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丰富、生动。文学和音乐原本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运用音乐的感染力于语文教学中,创造气氛,激发想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謀而合,让音乐元素辅助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提高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41-02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容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尽快地处于兴奋状态,这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让大脑发挥较大的效能。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聆听,利用音乐节奏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们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他们的基础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要一句话,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重点不在于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是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发挥积极性,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这几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对于形成儿童健全个性,还是促进儿童主体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刚入学的孩子不受约束,不知道铃声就是“命令”,不会做课前准备,注意力不集中,本校地处于背街背巷,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彝族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不懂汉话。
我知道孩子们对声音比较敏感,喜欢音乐,便教孩子们学习闭目聆听,轻声跟我哼唱,让学生熟悉音乐,明白当听到这个音乐的时候就要进教室,准备上课了。在反复多次后,学生一听到这个音乐就会飞快地跑进教室准备上课了。在解决了听音乐进教室后,我又把音乐节奏引进了课堂,我拍出节奏,让学生跟随我拍节奏,在节奏中学会安静、学会上课的坐姿、学会集中注意力。
如: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请 你 跟 我 这 样 做,我 就 跟 你 这 样 做。
当课堂乱哄哄时,当孩子们疲倦时,节奏一响起来,小手一拍起来,孩子们就安静下来,挺起胸膛坐端正,再集中注意力认真上课了。
在上课时我还要求学生做到,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慢慢地,学生便形成了安静等候上课、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的规范习惯。
二、劳逸结合,利用音乐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灌输,问题的接踵而至,常把学生忙得头晕脑胀,久而久之便造成课堂疲倦,甚至厌弃课堂。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若学生能将这一倾向带入课堂,他们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便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较好的运用音乐元素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起着助推剂的作用。
学习对于城里的孩子们不算什么,但对于本班的孩子来说就有困难了,有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学习写字时,多学一会儿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学生学写字时我会放一些轻松的音乐,音量适当,能调节学生的心情。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时,我便让学生听着音乐,拍着节奏放松手指、放松大脑。
如: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我 的 小 手 拍 一 拍, 快 樂的 节 奏 响 起 来。
拇 指 动 动 绕 绕 圈, 握 笔的 手 指 放 放 松。
食 指 中 指 点 点 头, 一 会儿 写 字 更 轻 松。
双 手 摇 摇 又摆 摆, 我 是 学习的 小 能 手。
小嘴唱着歌谣,小手拍着节奏,做着动作,孩子们既兴奋又快乐。就这样孩子们忘记了学习的疲劳,而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劳逸结合,在乐中学,学中乐,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三、伴着音乐培养朗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丰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来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激发人的想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种独特的优势,让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读书、读书”重点就在于“读”。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唱读的现象却很严重,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的领悟课文,还会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感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也常巧用音乐的力量,进行配乐朗读,来提高“读”与“感”的效果。因为音乐的节奏、曲调能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音乐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进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触类旁通,享受认知见长之乐。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中来,让语文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既能改掉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又能让学生在朗读时入情入境,既提高了朗读的效果,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文《找春天》时,我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随着音乐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优美音乐的催生下,朗读声变得舒缓、圆润而深情,慢慢的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上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白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儿童歌曲《鹅之歌》引入教学。先让学生听音乐,伴着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歌词,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热打铁我借音乐将学生带入了丰子恺先生笔下活灵活现的“白鹅”中,借着音乐让学生熟悉作者笔下的主人公——鹅。理解鹅的派头、鹅的傲慢,以及作者对这只高傲的鹅的喜爱。在欢快的音乐中,学生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调动了学生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既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朗读的效果,也读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随着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进入了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了。在上课文《七律 长征》(下转250页)(上接241页)时,因考虑到我班部分學生家庭租房住,平时很少接触到课外知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的知识和图片,把《长征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朗读课文前先播放音乐,利用音乐的魅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感悟诗。在朗读时,将音乐音量调至适当,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创设气氛。在这雄壮、充满气势、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没了平时读书时的拖沓和平淡,使他们与伟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声变得坚定有力,充满了激情。同时对课文的理解也比以往要深刻得多。音乐引入朗读教学不光改掉了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让朗读充满了激情,也让学生能很快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體的介入、音乐的介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了情趣,充满了吸引力。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音乐的介入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得到了美的熏陶,也让本班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接班时期末成绩与第一名相差9分到相差2分、1分,甚至考出了年级第一名。因此,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教者尝到了甜头。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音乐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陈村说过:“语文首先是美育。”而音乐是实现语文美育的有力助手。我认为文学的华章丽句之美、曲理哲思之美及文学情感的荡气回肠之美,通过音乐的恰当渲染能够达到极至。语言文字和音乐在表情达意上各有自己的优势,文字和音乐原本就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它们天生就是一对互补的艺术形式。