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冰心散文的温柔,是她自觉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了冰心对文学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的高度重视。她是第一位被“五四”时期历史潮流,推上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在创作与创作谈中,她多次地流露出对温柔美的喜爱,甚至以为文学家的脑筋是“温柔平淡”的,方不至于偏倚。这样认为,创造温柔美、追求柔美的独特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散文;独特;审美;效应
一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创风格和非凡成就的著名女作家,被人誉为“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作为世纪同龄人,她已在文学园圃中辛勤耕耘了七十多个春秋,不仅写诗做小说,而且始终坚持运用散文这种她“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冰心执著开垦的一方散文园地,当然是伴随着生命历程日渐扩充的。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爱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感叹“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在《平绥沿线旅行纪》、《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札》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拥抱新生活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炼得相当强韧、清澈、睿智和老辣,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冰心九旬文选》等,竟有450余篇之多,超过了前60年的数量,其中既有抒怀言志,醇厚老到的散文小品,又有仗义执言、犀利老辣的杂感随笔,抵达了刚柔相济、炉火纯真的境地。从《往事》到《九旬文选》,冰心散文展示着一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也映现了时代风尚和新文学的推移变迁,较完整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新体散文的行进轨迹。
冰心创作的温柔美,还是其主体以人格表现于艺术的必然结果。即前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今日所谓文如其人。宗白华就认为,冰心文章的品格,是作家人格形象的艺术再现。冰心也承认,“表现自己的文学,是能让人由作品而推知作者的才能、性质、人生观”的(《文艺丛谈二》)。凡接触过她的人,无不推崇她的气度优雅,思想纯洁,秉性温婉,对事物多深沉庄肃的思考,以及有着绵长深情的感受。她虽不乏清正之气和勇往直前的胆识,却较少作澎湃踔厉的勃发。透过作品看冰心,见到的正是这样一位现代东方才女。郁达夫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文章之极致”,寥寥数语,将冰心人与文的关系概括得再明晰不过了。当然,这两者之间,决非简单的平行移位或机械对应,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创作除为主体人格规范外,还受社会政治形势,阶级斗争情况,文艺习尚,其他意识形态发展情况,乃至主体与题材的契合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冰心人格对创作的制约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的,便是她的“真挚”。庄子曰“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冰心早期散文,抒怀寄意格外情真意切,乃有“真在内”、而“神动于外”,这正是才女不骄矜,不饰伪的人格的全方位展露。
二
从内容上看,冰心早期散文多落笔于令人动情的细微处:写海写湖写自然,写家庭内的父慈母爱、兄弟情,写他乡异国中的看朝霞赏明月,听夜雨为日课的生活,还有旅途见闻与别愁乡恋,以及心灵深处那“晓晴般的临悦,暮烟般的怅惘,中宵梵唱般的感悟,清晨鼓角般的奋兴”(《再寄小读者·通讯一》),题材较窄,格局有限。总体而言,较少对时代重大政治问题作直接投射,即使记述赈灾,她侧重抒写抱朴募捐的见闻感受,纳入笔端的,是幼稚园儿童与校役捐助的义举——一些平凡的人与平凡的事。这正是冰心早期散文的特点——关注平凡细微的人与事,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感。她说:“我有坚定的信仰与深厚的同情”,要“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并表示要坚持“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换言之,由于人格气质与其他条件限制,冰心散文主要不是通过揭露与否定阶级压迫及社会黑暗的丑恶现实来体现自己的理想,她只是执着地在平凡的小小的世事人物中发掘美,发见真与善,以一颗纯洁爱心去体味寄寓其中的微妙神秘情思。童真童稚,就是与黑暗丑恶的成人社会鲜明对照的另一种纯真的美;那些叙述乡愁的文字,又蕴含着多么深厚炽热的爱国爱民之情!如果说,“五四”时期,涵括汪洋的政论性散文,抨击旧思想旧文化是侧重于“破”。那么,冰心这些清新俊逸的美文因其投射出纯真情感与美好理想的光辉,则有助于“立”,虽不是号角般的“血与泪的文学”,也决非故作闲适的避世之文,更不是遗世独立的“自我”呓语。何况在静对自然,萦系亲情的同时,仰慕强悍的水泊梁山英雄,为拿破仑惠灵顿的命运扼腕叹息,希冀作海上灯塔守。就是讴歌大海,也体现了对完美人格的向往与对人生真谛的思索。这,使得冰心早期散文的细腻抒写常超越于对物事的具体感悟,伸引到了更加高远的境界。
