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意识。开放是生成的前提,应该说许多教师已经或正在开放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开放的时机、开放的力度、开放的方法等等都有待我们更好地研究,特别要关注那些假开放,事实上完全在教师的调控之中。
案例1
“花园”的教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或比……多或比……少)
教师不妨先问“看图后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会感受到花园的美,学生思维空间大,容易生成“闪光点”。如学生提的问题不涉及数学内容,教师再追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特别是数学的内在美。”一二位学生的花园美感,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情感,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鉴赏、探究数学的内在美。
二、生成意识。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中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起点、情绪生活、他们的发展,尽可能充分地预设。另一方面,要有生成意识,从观念到行为操作,都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生成的信息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有可能是预设生成的,也可能是非预设生成的。为了确保生成,教师1、要创设情境。教材本身已经创设生活情境,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有话可说。2、问题空间要大。问题问得大点粗点,学生思维空间就大些。3、要有活动体验。学生操作后说一说,呈现信息,学生说一说,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中和解决问题后说一说,这是学生互动生成的过程。4、要前测。课前对本班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作点检测,更有利于预设和生成。5、要讨论生成。对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等可作专门讨论。
案例2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义乌、金华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20千米,30分钟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生成1:(100 120)×30……①
学生没有学习30分与0.5时的互化,也不会小数的乘法,但比较熟悉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路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解题思路,要使①式成立,条件该如何改?引发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处理。如果条件不变,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成2:(100 120)×05
生成3:(100 120)÷2
生成4:(100 120)×1/2
三、资源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资源由书本和设备扩展到其他物质资源,特别是教师、学生、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信息等一些资源。报刊、电视……都是数学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目标意识。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一类是预设生成的、一类是非预设生成。教师要根据《课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作出大胆预设,并努力实施达到目标。但有的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师对生成交叉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亮点,切不可以为与本节课无关、或以为与考试无关、或以为没有数学味而不理不睬。教师要对生成信息正确判断,只要对学生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则要灵活加以提升,有机地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生成目标,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
教师要树立上述四个意识,不要怕被学生问住,不要怕难为情,不要怕出丑,提高对信息关注的自觉性、敏感性,要不断充电,练好内功,提高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在关注生成意识、资源意识、目标意识的同时,努力展示学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愉悦的、和谐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案例1
“花园”的教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或比……多或比……少)
教师不妨先问“看图后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会感受到花园的美,学生思维空间大,容易生成“闪光点”。如学生提的问题不涉及数学内容,教师再追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特别是数学的内在美。”一二位学生的花园美感,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情感,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鉴赏、探究数学的内在美。
二、生成意识。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中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起点、情绪生活、他们的发展,尽可能充分地预设。另一方面,要有生成意识,从观念到行为操作,都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生成的信息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有可能是预设生成的,也可能是非预设生成的。为了确保生成,教师1、要创设情境。教材本身已经创设生活情境,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有话可说。2、问题空间要大。问题问得大点粗点,学生思维空间就大些。3、要有活动体验。学生操作后说一说,呈现信息,学生说一说,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中和解决问题后说一说,这是学生互动生成的过程。4、要前测。课前对本班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作点检测,更有利于预设和生成。5、要讨论生成。对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等可作专门讨论。
案例2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义乌、金华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20千米,30分钟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生成1:(100 120)×30……①
学生没有学习30分与0.5时的互化,也不会小数的乘法,但比较熟悉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路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解题思路,要使①式成立,条件该如何改?引发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处理。如果条件不变,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成2:(100 120)×05
生成3:(100 120)÷2
生成4:(100 120)×1/2
三、资源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资源由书本和设备扩展到其他物质资源,特别是教师、学生、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信息等一些资源。报刊、电视……都是数学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目标意识。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一类是预设生成的、一类是非预设生成。教师要根据《课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作出大胆预设,并努力实施达到目标。但有的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师对生成交叉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亮点,切不可以为与本节课无关、或以为与考试无关、或以为没有数学味而不理不睬。教师要对生成信息正确判断,只要对学生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则要灵活加以提升,有机地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生成目标,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
教师要树立上述四个意识,不要怕被学生问住,不要怕难为情,不要怕出丑,提高对信息关注的自觉性、敏感性,要不断充电,练好内功,提高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在关注生成意识、资源意识、目标意识的同时,努力展示学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愉悦的、和谐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