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在进行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教法的束缚,在化学教学中,教学往往简化为理论知识,教师照着书本教,学生照着黑板学,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往往使学生失去创造性,脱离了实际生活,也失去了教学原有的意图。本文就如何让课堂化学更贴近实际进行了一下探讨。
【关键词】专研教材;联系实际;绿色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中也体现着化学。正因为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就更需要教师去思考,去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把课本与实际真正地联系起来。在这里,笔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专研教材,让课堂贴近实际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提升教学成绩,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变得不再去研究教材,上课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照搬书本内容,这样最终只会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越来越理论化。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形成他们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变得更加的有深度,有温度,让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实际化。毕竟学习的真正意义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
例1-1在沪教版化学教科书第102页上面有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一个天平左边放一个密闭的锥形瓶,在瓶中做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由于是在密闭环境中,所以锥形瓶反应后的质量与反应前的质量一样,由此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在碰到类似题目时会有一个问题:若是将锥形瓶敞口放置结果会怎样?基于刚才的结论或许有的教师就直接想当然地会根据质量守恒的原理得出反应后锥形瓶的总质量变轻,原因是生成的部分二氧化碳逸出。而学生听地真切也觉得很对。笔者在教到这里时会做这个实验,结果却往往是天平仍旧平衡。此时笔者会解释,并不是因为质量不守恒,而是由于学校所使用的托盘天平的分度值(标尺上每小格所代表的质量)为0.1g,而这种天平称量时的感量(使指针在分度盘上偏移一小格所需要的质量)一般都是0.1g。但是课堂教学由于所用药品量很少,还会有部分二氧化碳留在瓶内,以至于逸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往往小于0.1g,所以天平的指针可能不会偏移。学生顿时豁然开朗。
例1-2硫粉的燃烧是初中化学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按照书本内容,教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会将硫放在燃烧匙中进行实验,但是燃烧匙的主要成分是铜,硫在高温下容易与铜发生反应,使燃烧匙变得疏松,脆弱,几次之后便不能再使用,比较浪费,笔者在参考了一些杂志之后改为用玻璃棒来蘸取硫粉,这样一来硫粉取量更少且燃烧起来更容易方便,同时用深色背景衬托更容易看到淡蓝色的火焰,环保又简易。
例1-3在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之后,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在铁制管道表面刷“银粉”(铝粉),为什么能起到防锈作用?由于此时沪教版教科书也刚好会学到“铝的自我保护”这一小知识,所以教师在解释的时候往往就会说:由于铝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使内部的铁器与氧气隔绝,因而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因为铝粉是粉末状的怎么还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呢?在这里,铝粉往往只起到了美观的作用,起防锈作用的真正英雄其实是里面的油漆。
以上几个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化学来源于生活,当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时,希望能多多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地能用正确的知识去解释生活。
二、引导学生多向生活要答案
众所周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知识的具体化一定离不开实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将做实验转化为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其实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尽量将书本的每个实验都带到学生眼前,对于简单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毕竟现象胜于雄辩。对于一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笔者就会追问学生:要是在生活中你能否做出类似这样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思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巩固对知识的印象。
例2-1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中,笔者在教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二氧化碳能使蜡烛熄灭等实验。当实验结束之后,笔者留了一个思考题,在现实生活中,你可否做出这样的实验呢?过了两天,果然有两个学生来找笔者,他们在网上买了很多干冰,在之前我们学到干冰会升华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如果通到燃着的蜡烛上,蜡烛应该也会熄灭。在课上笔者特地让这两名学生上来验证他们的想法。他们将干冰放入单孔塞大试管中,将导管通入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此时班级里同学的兴趣都上来。过了一会儿,果然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同时大试管中云雾缭绕,全班一阵掌声。通过实验加深了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印象。
例2-2有一次笔者拿出了一根注射器,问道:“这是生活中普通的针筒,但是这根针筒在我们的化学实验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不一会儿之后,就有同学站起来说:“针筒可以用来比较液体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小,当针筒中装有气体时比装有液体更容易推动。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又有同学想到可以把针筒当作分液漏斗来用。在注射器内装液体反应物,再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反应时直接推动注射器即可。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知道加入的液体的体积,便于实验记录。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此时另一名同学站起来讲到,那我们也可以用注射器来做一个净水装置。取个大的注射器,去掉针头和活塞,并在注射器内从下到上分层放置蓬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砂等,这样就可以用来净水了。这样的提议自然也迎来了掌声一片。短短的15分钟,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有的说用来收集气体,有的说用来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总之,同学们的兴趣很浓。最后在这次讨论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明白了实验其实并非遥不可及。理论联系实际,既增加了学生们对化学的亲切感,又能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实验,明白了实验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在生活中活用化学,争做绿色达人
在实际教学中同样要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来鞭策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也要要求学生不随意丢弃实验残留物,不随意排放实验尾气,不随意倾倒实验废液的绿色观念。例如,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内,最好将这些重金属离子提炼出来或者变成沉淀析出,避免污染水源等等。对于一些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药品,可以在回收后在下次的实验中使用,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最重要的是,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我们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后续力量。
化学与实际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当化学脱离了生活,而只是一味的趋于理想化时,便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这一点在老师进行备课和教学时都应该要考虑到。我们教出的学生最终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是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社会的。因此,只有培养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塑造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胜.再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0):27-29
[2]刘岩.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化学素养—复习课“化學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33-36