与周作人写的小品文显示出的隐逸冲淡不同,冰心散文雅丽温柔,如亭亭荷渠直伸,悠悠云雀婉啼,具有另一种意义的美。在人们听惯了议论性散文那金钲铁鼓般的轰鸣和现代隐士的喃喃自语之时,忽闻这样的月夜箫声、自不免亦惊亦喜——原来现代的白话美文可以把对物事的体察表现得如此婉曲、如此柔丽、如此动人心弦。与叶绍钧散文的朴实平易相比,“冰心体”的散文是“丰腴绮丽”的,在笔调的细腻委婉方面,或许与朱自清散文接近。但朱自清散文讲究把对象“拆开来看”,注意“锱珠之别”,“冰心体”则更显出典丽、柔美。《笑》便是这样的一篇代表作。两幅笑的图画如镶嵌在夜空的两粒晶莹的星珠,极为温馨,故被誉为最早用白话写作的“典范之作”,后来陆续推出的《往事》《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遗书》和许多零章也影响极广。仅《寄小读者》到1927年便再版了四次。可以说,要研究现代散文的萌芽与发展便不能不研究冰心早期的散文。恐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茅盾以为冰心“散文价值比小说高”,郁达夫也推崇她的散文“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了。”在“五四”以来的作家群中,冰心无疑是女性作家群中最突出的一位。当然,这不是单指性别而言的,是指她创作的整体价值取向而言——不仅讴歌母爱,关注儿童,显露出对传统女性意识的不自觉趋同,就是在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亦无一不是其女性意识或一部分的具象外化和独特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温柔美的创造与冰心女性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
作为现代才女的“这一个”,这种影响体现在冰心身上,是促生与强化了她特有的“恋母情结”。本来,爱母恋母乃人情之常,但像冰心那样对母亲充满至深至切至浓的爱,并在创作中予以集中强烈的表现,实属罕见。单把它看成爱心与亲情的流露是不够的,将其局限于人伦道德范畴审视也欠全面。考察冰心“恋母情结”的萌动与逐步强化,正与她经历的由性别错位到性别回归的生命历程紧紧所结。可以认为,“恋母情结”是冰心还复了的女性意识的凝聚。冰心儿童时期喜着男装,活泼自由,在海隅军舰游玩无羁,俨然矫健的小军人——实处于性别错位的蒙昧期;稍大,方知这并非真实的自己——朦胧的性别意识由此潜生;于是环绕母亲膝下,返回姊妹群里,学到了女儿情性——女性意识开始滋生出具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意义的诸多内容——知道了“五色的丝线,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计的;香的美的花是要插上头的;镜子是妆束完毕要照一照的;在众人中间坐着,是要说些很细腻很温柔的话的;眼泪是时常要落下来的;女孩子总是有点脾气,带点娇贵样子的”(《梦》),冰心就这样经历了由小军人到姊妹群里婉款多情的少女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由对性别的无知蒙昧,到女性意识彻底复苏的转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冰心早期散文的语言独具魅力,兼得雅正与绮丽之长。冰心有极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古典诗词披览尤博,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她极为热爱与着重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发而为声、其文自有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文词特别清丽。这是“冰心体”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冰心体”在建造中国新文学方面的一大贡献。这种雅丽清新的文字,是“对于旧文学没有素养的人写不出来的”。其特点有三,一是巧化古典诗词意境入文。如《山中杂记·十》描摹晨曦未露便起了满谷满山的轻歌,人朦胧倚枕倾听,闻鸟鸣而心魂俱静,就活化了春眠“处处闻啼鸟”甚至“鸟鸣山更幽”之意境,却又传达出自己病中心情恬淡、静如止水之态,二是借前人诗句点化文章,使一些极平常乃至妇孺皆知的文句,一经她的遴选镶嵌,便重放异彩,如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写自己客居病中的凄孤,便连用“第一是难听夜雨,天涯倦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以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湿寒”等,写尽了自己的怅惘孤孑。三是熔炼古语再铸新词。如形容海,不仅博大有容,而且虚怀静默;不仅温柔沉静,而且超绝威严;或璎珞灿然,回波而笑,或丰神轻柔,神秘潇洒(《往事(一)十四》)。而且,中国古典诗论词话讲究语言的比兴赋,以为这是穷尽物态揭示物趣、披露心曲的神奇魔杖,冰心更深解个中三味,拟物传情,多博比巧喻。如说领略人生如滚针毡,应以血肉之躯遍挨遍尝,要它针之见血等。看来,只有这种清丽雅正的语言,才配作冰心那特有的柔婉情思的最佳载体。
当然,温柔美只是现代散文所呈现的众多美学风范之一,正如冰心后来指出的,散文可以铿锵似诗,雄壮像军歌,生动如小说,尖锐胜戏剧对话(《关于散文》)。不过冰心就是冰心,不可能也不必写出军歌似的雄壮散文。她的早期散文温柔细腻,也杂有一丝淡淡的愁与伤感,却并不颓丧,故而蕴含的美,并非高层次的爱好才能欣赏,它也有着广泛审美基础的。
参考文献:
