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一样的女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o61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俊格丹丹的,含笑着,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纯朴的阿莲,绽放的容颜如莲花盛开。这是我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的阿莲,款款向我走过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莲花用“一尘不染”“出水芙蓉”来形容莲花。莲花亦名荷莲,别称芙蕖、芙蓉等。伟大的诗人屈原有“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几乎成了莲的代言。还有那些赞美莲花,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的篇章更是举不胜举。在古埃及神话里,太阳是由荷花绽放诞生的,睡莲因此被奉为"神圣之花",成为遍布古埃及寺庙廊柱的图腾,象征着“只有开始,不会幻灭”的祈福。而在东方的佛教中就更为人所称道莲花的完美,超凡脱俗之气被视为永恒超越的精神象征。在庙堂的壁画,雕塑与典籍中,诸佛与大菩萨常常端坐于莲花之上。因此,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对未来,对超越美好世界的渴望与理想。世人给女孩取名字,总喜欢带上一个“莲”字如金莲、银莲、玉莲、翠莲,晓莲等等,都爱莲之美,敬莲之风雅与气质。
  那个叫阿莲的女子是我的发小,我俩同岁。她三岁时,跟随父母搬迁到我们的村子,我们两家的距离不到800米,一条东西走向的季节河缓缓从我们两家中间穿过。夏天,我们提着小箩筐,在河里捞小鱼;冬天,我们三个一伙,四个一群在结冰的小河床滑冰。上小学我们在同一所小学,同一班里读书。上初中,因学生多,我和阿莲分在两个班级里。两个教室只隔一堵墙,我们的语数英及其他科的老师,都是同一位老师。我们经常课后相约去学校周边的树林看书。此时的阿莲越来越漂亮了,她的独特、美丽吸引了比我们高几级的高大帅气的男孩们,开始追阿莲。后来,我和阿莲都落榜了。我复读。听说阿莲,她父母按照当地的风俗包办将阿莲许亲给我村一户家底不错的干部子弟。阿莲坚决不同意。阿莲自由恋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真爱。我还在复读。与阿莲再次相见是二十年后的某一天。记得当时有一位友人告诉我,她有阿莲的电话时,我用激动而颤抖的手,拨通她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她甜美的声音。我俩迫不及待找个地方见面。那个含笑的阿莲,是一位特别精致的女人,身姿优美,由内到外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岁月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我们叙旧,我们相约去故乡的杏花滩看杏花;相约看故乡最大的淡水湖——红碱淖;或者她和同学相约跑到内蒙古来看我。她的为人处世里,透露着独特的气质和内涵。我们欣赏美景,收获着友谊。这些都深深印在我心里。
  阿莲,有一副好嗓子,唱信天游唱得特别好听。比如《为你跑成罗圈腿》这首:
  三十里的明沙,
  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上
  我来呀嘛看妹妹
  半个月我看了妹妹
  十五回呀十五回
  为了看妹妹
  哥哥跑成罗圈圈腿。
  明快的音乐,甜美空灵的声音,总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怀念。我生活的陜北小村子,我的父辈都喜欢唱信天游。我的三叔,同宗的姑姑们个个都是唱信天游的高手。我的四爷爷不论在酒席上,还是日常劳作中,他们边干活便喊上两嗓子。唱出生活的幸福,生活的艰辛。我的母亲也是唱信天游的高手,她曾经是村里的秧歌队队员,我的父亲也拉得一手好二胡。生活在塞外小城的我,时常怀念故乡,打开唱吧听一听阿莲的歌。阿莲原生态陕北民歌唱腔,歌声甜美、清脆,以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纯朴的陕北妹子形象曾让听过她歌声的人今生难忘。
  每次我回陕北故乡,阿莲都陪我到处转转。记得那年寒冬,天气特别冻,阿莲陪我去看乔家大院、白家大院……看看被岁月熏染黑色的瓦、青色的石的陕北四合院。宁静的色调里,就有了一种温暖、舒适的沧桑之感。与阿莲相处总能感到她身上散发出魅力和自信的气质。也因阿莲,我喜欢上了莲花。知道塞上榆林古城有一池莲花,相约好几位要好姐妹在夏日去欣赏莲花,去赴一场“手心相莲,为荷而来”的盛宴!那是一池纯朴宁静、美丽无比的莲花,莲花的叶子都突出在水面上,在那纤细的茎的支持下,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或许去得早了,绿色叶中衬托着几朵纯白的莲花和花蕾。白而不妖,清而不素。我们嬉戏着,吟着咏莲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我们在莲池边摆弄着各种姿势拍照,瞧!那一朵莲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此刻的阿莲穿一身淡青色连衣裙,亭亭玉立,宛如一支出水的莲花,被傍晚轻柔的夏风拂过,一颦一笑都是那么醉人。岁月带不走她的光泽,反倒在时光的打磨中显得愈发耀眼。
  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莲花般直入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抚摸,让疲倦的灵魂轻轻地舒展如莲。后来,我出差去上海、江苏,不去观赏别的风景,我只想赏莲花,我会给一米多高的莲叶上撩撒一些水,微风拂面,莲叶轻摆,水珠晃动,制造各种意境去拍照,还将好大好大的莲叶当太阳帽来戴。有时静静观察小鱼在莲叶下嬉戏,偶尔看到从一米多高莲叶间腾空而飞的小鸟,几秒种后又落入密集的莲叶间……面对美景总忘不了给阿莲发些五颜六色的莲花图来。我忽然想起席慕蓉的话:“不能像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对幸福美好世界与生活的渴望都应一致的,那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莲花一样给世界放出一缕清香,装点一分美丽。生当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圣洁、芬芳四溢!