[3]汪进阳.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0-2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江苏 苏州 215164)
【关键词】专研教材;联系实际;绿色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中也体现着化学。正因为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就更需要教师去思考,去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把课本与实际真正地联系起来。在这里,笔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专研教材,让课堂贴近实际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提升教学成绩,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变得不再去研究教材,上课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照搬书本内容,这样最终只会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越来越理论化。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形成他们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变得更加的有深度,有温度,让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实际化。毕竟学习的真正意义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
例1-1在沪教版化学教科书第102页上面有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一个天平左边放一个密闭的锥形瓶,在瓶中做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由于是在密闭环境中,所以锥形瓶反应后的质量与反应前的质量一样,由此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在碰到类似题目时会有一个问题:若是将锥形瓶敞口放置结果会怎样?基于刚才的结论或许有的教师就直接想当然地会根据质量守恒的原理得出反应后锥形瓶的总质量变轻,原因是生成的部分二氧化碳逸出。而学生听地真切也觉得很对。笔者在教到这里时会做这个实验,结果却往往是天平仍旧平衡。此时笔者会解释,并不是因为质量不守恒,而是由于学校所使用的托盘天平的分度值(标尺上每小格所代表的质量)为0.1g,而这种天平称量时的感量(使指针在分度盘上偏移一小格所需要的质量)一般都是0.1g。但是课堂教学由于所用药品量很少,还会有部分二氧化碳留在瓶内,以至于逸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往往小于0.1g,所以天平的指针可能不会偏移。学生顿时豁然开朗。
例1-2硫粉的燃烧是初中化学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按照书本内容,教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会将硫放在燃烧匙中进行实验,但是燃烧匙的主要成分是铜,硫在高温下容易与铜发生反应,使燃烧匙变得疏松,脆弱,几次之后便不能再使用,比较浪费,笔者在参考了一些杂志之后改为用玻璃棒来蘸取硫粉,这样一来硫粉取量更少且燃烧起来更容易方便,同时用深色背景衬托更容易看到淡蓝色的火焰,环保又简易。
例1-3在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之后,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在铁制管道表面刷“银粉”(铝粉),为什么能起到防锈作用?由于此时沪教版教科书也刚好会学到“铝的自我保护”这一小知识,所以教师在解释的时候往往就会说:由于铝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使内部的铁器与氧气隔绝,因而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因为铝粉是粉末状的怎么还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呢?在这里,铝粉往往只起到了美观的作用,起防锈作用的真正英雄其实是里面的油漆。
以上几个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化学来源于生活,当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时,希望能多多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地能用正确的知识去解释生活。
二、引导学生多向生活要答案
众所周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知识的具体化一定离不开实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将做实验转化为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其实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尽量将书本的每个实验都带到学生眼前,对于简单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毕竟现象胜于雄辩。对于一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笔者就会追问学生:要是在生活中你能否做出类似这样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思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巩固对知识的印象。
例2-1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中,笔者在教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二氧化碳能使蜡烛熄灭等实验。当实验结束之后,笔者留了一个思考题,在现实生活中,你可否做出这样的实验呢?过了两天,果然有两个学生来找笔者,他们在网上买了很多干冰,在之前我们学到干冰会升华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如果通到燃着的蜡烛上,蜡烛应该也会熄灭。在课上笔者特地让这两名学生上来验证他们的想法。他们将干冰放入单孔塞大试管中,将导管通入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此时班级里同学的兴趣都上来。过了一会儿,果然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同时大试管中云雾缭绕,全班一阵掌声。通过实验加深了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印象。
例2-2有一次笔者拿出了一根注射器,问道:“这是生活中普通的针筒,但是这根针筒在我们的化学实验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不一会儿之后,就有同学站起来说:“针筒可以用来比较液体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小,当针筒中装有气体时比装有液体更容易推动。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又有同学想到可以把针筒当作分液漏斗来用。在注射器内装液体反应物,再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反应时直接推动注射器即可。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知道加入的液体的体积,便于实验记录。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此时另一名同学站起来讲到,那我们也可以用注射器来做一个净水装置。取个大的注射器,去掉针头和活塞,并在注射器内从下到上分层放置蓬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砂等,这样就可以用来净水了。这样的提议自然也迎来了掌声一片。短短的15分钟,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有的说用来收集气体,有的说用来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总之,同学们的兴趣很浓。最后在这次讨论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明白了实验其实并非遥不可及。理论联系实际,既增加了学生们对化学的亲切感,又能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实验,明白了实验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在生活中活用化学,争做绿色达人
在实际教学中同样要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来鞭策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也要要求学生不随意丢弃实验残留物,不随意排放实验尾气,不随意倾倒实验废液的绿色观念。例如,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内,最好将这些重金属离子提炼出来或者变成沉淀析出,避免污染水源等等。对于一些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药品,可以在回收后在下次的实验中使用,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最重要的是,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我们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后续力量。
化学与实际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当化学脱离了生活,而只是一味的趋于理想化时,便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这一点在老师进行备课和教学时都应该要考虑到。我们教出的学生最终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是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社会的。因此,只有培养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塑造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胜.再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0):27-29
[2]刘岩.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化学素养—复习课“化學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33-36
[3]汪进阳.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0-2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江苏 苏州 2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