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威哥思伏斯,在他5岁时曾经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看它吐丝作茧。几天后,他惊奇地发现这只毛毛虫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他将这件事,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幼儿的成长中,身边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以及四季的变化,有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觉器官,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持续深入地探索自然,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继而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个清晨,中三班朱清许小朋友手里拿着一朵白色的小花,兴奋地向伙伴介绍着自己捡来的宝贝。不少小朋友围过来,也被这朵迷人的小花吸引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伴随着孩子们兴奋的期待和一连串追问,一场关于“那朵小花”的探寻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一、“这是什么花?”
这朵不知名的小花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注意。“这是什么花?”大家都不认识。老师请孩子们先仔细观察一下这朵小花,记住它的样子和特点。
小雨:“它有白色的花瓣。”
果果:“它有五个花瓣。”
小西:“它小小的,好美啊!”
我们记住了它的模样,可是去哪儿寻找呢?
朱清许(捡到花的小朋友):“就在那儿。”(说不清具体方位)
乐乐:“应该在草地里……”
果果:“我在树上见过这样的小花……”
外外:“咱们出去找一下就知道了。”
就这样,老师通过提示性的语言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引导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了观察结果。
二、“是那朵小花吗?”
利用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幼儿园附近开始寻找。一路上,有些孩子抬头在树上找,有些低头在矮树丛中找,还有的急切地四处张望。
这时,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大声喊:“我找到了!”大家沿着声音和手指的方向,在矮树丛里发现了一朵小白花。孩子们围了上来,一边看一边说:“白色的”“小小的”“还有五个花瓣”……“就是那朵小花,原来它在这里!”
可是,朱清许小朋友却一直摇头说不是,因为这里并不是他之前捡花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小朋友又凑近仔细看了看,然后大声说:“不是的!不是的!不是同一朵花!你看,它们不一样!”就这样,孩子们争论起来,分成了两个“阵营”,开始了PK。认为是同一朵花的小朋友,理由很充分,因为花朵颜色、花瓣数量都—样。认为不是同一朵花的小朋友,也非常坚定,在他们看来,两朵花的花瓣形状、花的大小、花蕊形态不太—样。
看见大家争论个不停,老师将两朵花放在一块儿,带着孩子们再做一次更加细致的比较,这次对比更加注重观察细节和观察层次。孩子们发现并具体讲出了两朵花的不同点,比如,一个花更大、一个花更小,一个花蕊比较聚拢、一个花蕊却很松散,等等。这次观察,许多孩子注意到细节的区别,开始倾向于它们是不一样的两朵花。但也有个别孩子坚持认为它们是一样的,理由是“一个没长大,—个长大了”。
三、“就是那朵小花!”
既然第一次没找到,大家决定第二天继续去寻找。同时,老师也在当晚发动家长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朱清许妈妈提供了捡花的具体方位,有的妈妈推荐了“识花”APP软件,有的带来了一本植物图鉴,还有的分享了关于春天花卉的文章。来自家长的反馈十分丰富,这些信息也为第二次寻找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第二天,老师和孩子们继续出发寻找“那朵小花”。在去的路上,有孩子发现了玉兰花,通过目测对比,一眼就从花朵形态、大小和花瓣形状发现了不同。
这—次因为知道了具体方位,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那棵盛开着小花的树。通过之前积累的经验,再次对比确认,终于找到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小托盘,兴奋地开始收集散落在地面的小花和花瓣……
在捡花瓣的时候,恰巧遇到了这棵树的主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看见孩子们在捡花,便笑眯眯地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可以捡花却不能摘花吗?”