[1]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2]《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3]《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4]《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5]《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6]《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关键词:散文;独特;审美;效应
一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创风格和非凡成就的著名女作家,被人誉为“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作为世纪同龄人,她已在文学园圃中辛勤耕耘了七十多个春秋,不仅写诗做小说,而且始终坚持运用散文这种她“最喜爱的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冰心执著开垦的一方散文园地,当然是伴随着生命历程日渐扩充的。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爱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感叹“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在《平绥沿线旅行纪》、《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札》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拥抱新生活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炼得相当强韧、清澈、睿智和老辣,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冰心九旬文选》等,竟有450余篇之多,超过了前60年的数量,其中既有抒怀言志,醇厚老到的散文小品,又有仗义执言、犀利老辣的杂感随笔,抵达了刚柔相济、炉火纯真的境地。从《往事》到《九旬文选》,冰心散文展示着一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也映现了时代风尚和新文学的推移变迁,较完整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新体散文的行进轨迹。
冰心创作的温柔美,还是其主体以人格表现于艺术的必然结果。即前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今日所谓文如其人。宗白华就认为,冰心文章的品格,是作家人格形象的艺术再现。冰心也承认,“表现自己的文学,是能让人由作品而推知作者的才能、性质、人生观”的(《文艺丛谈二》)。凡接触过她的人,无不推崇她的气度优雅,思想纯洁,秉性温婉,对事物多深沉庄肃的思考,以及有着绵长深情的感受。她虽不乏清正之气和勇往直前的胆识,却较少作澎湃踔厉的勃发。透过作品看冰心,见到的正是这样一位现代东方才女。郁达夫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文章之极致”,寥寥数语,将冰心人与文的关系概括得再明晰不过了。当然,这两者之间,决非简单的平行移位或机械对应,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创作除为主体人格规范外,还受社会政治形势,阶级斗争情况,文艺习尚,其他意识形态发展情况,乃至主体与题材的契合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冰心人格对创作的制约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的,便是她的“真挚”。庄子曰“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冰心早期散文,抒怀寄意格外情真意切,乃有“真在内”、而“神动于外”,这正是才女不骄矜,不饰伪的人格的全方位展露。
二
从内容上看,冰心早期散文多落笔于令人动情的细微处:写海写湖写自然,写家庭内的父慈母爱、兄弟情,写他乡异国中的看朝霞赏明月,听夜雨为日课的生活,还有旅途见闻与别愁乡恋,以及心灵深处那“晓晴般的临悦,暮烟般的怅惘,中宵梵唱般的感悟,清晨鼓角般的奋兴”(《再寄小读者·通讯一》),题材较窄,格局有限。总体而言,较少对时代重大政治问题作直接投射,即使记述赈灾,她侧重抒写抱朴募捐的见闻感受,纳入笔端的,是幼稚园儿童与校役捐助的义举——一些平凡的人与平凡的事。这正是冰心早期散文的特点——关注平凡细微的人与事,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感。她说:“我有坚定的信仰与深厚的同情”,要“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并表示要坚持“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换言之,由于人格气质与其他条件限制,冰心散文主要不是通过揭露与否定阶级压迫及社会黑暗的丑恶现实来体现自己的理想,她只是执着地在平凡的小小的世事人物中发掘美,发见真与善,以一颗纯洁爱心去体味寄寓其中的微妙神秘情思。童真童稚,就是与黑暗丑恶的成人社会鲜明对照的另一种纯真的美;那些叙述乡愁的文字,又蕴含着多么深厚炽热的爱国爱民之情!如果说,“五四”时期,涵括汪洋的政论性散文,抨击旧思想旧文化是侧重于“破”。那么,冰心这些清新俊逸的美文因其投射出纯真情感与美好理想的光辉,则有助于“立”,虽不是号角般的“血与泪的文学”,也决非故作闲适的避世之文,更不是遗世独立的“自我”呓语。何况在静对自然,萦系亲情的同时,仰慕强悍的水泊梁山英雄,为拿破仑惠灵顿的命运扼腕叹息,希冀作海上灯塔守。就是讴歌大海,也体现了对完美人格的向往与对人生真谛的思索。这,使得冰心早期散文的细腻抒写常超越于对物事的具体感悟,伸引到了更加高远的境界。