将音乐适当引入语文课堂,让它们交叉渗透、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提高品位,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是值得本人继续摸索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提高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41-02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容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尽快地处于兴奋状态,这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让大脑发挥较大的效能。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聆听,利用音乐节奏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们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他们的基础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要一句话,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重点不在于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是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发挥积极性,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这几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对于形成儿童健全个性,还是促进儿童主体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刚入学的孩子不受约束,不知道铃声就是“命令”,不会做课前准备,注意力不集中,本校地处于背街背巷,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彝族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不懂汉话。
我知道孩子们对声音比较敏感,喜欢音乐,便教孩子们学习闭目聆听,轻声跟我哼唱,让学生熟悉音乐,明白当听到这个音乐的时候就要进教室,准备上课了。在反复多次后,学生一听到这个音乐就会飞快地跑进教室准备上课了。在解决了听音乐进教室后,我又把音乐节奏引进了课堂,我拍出节奏,让学生跟随我拍节奏,在节奏中学会安静、学会上课的坐姿、学会集中注意力。
如: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请 你 跟 我 这 样 做,我 就 跟 你 这 样 做。
当课堂乱哄哄时,当孩子们疲倦时,节奏一响起来,小手一拍起来,孩子们就安静下来,挺起胸膛坐端正,再集中注意力认真上课了。
在上课时我还要求学生做到,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慢慢地,学生便形成了安静等候上课、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的规范习惯。
二、劳逸结合,利用音乐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灌输,问题的接踵而至,常把学生忙得头晕脑胀,久而久之便造成课堂疲倦,甚至厌弃课堂。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若学生能将这一倾向带入课堂,他们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便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较好的运用音乐元素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起着助推剂的作用。
学习对于城里的孩子们不算什么,但对于本班的孩子来说就有困难了,有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学习写字时,多学一会儿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学生学写字时我会放一些轻松的音乐,音量适当,能调节学生的心情。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时,我便让学生听着音乐,拍着节奏放松手指、放松大脑。
如: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我 的 小 手 拍 一 拍, 快 樂的 节 奏 响 起 来。
拇 指 动 动 绕 绕 圈, 握 笔的 手 指 放 放 松。
食 指 中 指 点 点 头, 一 会儿 写 字 更 轻 松。
双 手 摇 摇 又摆 摆, 我 是 学习的 小 能 手。
小嘴唱着歌谣,小手拍着节奏,做着动作,孩子们既兴奋又快乐。就这样孩子们忘记了学习的疲劳,而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劳逸结合,在乐中学,学中乐,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三、伴着音乐培养朗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丰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来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激发人的想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种独特的优势,让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读书、读书”重点就在于“读”。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唱读的现象却很严重,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的领悟课文,还会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感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也常巧用音乐的力量,进行配乐朗读,来提高“读”与“感”的效果。因为音乐的节奏、曲调能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音乐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进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触类旁通,享受认知见长之乐。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中来,让语文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既能改掉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又能让学生在朗读时入情入境,既提高了朗读的效果,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文《找春天》时,我配上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随着音乐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优美音乐的催生下,朗读声变得舒缓、圆润而深情,慢慢的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上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白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儿童歌曲《鹅之歌》引入教学。先让学生听音乐,伴着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歌词,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热打铁我借音乐将学生带入了丰子恺先生笔下活灵活现的“白鹅”中,借着音乐让学生熟悉作者笔下的主人公——鹅。理解鹅的派头、鹅的傲慢,以及作者对这只高傲的鹅的喜爱。在欢快的音乐中,学生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调动了学生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既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朗读的效果,也读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随着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进入了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了。在上课文《七律 长征》(下转250页)(上接241页)时,因考虑到我班部分學生家庭租房住,平时很少接触到课外知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的知识和图片,把《长征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朗读课文前先播放音乐,利用音乐的魅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感悟诗。在朗读时,将音乐音量调至适当,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创设气氛。在这雄壮、充满气势、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没了平时读书时的拖沓和平淡,使他们与伟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声变得坚定有力,充满了激情。同时对课文的理解也比以往要深刻得多。音乐引入朗读教学不光改掉了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让朗读充满了激情,也让学生能很快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體的介入、音乐的介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了情趣,充满了吸引力。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音乐的介入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得到了美的熏陶,也让本班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接班时期末成绩与第一名相差9分到相差2分、1分,甚至考出了年级第一名。因此,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教者尝到了甜头。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音乐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陈村说过:“语文首先是美育。”而音乐是实现语文美育的有力助手。我认为文学的华章丽句之美、曲理哲思之美及文学情感的荡气回肠之美,通过音乐的恰当渲染能够达到极至。语言文字和音乐在表情达意上各有自己的优势,文字和音乐原本就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它们天生就是一对互补的艺术形式。将音乐适当引入语文课堂,让它们交叉渗透、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提高品位,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是值得本人继续摸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