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们生物教师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教育作为前沿阵地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更是课程改革的前沿,所有的教育行为最后都要在课堂之中被执行和体现。那么如何使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在课堂之中就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重点。现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和自然中真实的实物有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开场白”使学生“眼前一亮”。比如在讲解《生物特征》一课时,“开场白”我是这样讲述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它是一株单株巨型真菌,占地达38亩,重约100吨,估计已生存了1500年到1000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在该国西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神秘生物。它们的身长只有十亿分之二十米到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甚至比已知的最小细菌还要小。那么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就是100吨的真菌和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的神秘生物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几句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导入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语言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其中并渗透了“关注环境保护”、“基因与克隆”等社会热点。这就侧面给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热点,并配以适当的讲述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通过设计组织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在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可让学生起立,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足弓起作用,身体震荡小),另一次用足跟着地(没有应用足弓,震荡强烈)。经过此活动后,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武装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轻松
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的这种观看演示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了很多,而且学生一目了然,不容易忘记。
四、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向学生展示看得见的知识
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和自然中真实的实物有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开场白”使学生“眼前一亮”。比如在讲解《生物特征》一课时,“开场白”我是这样讲述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它是一株单株巨型真菌,占地达38亩,重约100吨,估计已生存了1500年到1000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在该国西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神秘生物。它们的身长只有十亿分之二十米到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甚至比已知的最小细菌还要小。那么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就是100吨的真菌和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的神秘生物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几句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导入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语言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其中并渗透了“关注环境保护”、“基因与克隆”等社会热点。这就侧面给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热点,并配以适当的讲述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通过设计组织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在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可让学生起立,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足弓起作用,身体震荡小),另一次用足跟着地(没有应用足弓,震荡强烈)。经过此活动后,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武装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轻松
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的这种观看演示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了很多,而且学生一目了然,不容易忘记。
四、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向学生展示看得见的知识
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