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中的“镜子”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西绘画艺术中,镜子都是在画面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中西艺术中的镜子,由于艺术土壤的差别,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内涵。由此,本文阐释了中西美术中的镜子及其背后的深层内涵与差异,并且探究其原因所在。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探讨了镜子物象在文学、艺术中出现的渊源,中西方主要在绘画中塑造镜子物象的不同题材,以此引出中西方绘画中镜子物象不同的内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中镜子物象各自所表达的独特内涵。第三章主要是从宗教角度和地理因素分析了中西方绘画中镜子不同内涵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镜子  中西绘画  比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25-03
   一、中西绘画中镜子的渊源与塑造
  我国已知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考古发现下葬时镜子放在墓主人胸部,说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贵族开始使用铜镜了,并且镜子已经作为贵族们一种重要的随身物品而存在。古人也有不少吟咏铜镜的诗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文学家、画家苏轼也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用文字展现了优美的意境。自然镜子的形象也出现在了反映自然生活场景的绘画艺术中,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存在许多镜子形象,我国可考画作中最早出现镜子题材的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之后,五代时期的周文钜,宋代的王诜、苏汉臣,明代的杜堇等画家也都在画作中留下了许多对镜梳妆的人物形象。
  在西方文明进程中,镜子曾被视为奢侈品,在西方古代神话中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器物。镜子拥有着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史。14世纪末,人们发现了可以制作镜子的方法后,技术不断发展,15世纪真正的镜子问世。欧洲许多贵族的居所和高档场所都把镜子作为重要的装饰品,这些场景自然而然被西方的画家们所记录下来。14世纪到16世纪正值文艺复兴兴起之时,镜子的发展迅速引起了画家们的注意,镜子由此开始频繁出现在西方的油画作品中。
   二、中西绘画中镜子元素的内涵
   (一)西方绘画中镜子的独特含义
  1.自我意识的觉醒
  由于镜子制作工艺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可以从镜子中认识和熟悉自己的形象,并且随着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从而促使人们开始了对自身的认知和探索、开始关注自我。人文主義出现并不断发展,画家们越来越强调人体美,所以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自画像与当时流行的镜子息息相关,例如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帕米尔加尼诺的《凸镜自画像》,镜中自画像这样普通的画面正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最简单的方式。描绘在镜子中的画面,西方的画家绝对不会完全照搬眼睛所看到的客观内容,而是带有主观情感去创作的,很多绘画作品中镜子物象中反映的内容,实际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写照和自我意识的转换。
  2.宗教意味
  在西方的文化中,镜子也经常被视作宗教器物,在神话中和太阳神具有一定的关系,镜子仿佛是太阳神在地球上的象征。古埃及的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圆形的太阳镜也总是被放在太阳神头上。扬·凡·艾克的经典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面中在墙上的凸镜边缘的镜框里是十个有关耶稣的圣经故事,这幅作品在细节之处也透露出一些宗教气息。这面镜子展现了房间内的真实场景,展现了正面没有画出来的房间之大,同时这面镜子也在神圣的宗教下见证和象征了纯洁、美好、至死不渝的爱情。具有西方宗教意味的镜子,总是被赋予神圣、纯洁的意义,带有对世间万物的洗礼意义,而这样画中镜反射出的空间效果,也对后来的许多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自恋情结
   在西方最著名的关于“临池照影”的描述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纳喀索斯,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自恋成狂。自恋情结其实是自我意识的过度延伸,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可以说是自恋。与自恋情结最相关的绘画内容就是自画像,自画像绝对不是对镜像的全然复制,而是画家对于自我形象的美化和升华,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了自我形象,并且也倾注了画家的内心情感。
   (二)中国绘画中镜子的独特含义
   1.道德劝诫含义
   镜子相当于另一双眼睛,这种以自我审视的角度来反映画面深层意味的作品在中国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国绘画中早期的对镜梳妆情节主要用于表现儒家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比如“忠、孝、节、义”等。魏晋时期女性绘画题材的典范——《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更多的是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劝诫,它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在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摹本中,描绘了三位正在梳妆的宫女,画面右侧所配箴文为: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弗饰,或衍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修饰自己的容颜,却不知提高自己的品德,若不提高道德修养,那么行为举止都将是不得体的。这里也体现了自我审视的意识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中就被重视了,这与早期西方绘画中注重人体美的理念是一致的。
   2.宫怨意味
   我国古代仕女画经常出现宫怨题材,唐代和五代是仕女画走向成熟并且繁荣兴盛的时代,有很多作品摆脱了曾经道德劝诫的属性,刻画了很多女子梳妆的形象。从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中,我们透过镜像更多的是感受了仕女们在高耸的宫墙中对镜孤芳自赏的孤寂、凄凉与忧伤。镜子仿佛是对现实世界的延伸,不知深院高墙中的宫女是否曾期盼从镜子中反射出不一样的风景呢,给那孤独的生活增添一点生趣。在唐代开始运用仕女对镜梳妆的形象表达宫女嫔妃们的幽怨情绪,如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其中有一组梳妆仕女,整理发髻的仕女目光呆滞忧愁,体态慵懒,正是表达了宫中仕女的幽怨情调。宋团扇画《绣栊晓镜图》, 画中的女性照镜梳妆或坐在妆台旁,以独自梳妆打扮传达出仕女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三)中西绘画中镜子的普遍意义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具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物品,自然在中西方绘画中都有表现梳妆和装饰的镜子物象,传达的是镜子最普遍的功能。
