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创新的学人著作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具体探究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识其义同,证其义同,辨其义异。具体探究的创新,即从《诗经》行文特点、语例特色上将《诗经》修辞同义词分为叠咏修辞同义词、对出修辞同义词和连文修辞同义词三大类。在实践创新上对《诗经》修辞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探讨,每组修辞同义词又分为构组和辨释两部分,探讨《诗经》修辞同义词400多组。
  关键词:《诗经》;修辞同义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63-03
  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言,作为语言资料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诗经》语言研究、同义词研究的论著很多,但另辟蹊径从同义修辞角度上研究《诗经》同义词的著作,目前少之又少,程国煜先生的《〈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或许是开先河之作。
  《〈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运富先生作序。李先生在序言中指出:“《〈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以专书为研究对象,又以专著的形式来展现,第一次从修辞和词汇相结合的角度正式提出专书修辞同义词的问题,第一次描述《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基本面貌并穷尽性地提供全部材料,这种开创之功是值得肯定的。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深入讨论某些问题就会方便得多。”李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两个“第一次”和“开创之功”,这实际上指出了《〈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理论创新
  通常所说的同义词,指词汇同义词,是就储存状态而言的,它们可以不同篇。而修辞同义词,则是就一组词使用状态而言的,它们必须同篇。这就要弄清楚具体语境中的一组修辞同义词究竟是在“同”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还是在“异”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
  “修辞同义词”即在言语作品中,通过修辞手段而形成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是一组词在意义上本来不同,但又有一定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并起到一定修辞作用的词,同时还指词汇同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三句话:即识其义同,证其义同,辨其义异。
  所谓识其义同,是指对修辞同义词的判定,即指如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修辞同义词。所谓证其义同,是指修辞同义词的确定,不能靠主观臆断,必须有语言材料来证明。所谓辨其义异,是指同义词、修辞同义词相同义项在表达上的修辞特点和不同义项的区分。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语境和探求本源。如《诗经·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第一、先判定其为修辞同义词
  此诗主旨,后人认为是一首赠衣诗。诗三章,三章叠咏。三章先言缁衣的“宜”、“好”、“席”,继而又言缁衣敝了(破了)的“为”、“造”、“作”,三章诗意义完全相同,证明“宜、好、席”与“为、造、作”是两组修辞同义词,分别在“适合”和“做”的义项上意义相同。
  第二、而后证明其为修辞同义词
  这是两组修辞同义词,我们先证明第一组。
  宜、好、席,叠咏同义,均为“适合”之义。宜,适合。朱熹《诗集传》:“宜,称。”闻一多《风诗类钞》:“宜,称也,谓称身。”《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好,此指适合。朱熹《诗集传》:“好,犹宜也。”席,适合。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席,疑是‘度’的借字。度、席都从庶省声。度,尺寸适合。”据此可证,宜、好、席,为一组修辞同义词。
  我们再证明第二组“为、造、作”。
  为、造、作,叠咏同义,同为“做”之义。《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为,做。程俊英、蒋见元《诗经》:“为,制作。”《周南·葛覃》:“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造,做。《郑笺》:“造,为也。”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作,同“做”。《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郑笺》:“作,为。”《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据此可证,为、造、作,为一组修辞同义词。
  第三、最后辨释其相同义项与不同义项
  先看第一组“宜、好、席”
  宜、好、席,均为“适合”之义,但本义不同。宜,合适,适宜。《说文·宀部》:“宜,所安也。”《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好,本义为美好、漂亮。《说文·女部》:“好,美也。”《乐府诗集·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席,本义为席子,廗,为“席”的古字,廗、席為异体字。《说文·巾部》:“席,籍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再看第二组“为、造、作”
  为、造、作,同为“做”之义,但词义稍有区别。三词均为多义词,当为一组词汇同义词。关于“造”和“作”这组同义词,王凤阳在《古辞辨》中作了辨释,指出:“‘作’和‘造’在从无到有的意义上很相近,不同的是‘造’多用于器用,而‘作’则多用于精神产品。”为,即做。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 、 ,“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会意字,像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为,即做义,时贤多有论证,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   这样,就完成了整个一组修辞同义词的研究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并不多见。
  (二)具体探究的创新
  作者从《诗经》行文特点、语例特色上将《诗经》修辞同义词分为叠咏修辞同义词、对出修辞同义词和连文修辞同义词三大类。
  1.叠咏修辞同义词
  叠咏修辞同义词这个提法,是根据向熹先生把《诗经》中重章叠句体诗称为叠咏体诗而命名的。叠咏体诗是从《诗经》的章法上概括出来的。它多用同语反复,其中一二词语有所变异,这一二词语一般构成了修辞同义词。作者初步统计,叠咏修辞同义词在《诗经》中有260多组。如,《鄘风·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诗三章,三章叠咏,当为完全叠咏体,构成四组修辞同义词。一组“旄、旟、旌”均指旗帜。二组“郊、都、城”是一组语境临时同义词。三组“纰、组、祝”,“纰、组”为语境词汇同义词,与“祝”构成一组语境临时同义词。作者引证古籍,充分论证,言之成理。
  2.对出修辞同义词
  对出修辞同义词的这个提法主要是从华锋先生的《〈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华锋《〈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一文受到了启发而提出的。华文讲了两种对出近义词,即同一句诗中对出近义词和上下两句诗中对出近义词。我们认为同句对出近义词和对句对出近义词均属于对出修辞同义词,我们称之为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和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对出修辞同义词,即同篇几句诗,文字基本相同、结构相同、语意相近,但又不属于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和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这两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这样对出修辞同义词可分三个小类,即1.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2.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3.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如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小雅·正月》。
  《小雅·正月》全诗十三章,八章章八句,五章章六句。第一章中的第六句“忧心京京”,第二章中的第七句“忧心愈愈”,第三章中的第一句“忧心惸惸”,第十一章中的第五句“忧心惨惨”,第十二章中的第六句“忧心慇慇”,五句诗结构相同。作者引证古籍论证了五句中的“京京”、“愈愈”、“惸惸”、“惨惨”、“慇慇”当是一组同义词,均为“忧心貌”。它们既非同句对出修辞同义词也非对句对出修辞同义词,而是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这就是所说的同篇对出修辞同义词。
  3.连文修辞同义词
  《诗经》连文句中的同义词,称为连文修辞同义词。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连用,应属于语境词汇同义词。作者同样论述有力。