与周作人写的小品文显示出的隐逸冲淡不同,冰心散文雅丽温柔,如亭亭荷渠直伸,悠悠云雀婉啼,具有另一种意义的美。在人们听惯了议论性散文那金钲铁鼓般的轰鸣和现代隐士的喃喃自语之时,忽闻这样的月夜箫声、自不免亦惊亦喜——原来现代的白话美文可以把对物事的体察表现得如此婉曲、如此柔丽、如此动人心弦。与叶绍钧散文的朴实平易相比,“冰心体”的散文是“丰腴绮丽”的,在笔调的细腻委婉方面,或许与朱自清散文接近。但朱自清散文讲究把对象“拆开来看”,注意“锱珠之别”,“冰心体”则更显出典丽、柔美。《笑》便是这样的一篇代表作。两幅笑的图画如镶嵌在夜空的两粒晶莹的星珠,极为温馨,故被誉为最早用白话写作的“典范之作”,后来陆续推出的《往事》《寄小读者》《山中杂记》《遗书》和许多零章也影响极广。仅《寄小读者》到1927年便再版了四次。可以说,要研究现代散文的萌芽与发展便不能不研究冰心早期的散文。恐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茅盾以为冰心“散文价值比小说高”,郁达夫也推崇她的散文“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了。”在“五四”以来的作家群中,冰心无疑是女性作家群中最突出的一位。当然,这不是单指性别而言的,是指她创作的整体价值取向而言——不仅讴歌母爱,关注儿童,显露出对传统女性意识的不自觉趋同,就是在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亦无一不是其女性意识或一部分的具象外化和独特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温柔美的创造与冰心女性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
作为现代才女的“这一个”,这种影响体现在冰心身上,是促生与强化了她特有的“恋母情结”。本来,爱母恋母乃人情之常,但像冰心那样对母亲充满至深至切至浓的爱,并在创作中予以集中强烈的表现,实属罕见。单把它看成爱心与亲情的流露是不够的,将其局限于人伦道德范畴审视也欠全面。考察冰心“恋母情结”的萌动与逐步强化,正与她经历的由性别错位到性别回归的生命历程紧紧所结。可以认为,“恋母情结”是冰心还复了的女性意识的凝聚。冰心儿童时期喜着男装,活泼自由,在海隅军舰游玩无羁,俨然矫健的小军人——实处于性别错位的蒙昧期;稍大,方知这并非真实的自己——朦胧的性别意识由此潜生;于是环绕母亲膝下,返回姊妹群里,学到了女儿情性——女性意识开始滋生出具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意义的诸多内容——知道了“五色的丝线,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计的;香的美的花是要插上头的;镜子是妆束完毕要照一照的;在众人中间坐着,是要说些很细腻很温柔的话的;眼泪是时常要落下来的;女孩子总是有点脾气,带点娇贵样子的”(《梦》),冰心就这样经历了由小军人到姊妹群里婉款多情的少女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由对性别的无知蒙昧,到女性意识彻底复苏的转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冰心早期散文的语言独具魅力,兼得雅正与绮丽之长。冰心有极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古典诗词披览尤博,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她极为热爱与着重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发而为声、其文自有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文词特别清丽。这是“冰心体”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冰心体”在建造中国新文学方面的一大贡献。这种雅丽清新的文字,是“对于旧文学没有素养的人写不出来的”。其特点有三,一是巧化古典诗词意境入文。如《山中杂记·十》描摹晨曦未露便起了满谷满山的轻歌,人朦胧倚枕倾听,闻鸟鸣而心魂俱静,就活化了春眠“处处闻啼鸟”甚至“鸟鸣山更幽”之意境,却又传达出自己病中心情恬淡、静如止水之态,二是借前人诗句点化文章,使一些极平常乃至妇孺皆知的文句,一经她的遴选镶嵌,便重放异彩,如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写自己客居病中的凄孤,便连用“第一是难听夜雨,天涯倦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以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湿寒”等,写尽了自己的怅惘孤孑。三是熔炼古语再铸新词。如形容海,不仅博大有容,而且虚怀静默;不仅温柔沉静,而且超绝威严;或璎珞灿然,回波而笑,或丰神轻柔,神秘潇洒(《往事(一)十四》)。而且,中国古典诗论词话讲究语言的比兴赋,以为这是穷尽物态揭示物趣、披露心曲的神奇魔杖,冰心更深解个中三味,拟物传情,多博比巧喻。如说领略人生如滚针毡,应以血肉之躯遍挨遍尝,要它针之见血等。看来,只有这种清丽雅正的语言,才配作冰心那特有的柔婉情思的最佳载体。
当然,温柔美只是现代散文所呈现的众多美学风范之一,正如冰心后来指出的,散文可以铿锵似诗,雄壮像军歌,生动如小说,尖锐胜戏剧对话(《关于散文》)。不过冰心就是冰心,不可能也不必写出军歌似的雄壮散文。她的早期散文温柔细腻,也杂有一丝淡淡的愁与伤感,却并不颓丧,故而蕴含的美,并非高层次的爱好才能欣赏,它也有着广泛审美基础的。
参考文献:
[1]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2]《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3]《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4]《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5]《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6]《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