。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学会关爱父母、珍爱亲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上《背影》时,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教学:(1)作者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都要流眼泪,为什么?(2)现实生活中,你的父母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3)学会观察生活中细节,积累父母的点滴小事,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在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严厉的母爱则让学生从另一侧面对母子情深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和赵丽宏《母亲和书》等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自己对家人的感念之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则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赞扬温暖纯真的亲情。
语文源于生活。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在自身的生活中逐渐学着体贴父母、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爱亲情。同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努力,回报父母的爱。
四、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师生之爱
由于有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或受到不良影响懒于学习,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与作对的情绪。有的同学把要求严格的老师叫做“老板”,把老师的教育当作“找茬”,把布置作业多的教师称为“法力无边”的“星宿老怪”,搞恶作剧、起绰号欺负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尊敬师长、热爱老师的思想教育。然后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老师平时又是怎样地用心关爱、教育他们,老师为他们做了什么?并进行了题为《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写作·口语交际”练习。在练习中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学生体会老师为他们付出的辛劳,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教师、尊敬教师的情感。
五、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悟自身的责任
在爱的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爱,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爱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爱的教育,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的熏陶、爱的感染、爱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祖国、对大自然、以及对生命、对和平的热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甚至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育;爱的教育;爱的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爱的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的意义不能只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为学生修筑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路,向学生传递一种极平凡但又极珍贵的东西——爱。
我们不但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懂得爱,而且在教学中更得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悟到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就是一种包容。语文教师要包容每个学生的失误,包容每个学生的缺点。“一个都不能少”,不放弃一个孩子,教育不但是优等生的教育,更是学困生的教育。爱优等生是教师。“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语文教师应该时常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境况不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父母离异的学生,可以在节假日给他们寄贺卡,打慰问电话;偷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可以不当众责备批评,而是为他“保密”,说一些“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之类的道理,旁敲侧击,既不使学生难堪,又不挫伤孩子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只是抽象、空洞的说教。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爱国变得形象而具体。例如,我在教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江之歌》时,就结合课文,对孩子们进行了热爱祖国的教育。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她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波澜壮阔,她的健美磅礴,都体现着祖国山河的壮美秀丽。还有美丽的《五彩池》、《七月的天山》和雄伟的《山海关》,无不令人感到自豪。这些课文都成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学习这些课文,孩子们不但掌握了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
三、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珍爱亲情
说起亲情,人们总有一股温暖在心头荡漾。可惜,由于父母的溺爱,许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从不为父母着想,也不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甚至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罗嗦而大吵大吼,以至摔门、摔东西。因此,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学会关爱父母、珍爱亲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上《背影》时,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教学:(1)作者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都要流眼泪,为什么?(2)现实生活中,你的父母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3)学会观察生活中细节,积累父母的点滴小事,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在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严厉的母爱则让学生从另一侧面对母子情深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和赵丽宏《母亲和书》等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自己对家人的感念之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则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赞扬温暖纯真的亲情。
语文源于生活。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在自身的生活中逐渐学着体贴父母、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爱亲情。同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奋努力,回报父母的爱。
四、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师生之爱
由于有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或受到不良影响懒于学习,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与作对的情绪。有的同学把要求严格的老师叫做“老板”,把老师的教育当作“找茬”,把布置作业多的教师称为“法力无边”的“星宿老怪”,搞恶作剧、起绰号欺负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尊敬师长、热爱老师的思想教育。然后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老师平时又是怎样地用心关爱、教育他们,老师为他们做了什么?并进行了题为《老师,我想对你说》的“写作·口语交际”练习。在练习中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学生体会老师为他们付出的辛劳,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教师、尊敬教师的情感。
五、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悟自身的责任
在爱的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爱,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爱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爱的教育,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的熏陶、爱的感染、爱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祖国、对大自然、以及对生命、对和平的热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甚至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