小侯:“因为花在树上很漂亮,我们把它摘下来就不漂亮了。”
轩轩:“摘花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摘,花离开树就死了。”
老奶奶:“这是杏树,如果把花摘掉,以后就没有果实了……”
从树的主人那里,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朵小花的名字——“杏花”。那之前的那朵小花是什么呢?我们使用了家长推荐的手机软件,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一直寻找的“那朵小花”是“杏花”,第一次认错的是“李子花”。但这个美丽的误会,让中三班小朋友深深地喜欢和认识了它们。
四、保存小花实验
返程时,孩子们行走了将近1公里,回来后发现他们收集的花朵有些已经开始枯萎。有的孩子着急了:“这怎么办呀?”孩子们开始纷纷出主意,讨论保存小花的办法,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办法,提议分组进行观察实验。
1.晒成千花
大家把收集到的小花放在透气的筛罗里,放在阳台晾晒,制作成千花。
2.制成标本
有的小朋友把小花夹在书里制成标本,而且他们发现要夹在厚一点的书里,这样才能把小花压住。
3.密封保存
在提议密封保存时,有些孩子认为要加入一些水,因为花离不开水;有些孩子则认为不用加水,而是要保持干干净净。于是,在“密封保存”组,我们又增加了无水环境保存和有水环境保存的对比实验。
一周后,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晒成干花”和“制成标本”的方法都能较好地保存花朵的模样,而用盒子密封保存的花朵都已枯萎,散发出一些腐烂的臭味。尤其是有水环境,花瓣的腐烂状况更严重。
回顾与反思
故事中的老师抓住一次日常生活的契机,引发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从观察小花形态,到两次的对比寻找,再到花朵保存实验,孩子们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设想,教师支持孩子们去实践、去验证这份猜想,结果显而易见。观察的程度也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变得愈加细腻、富有層次、更有深度。在这个故事里,有幼儿的层层观察,有老师的支持引导,整个观察活动也在师幼交流讨论中逐渐推进和深入。寻找小花的过程虽然并非一蹴而就,但却充满童趣和欢喜。这正是求知之路,先求而后知,这份探索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心中。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发现、去探索,给孩子提供更多观察的机会和条件,孩子们就会得到最珍贵的宝藏。然而现今电子产品的冲击使孩子与自然不断疏离,淡化了对自然的关注,加之幼儿阶段,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正在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观察兴趣容易受到影响干扰,不能持久稳定,也不够细致全面,因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幼儿的观察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这个亲自然活动,我们不禁反思,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呢?
(一)普于抓住观察的契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推动观察深入进行的动力。幼儿对自然物的观察可能会随时发生,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可以以同伴的视角分享讨论个别幼儿的关注,引发大家对自然物的探究兴趣。正如“那朵小花”活动中的教师,有效地把握了教育契机,在寻找小花前请孩子们通过观察记住小花的样子,用语言描述小花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亲自然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观察的方法。观察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观察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升观察力和成就感,这也是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发展的更高目标。“那朵小花”活动中的教师,就是通过提问、讨论、比较、实验等方式不断推动观察,丰富观察层次,引导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观察,从而深度学习、收获成长。此外,绘画表达、观察记录等也是常用的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方法。
(三)随机观察和系统观察相结合
随机观察是指幼儿在日常的亲自然的活动中,偶然对某一自然物产生兴趣,从而引发的短暂观察。虽然发生时间短,但却是幼儿真正兴趣所在,“那朵小花”便是在偶然契机下发生的观察活动。而系统观察是指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持续深入地对某一自然物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例如,班级日常饲养活动、户外种植活动等。亲自然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将随机观察和系统观察相结合,也可以将随机观察转化为系统观察,帮助幼儿收获丰富、完整、连续的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个清晨,中三班朱清许小朋友手里拿着一朵白色的小花,兴奋地向伙伴介绍着自己捡来的宝贝。不少小朋友围过来,也被这朵迷人的小花吸引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伴随着孩子们兴奋的期待和一连串追问,一场关于“那朵小花”的探寻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一、“这是什么花?”
这朵不知名的小花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注意。“这是什么花?”大家都不认识。老师请孩子们先仔细观察一下这朵小花,记住它的样子和特点。
小雨:“它有白色的花瓣。”
果果:“它有五个花瓣。”
小西:“它小小的,好美啊!”
我们记住了它的模样,可是去哪儿寻找呢?
朱清许(捡到花的小朋友):“就在那儿。”(说不清具体方位)
乐乐:“应该在草地里……”
果果:“我在树上见过这样的小花……”
外外:“咱们出去找一下就知道了。”
就这样,老师通过提示性的语言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引导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了观察结果。
二、“是那朵小花吗?”
利用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幼儿园附近开始寻找。一路上,有些孩子抬头在树上找,有些低头在矮树丛中找,还有的急切地四处张望。
这时,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大声喊:“我找到了!”大家沿着声音和手指的方向,在矮树丛里发现了一朵小白花。孩子们围了上来,一边看一边说:“白色的”“小小的”“还有五个花瓣”……“就是那朵小花,原来它在这里!”
可是,朱清许小朋友却一直摇头说不是,因为这里并不是他之前捡花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小朋友又凑近仔细看了看,然后大声说:“不是的!不是的!不是同一朵花!你看,它们不一样!”就这样,孩子们争论起来,分成了两个“阵营”,开始了PK。认为是同一朵花的小朋友,理由很充分,因为花朵颜色、花瓣数量都—样。认为不是同一朵花的小朋友,也非常坚定,在他们看来,两朵花的花瓣形状、花的大小、花蕊形态不太—样。
看见大家争论个不停,老师将两朵花放在一块儿,带着孩子们再做一次更加细致的比较,这次对比更加注重观察细节和观察层次。孩子们发现并具体讲出了两朵花的不同点,比如,一个花更大、一个花更小,一个花蕊比较聚拢、一个花蕊却很松散,等等。这次观察,许多孩子注意到细节的区别,开始倾向于它们是不一样的两朵花。但也有个别孩子坚持认为它们是一样的,理由是“一个没长大,—个长大了”。
三、“就是那朵小花!”