  我时常想念那位如莲的女子!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世界安静了下来,连手表上的秒针也似乎踮起了脚尖。嘀嗒、嘀嗒,不管它走得多么小心,反正我是听见了。  这是一天最沉静的时刻,电脑屏幕右下方显示的时间是1:05分。准确来说,这已经是25日的凌晨。我所没有看见的风景是美丽的,但是现在我要允许它们安睡——飞鸟倦了归巢酣睡,晚风吹起一丝丝细毛,就像一首流畅的乡愁诗;月亮悬在故乡山冈之上,两山藏一溪,夜晚它的流动也是无精打采的,只把一道道浅浅的白光拉长拉长…
期刊
某个暮春的周日上午,我前去老母亲那里问安。每个礼拜如此,倒像是例行公事了。  上周回来的时候,单元楼门口的梓树打起了白朵,现在应该开了吧?进了院,我看到的却是更加“惊艳”的场面:三辆警车把原已满当的小区挤得快要喘不过气来。车与车的缝隙间插满了人,人们的表情紧绷着几丝惶恐,许多人的面孔陌生。  前一栋楼的阳台窗户打开了不少,有人探出脑壳又缩了回去,接着又探出来。一打听,原来是老唐,死了,自绝。  老
期刊
今年夏天,回到阔别三年多的环县。每天早早起床,洗把脸,就急切地走向环江边。夏日的环江,辞去一个冬春的蛰伏,像个刚睡醒的孩子,欢笑着、跳跃着奔向远方。河水在朝阳的照射下,披着一身鳞光,早炼的人们也是一脸阳光。走在江边上,天空是那样的湛蓝而高远,晨风是那样的轻柔而多情。在多雨的南方,早晨总是云遮雾障,你很少能见到这么清爽而辽远的蓝天。能看出,晨炼的人们正感受着一种清新、活泼和奋发的气息。这气息透过大家
期刊
庚子岁首,一种名曰新冠病毒悄然袭击武汉,转眼,疫情向全国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打响。车辆停运,商铺停业,学校停课;封路,封城,封门;村自为战,庄自为战,人自为战,结成了人类抗“疫”史上最强大的阵线。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二,三弟一家从省城来老家给母亲拜年,吃完午饭即返回单位投入战斗。他们夫妇都是从医30多年的老同志,深知情况紧急,救死扶伤,大任在肩。尤其是三弟,去
期刊
秋始白露。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  这个时节,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味道,总会不时地侵扰着我的嗅觉神经,以致念念不忘,刻骨铭心,那便是三婆酿的白露米酒。  三婆是三爷在江苏做生意时带回来的女人。三婆来的那天,村子里围了好多人。她看起来约莫三十来岁,大眼睛,皮肤白润,穿着淡雅但却灵气盈盈。可是,村民们对三婆的江南气息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眼睛却是死死地盯着三婆跟前的那几个大袋子。有一个村民实在忍
期刊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我,我生在黄河畔长在黄河畔,将来也会像我的父老乡亲们一样埋在黄河畔上。  我爱吃枣,爱吃黄河畔子上种的滩枣,我经常不吃饭光吃枣,我们这里有一句俚语叫:枣树底下埋死人。但是我不以为意,死命地吃枣。我是陕西人,因为爱吃枣,我找了黄河对岸的一个山西姑娘做女朋友,她不仅爱吃黄河滩枣,她爸爸还販枣,真是冥冥之中自是天注定,缘分就是这么神奇。我常和她打趣道爱吃枣的找了个販枣的,她也是
期刊
往年的乡下,干农活除耕田用牛外,其余全是人工,那是“人定胜天”的火红年代,有句典话“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咱农民虽然没有这般本事,不过也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那时候的农具大多是农民自制,观其简单却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那些陪伴农民的农具早已完成使命,几乎彻底消声灭迹终成记忆。像打稻机、掼斗、风箱、犁、耙、还有水车等等,这些简单却十分实用的农具已
期刊
中国年,本该是个亲朋相聚、欢喜吉祥的好日子,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而來,意外抢了“喜庆”的风头。“今年不拜年,在家最安全”、“过年不串家,健康你我他”的倡议让我稳稳当当地待在家里。  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电脑、手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信息总是刷屏,一幕幕抗击疫情战役的感人场景总是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他们是这个春节最美奉献者。  他和蔼可亲,穿着白大褂在一线指挥
期刊
感恩遇见  一眨眼,我们又站在岁月交替的门槛。2019,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就这样去了,渐行渐远。2019年属于每一位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人!我是一个奋斗者吗?又一个十年就要掀开红盖头粉墨登场了,脚步声是那么的急促、那么的铿锵、那么的催人心魄!我能跟上你的节拍吗?  每每至此,总会有些不舍,有些牵扯,有些纠结,不能不让人心翻飞、飘荡、游离、跌落。但那些美好的遇见、遇见的美好,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期刊
转眼青春已逝,我已不再年少,但是书窗前的灯火不灭,读书时光和过往犹如我最初阅读的那个简陋的小说手抄本,永远铭刻于心,因为我知道男儿读书写作的似水流年还在继续……  1980年9月,我和妹妹上了小学一年级。  那一年我八岁,妹妹只有六岁。  因为父亲上班,母亲要种田,无人照看妹妹。于是,他们就决定让妹妹跟着我,好有个照应。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背两个书包,走在前面,她跟不上。我就假装一瘸一拐,脚步慢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