   西方的贝利尼《裸女照镜》、提香《镜前的维纳斯与两个小天使》、中国宋代苏汉臣《妆靓仕女图》等等,描绘的都属于物质层面的镜子,表达的就是镜子最普通的照用功能。而镜子题材的画作多与女性结合,其中一点也是为了传达美,对镜梳妆的女性美,寄托画家自己对美的向往。
   对于绘画中镜子所具有的装饰意义,在东方和西方画作中也都非常常见。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子也是刻画镜子室内装饰意味的典型。上文已经讲述过此画作中镜子的宗教意味,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面镜子同时也具有着镜子最普通的意义之一——装饰作用。北宋王诜的《绣栊晓镜图》,画面中的屏风、精致的桌子与桌上的摆件,都体现出了相当不错的生活水平,镜子无疑也在发挥着装饰性的作用。
   三、中西美术中镜子内涵差异的原因探寻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某一地区或民族文化模式形成的核心因素,是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基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生活形式。西方中世纪宗教运动的发展,使得基督教成为统治欧洲的绝对力量,一度甚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举国上下基本都是文盲,当时有文化的人基本都是基督教教士。日耳曼国王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只有依靠宗教,他们就在人民中广泛的传播基督教,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基督教在欧洲慢慢地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大量的绘画作品都是为宗教服务的,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器物、动物都是具有宗教意味的。在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个体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灵魂,个人首先应该对自己负责,这种思想也就发展成为人文主义,由此发展出了西方绘画中镜子元素所表达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恋情结。
   儒、释、道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三种,是古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影响非常之深远,也因此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紧密连接,我国古代绘画中镜子题材的展现无遗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三字经》最早阐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儒家文化也是强调人的品德,奉行仁义礼智信,强调为人处事要做到谦和、仁爱、善良,在工作事业上则要勇敢拼搏。儒家文化非常强调“伦理”“礼教”“纲常”,在国家治理方面儒家也强调“德治”,主张用道德去感化和教育人们,所以这些思想也影响了绘画,在绘画中的镜子便也带有道德劝诫的意味。镜子可以反射面貌,从而带有古代君子进行自省的意义,又通过镜子来劝诫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寄托,希望镜子能够反映出纯洁、優良的品质。
   (二)地理因素的根源
  地理因素是导致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不同的根源,中西方从文明的兴起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的农耕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也导致了一系列文化的差异。
   西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于地理环境,爱琴海周围多山,海洋气候环境温暖,适合人类居住,孕育了西方的海洋文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处在多山和开放的环海地理环境中,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长期以来养成了西方人民热爱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和性格,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希腊半岛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从而使希腊人走上了一条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道路。各国国土面积不大,各种能源经常会缺乏。在能源处在危机状态时,就会向外扩张,发动侵略战争,所以也形成了比较勇猛开放的民族性格。这些民族特征为后来西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调,他们勇于探索、勇于争取自己的利益、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是古希腊先哲,他们崇尚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西方有近千年都被封建神学统治,压制个人意识,由此神学宗教的内容必然会体现在绘画的镜子题材中。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艺术开始重新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追求现世幸福、鼓励个人意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人文主义思想壮大是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支撑,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人文主义思想被更多的展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绘画的镜子题材中便体现出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含义,用镜子来表现自我、刻画自我的内心情感。并且,在表达自我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审视,用镜中的形象审视自身。而西方过度的关注自我很容易产生自恋情结,在对镜画像的题材中便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自恋情结。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地形与气候孕育出了独特的农耕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镜子物象的塑造与内涵。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相对独立性,中华文明就是产生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是独立发生发展的,与外界缺少交往使得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了中国人温良、忠厚的性格特点,更强调集体主义。儒家思想对于人的道德建设影响深刻,在中华大地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统治者也运用儒家思想治国治民,所以中国画镜子题材中出现道德劝诫意义并不奇怪,这种可以照出人容貌的器物,成为自我反省、观照道德承载。而闭塞的环境和农耕文明也孕育出了封建王朝制度来保障和统治国家,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制度磅礴发展,宫廷中有严格的礼制,古代社会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宫中女性的思想、自由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后宫中经常充斥着邪恶、黑暗、勾心斗角,对女性制定的繁杂的规矩和性别差别对待,也就解释了宫中仕女对镜梳妆题材表现宫怨意味的出现。
