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知识丰富、应用技能型的学生,给予企业和社会一批高质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文章结合现阶段的园林专业,结合其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园林制图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定的教学改革思路。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幽默大师,他不仅小说写得引人入胜.而且擅长演讲和辩论。他的语言风趣幽默,常常是妙语连珠,令人回味。遇上辩论,他会以自己特有的玩世不恭的语气和冷嘲热讽让对方面红耳赤。下面的对话正是他的幽默和机智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申报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的过程,阐述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突出了学科优势,整合了教学资源,建立了在实验中心下以实验平台为实验教学的基本单位,淡化专业界限,突出资源共享,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搭建开放创新的实验基地。  关键词:示范中心;开放化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6月26日,河南省慈善总会在林州召开全省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座谈会。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省民政厅副厅长孟超出席会议。安阳市、林州市相关党政领导出席会议,全省各地市、部分县区慈善总会会长、秘书长等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孙培新主持。  会议总结了河南省当前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建设的工作情况和相关成果。近年来,河南省慈善组织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慈善组织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目前,全省共有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希望它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尤其是展示课或竞赛课,更期望学生的思维都能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整节课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看似完美的课堂,能给学生真正留下些什么呢?  于是,在本学期伊始,我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节数学课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期将近一半,看着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敢说,越来越会说,越说越好
(请监考老师用普通话念题一至二遍,但不能暗示答案。测试时间:60分钟)  (1)喜欢吃香蕉的人数是喜欢吃梨的4倍,喜欢吃梨子的有多少人?  (2)填一填、涂一涂,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喜欢吃苹果的人数是喜欢吃梨的多少倍?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七、我会用数学解决问题(4 4 4 6 5=23分)  1.有24个桃子。  (1)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简便计算教学是一件看似简单做亦难的事情,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或马虎大意或心存胆怯,在进行简便计算中频繁出错,进而逐渐打消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到了“谈简算而色变”的程度。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真正发挥简便计算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下面,笔
根据调查,在我们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中,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50%以上;无法跟上复习课进度的学生达30%以上;20%左右的学生意志薄弱,无法集中精力复习。本人连续教过多届毕业班,怎样在复习阶段有效地引领学生投入“紧张状态”而进行有效复习,经验告诉我,老调重弹的“题海战术”已不再受学生欢迎。因此,自2009年5月份毕业总复习开始,我践行了“调适‘情、境、鸣’要素,提升‘清、精、明’效果”的课题,把如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出发,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探索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步骤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15-03  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
片断一:数形结合,形成分数的意义表象。  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图(1)的阴影部分用分数1/3表示。  师:怎么想到的?  生1: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师:图(2)的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2: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生又猜了几个分数都不正确,师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3期、第9期分别刊登了肖安群、周兴芳老师撰写的题为《如何向学生证明1=》和《也谈“1=”》的文章,拜读之后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的观点与周兴芳老师颇为不同,故借贵刊一角与同仁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1”可以用极限来证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