既然第一次没找到,大家决定第二天继续去寻找。同时,老师也在当晚发动家长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朱清许妈妈提供了捡花的具体方位,有的妈妈推荐了“识花”APP软件,有的带来了一本植物图鉴,还有的分享了关于春天花卉的文章。来自家长的反馈十分丰富,这些信息也为第二次寻找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第二天,老师和孩子们继续出发寻找“那朵小花”。在去的路上,有孩子发现了玉兰花,通过目测对比,一眼就从花朵形态、大小和花瓣形状发现了不同。
这—次因为知道了具体方位,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那棵盛开着小花的树。通过之前积累的经验,再次对比确认,终于找到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小托盘,兴奋地开始收集散落在地面的小花和花瓣……
在捡花瓣的时候,恰巧遇到了这棵树的主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看见孩子们在捡花,便笑眯眯地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可以捡花却不能摘花吗?”
小侯:“因为花在树上很漂亮,我们把它摘下来就不漂亮了。”
轩轩:“摘花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摘,花离开树就死了。”
老奶奶:“这是杏树,如果把花摘掉,以后就没有果实了……”
从树的主人那里,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朵小花的名字——“杏花”。那之前的那朵小花是什么呢?我们使用了家长推荐的手机软件,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一直寻找的“那朵小花”是“杏花”,第一次认错的是“李子花”。但这个美丽的误会,让中三班小朋友深深地喜欢和认识了它们。
四、保存小花实验
返程时,孩子们行走了将近1公里,回来后发现他们收集的花朵有些已经开始枯萎。有的孩子着急了:“这怎么办呀?”孩子们开始纷纷出主意,讨论保存小花的办法,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办法,提议分组进行观察实验。
1.晒成千花
大家把收集到的小花放在透气的筛罗里,放在阳台晾晒,制作成千花。
2.制成标本
有的小朋友把小花夹在书里制成标本,而且他们发现要夹在厚一点的书里,这样才能把小花压住。
3.密封保存
在提议密封保存时,有些孩子认为要加入一些水,因为花离不开水;有些孩子则认为不用加水,而是要保持干干净净。于是,在“密封保存”组,我们又增加了无水环境保存和有水环境保存的对比实验。
一周后,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晒成干花”和“制成标本”的方法都能较好地保存花朵的模样,而用盒子密封保存的花朵都已枯萎,散发出一些腐烂的臭味。尤其是有水环境,花瓣的腐烂状况更严重。
回顾与反思
故事中的老师抓住一次日常生活的契机,引发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从观察小花形态,到两次的对比寻找,再到花朵保存实验,孩子们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设想,教师支持孩子们去实践、去验证这份猜想,结果显而易见。观察的程度也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变得愈加细腻、富有層次、更有深度。在这个故事里,有幼儿的层层观察,有老师的支持引导,整个观察活动也在师幼交流讨论中逐渐推进和深入。寻找小花的过程虽然并非一蹴而就,但却充满童趣和欢喜。这正是求知之路,先求而后知,这份探索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心中。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发现、去探索,给孩子提供更多观察的机会和条件,孩子们就会得到最珍贵的宝藏。然而现今电子产品的冲击使孩子与自然不断疏离,淡化了对自然的关注,加之幼儿阶段,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正在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观察兴趣容易受到影响干扰,不能持久稳定,也不够细致全面,因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幼儿的观察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这个亲自然活动,我们不禁反思,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呢?
(一)普于抓住观察的契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推动观察深入进行的动力。幼儿对自然物的观察可能会随时发生,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可以以同伴的视角分享讨论个别幼儿的关注,引发大家对自然物的探究兴趣。正如“那朵小花”活动中的教师,有效地把握了教育契机,在寻找小花前请孩子们通过观察记住小花的样子,用语言描述小花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亲自然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观察的方法。观察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观察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升观察力和成就感,这也是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发展的更高目标。“那朵小花”活动中的教师,就是通过提问、讨论、比较、实验等方式不断推动观察,丰富观察层次,引导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观察,从而深度学习、收获成长。此外,绘画表达、观察记录等也是常用的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方法。
(三)随机观察和系统观察相结合
随机观察是指幼儿在日常的亲自然的活动中,偶然对某一自然物产生兴趣,从而引发的短暂观察。虽然发生时间短,但却是幼儿真正兴趣所在,“那朵小花”便是在偶然契机下发生的观察活动。而系统观察是指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持续深入地对某一自然物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例如,班级日常饲养活动、户外种植活动等。亲自然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将随机观察和系统观察相结合,也可以将随机观察转化为系统观察,帮助幼儿收获丰富、完整、连续的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