  由此,探寻东西方绘画中的镜子元素所具有的不同意味,从绘画背后的因素可窥见其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民族性格、文化思想、艺术风格等等一系列的差异,使东方和西方的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宗教思想的差异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些不同。无论是任何文化现象、艺术面貌的不同皆有着背后极其复杂的原因,探寻这些原因便成了解读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最本质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蒋远翼.当绘画遇到镜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刘小捷.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的意象交汇[D].南京:东南大学,2017年.
  [3]汤丹.油画中镜子的意味[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4]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历经70年,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学历生成为留学生主体,信息化快速融入教育,这些变化对汉语教育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本文将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分为三大时期,从多个角度梳理其发展轨迹。第一阶段(1950-1977年),是来华留学汉语教育的发端。第二阶段(1978-2009年),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立,产生大量标志性成果。第三阶段(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留学中国计划》发布,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向纵深发展,并在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六大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民族声乐取得了众多成就,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可具特色,有效实现了丰富中国民族声乐内涵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如今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民族声乐也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改变和发展,在风格、唱法等方面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导致中国民俗声乐的特色逐渐消失,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加强对我国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以现有的发现与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戏曲发展史为主线,从古代演剧史、古戏台历史演变、戏台演进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古戏台建筑形制及建筑艺术、古戏台
期刊
论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讨论前人对汉语外来词的术语使用、创制范式、规范问题、词源考证及其对汉语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有研究显示"汉语外来词"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学者应尊重语言使用事实,以避免术语混乱;汉语语言和书写系统本身的特点和封闭性使其具有先天的意译倾向,对已经创制的音译词也具有强大的改造功能;对于当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问题,应灵活掌握前人提出的原则并有创造性补充;外来词的词源考证有助于了解中外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为现在和将来的国际交往及外来词创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外来词的引进不仅扩
摘要:“音乐类”非遗是民族音乐文化及群体音乐文化生命意识、精神流转、文化智慧的流动性体现,是近年来音乐学术界持续给予核心关注的可讨话题之一。作为东北地区新兴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大庆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依托于其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注入的崭新动力,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音乐传播、遗产传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护载体。“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无疑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可利用”的
摘要:经典可能是舞蹈观看“入门”的产品,所以在基础教育建构认知的期间,被经常提及的大多都是那种“有所依据”的,大家都说好、大家都认同的、有辨识度的经典作品,这就是经典不可忽视的“权威性”。经典作品在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耳濡目染,它会在潜移默化形成一般观众的评价基础,所以“经典”看起来是某些存在已久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实际上它指的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某一类型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本文从经典纬度出发,对当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的素质教育发展事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更多的家庭开始注重早教问题。音乐教育是幼儿早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艺术情操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早教的定义、音乐早教的重要性、音乐早教的需求、音乐早教对幼儿的影响以及早教音乐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早教 幼儿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