  二、《〈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实践创新
  作者在自己探讨的专书的修辞同义词理论的框架下,进行了《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实践探索,探讨《诗经》修辞同义词400多组,这比以往研究《诗经》同义词的论、著多出很多,属于穷尽性的探讨。每组修辞同义词又分为构组和辨释两部分,在构组中,先列文本内容,而后认定其中的修辞同义词并确定其相同义项,紧接着就是证明。在辨释中,辨释修辞同义词相同义项在表达上的修辞特点和不同义项的区分,为何同,为何异。如《周南·关雎》“流、采、芼”,三词在“摘取”的意义上构成一组修辞同义词。
  【构组】
  《周南·关雎》五章,二、四、五章叠咏。二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五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流、采、芼,叠咏同义,同为“摘取”之义。“流”,本指水流急速涌出,这里为摘取之义。《毛传》:“流,求也”。《尔雅·释诂》:“流,择也”。余冠英《诗经选译》:“流,通‘摎’,就是求或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杨合鸣《〈诗经〉疑难词语辨析》:“《诗经》多为重章叠唱,往往将同一个意思分成几章反复歌咏,因此‘流之’当与‘采之’、‘芼之’义同,而决非‘别之’之义。”采,采摘。《说文·木部》:“采,捋取也。”《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芼,用手指采摘。《毛传》:“芼,择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曰:‘芼,搴也,取也。’《齐》说曰:‘芼,草覆蔓。’”
  【辨释】
  流、采、芼,同为“摘取”之义,但语义稍有区别。采、芼,为词汇同义词,与“流”构成一组修辞同义词。“流”,本义指水流动。李白《望天门山》:“天門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此篇中,流,通“摎”,捋取。陈奂《诗毛氏传疏》:“流本不训求,而训诂云尔者,流读与求同。其字作流,其义为求,此古人假借之法也。凡依声托训者例此。”“采”,摘取。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芼”,择取。芼,本义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后引申为采摘。流、采、芼,三词同义而语义微别,先“捋”后“摘”而后“择”,其动作由快而渐慢,由获取而择取。诗中再三而现的荇菜,像征着爱情可以触摸的美丽。
  这样就完成了一组修辞同义词的探讨,全书这样的探讨有400多组。
  总之,《〈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是一部创新的学术著作。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慈悲》反映的是17世纪末北美新大陆的蓄奴制度形成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蓄奴制和父權文化给小说人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他们不甘沉沦而抗争和救赎的过程,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白人同有色人种的整体对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作为奴隶制遗毒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于在美国社会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慈悲》;创伤;救赎;蓄奴制;父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 要: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需求,培养行为习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需求方面揭示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自媒体环境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全人类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为行动指南,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而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期刊
似乎形成了某种习惯,每一年的这个时刻,都会忙里偷闲,放下没完没了的繁复工作,在柔谧的灯光下写出沉淀了一年的思考——有叙事,有理性,也有感慨……  这一年,似乎又没有全然按照预想的方式去生活。家人告诫我要注意休息,学生劝告我要出去走走,朋友提醒我要经常聚聚。每一件事我都认真地记在了心上,每一件事最后却又被自己挂上了打折的标签。如同我每天步行上班经过的那一段路,那一座桥,本想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听听桥
期刊
摘 要: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適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校规校纪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依法治校过程当中的代表性问题。对大学生校规校纪认知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做出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校规校纪;依法治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5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向来擅长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抒情,诗歌中的物象一经诗人主观情感的注入便成为典型的文学意象。自班婕妤《团扇诗》问世以来,“团扇”意象便被后世文人广泛传承和沿用,尤其是在古典诗歌中频现“秋扇见捐”的抒发模式,借此来关合人生际遇,或表达美人迟暮、红颜遭弃的愁怨悲苦,或抒发仕途坎坷、怀才见弃的愤懑意绪,也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含蓄朦胧哀婉之美,意义独特而深远。  关键词:“秋扇见捐”;以
期刊
摘 要:辽代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朝代之一,其政权机构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特点,还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论述了研究辽代政权机构的方法,并指出了关于辽代北南面官的框架与实际作用问题,关于辽代政权中央官中的各个部门的研究仍然薄弱,关于北南面地方官的研究还有待于系统深入等对辽代政权机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辽史;辽代政权机构史;治国方针;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冲击下,身份认同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造成了思想混乱,给民族团结与稳定造成巨大的挑战,建构身份认同成为现实之必然。身份认同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和民族的身份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和文化层面,身份认同只有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联系中才能建构起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紧密相连,他者作为自我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在原则上只能作为被贬损的对象来突出自我的优越性,否则不利于身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萧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紧密围绕书画行业,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壮大县域内书画产业,以书画为载体,培训为基础,艺术节为契机,形成集画材经营、美术创作、书画装裱、展示、销售等一体的书画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力的推动了萧县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扩大其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被称为萧县书画现象。萧县书画的发展模式对于打造皖北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皖北文化产
期刊
摘 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蒙古族大学生是蒙古族人民中的精英力量,是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蒙古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结合蒙古族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途径进行剖析,为蒙古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从而达成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