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中乐、乐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思维 设疑 合作
一、引言
新《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用英语交际的习惯和自信,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那么,肩负着学生学得语言的传授者和习得语言的引领者双重责任的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渠道——课堂之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鉴于英语的学科特点——集知识和实践于一身,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和语境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看待、理解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的课堂行为现状
在对某校高二年级六个班级英语课所做的课堂观察记录显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这些现象:上课起始的几分钟课堂出现冷场;部分学生在语言活动中比较被动,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些学生发言积极但正确率不高;有些学生没反应,思绪漂移;小组活动由个别几个学生控制;大部分学生成为“被遗忘群体”。从学生在课堂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行为中,可以看出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费时低效”、“一言堂”等教学弊端。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这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忽略了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波动和其认知规律的变化,疏忽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策略上的误区,导致教师依旧支配着课堂,只有少数优等生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成为课堂中众多学生的“代言人”。而多数学生则没有意识到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和尽可能多地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于是他们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及学好英语的信心,而成为英语学习的“苦行僧”。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英语基本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要营造、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课程改革赋予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
三、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作为中国学生的第二门语言,其教学特点有二:一是实践性特强;二是方法十分重要。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才能学好英语。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要着眼于在课堂上深入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形成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1、利用规律,因势利导
对学生的生理测试表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呈曲线变化,即:起始状态——高潮状态——抑制状态——近似封闭状态。一般说来,每堂课的前5分钟左右,学生刚经历了课间休息,情绪尚未稳定,没完全进入上课状态;每节课的5到20分钟左右,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反应敏捷,呈现思维高潮;然后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性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易受外界干扰,处于抑制状态,但是此时如果大脑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又会出现新的兴奋点,进入第二次思维高潮状态;最后5分钟左右,学生出现疲劳、烦躁等现象,思维几乎处于封闭和停顿状态。
根据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规律,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时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效率。当学生处于思维起始状态时,教师可进行“热身运动”,如daily talk,daily review,story telling,English games or songs等等,充分营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当学生处于思维近似封闭状态时,教师可安排新颖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或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渗透异国文化知识;或提出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索研究,如:學完The Concert Hall Which Moved (牛津S1B Unit 1 More Reading)后,教师可问:“Do you think moving old buildings like the Shanghai Concert Hall is a good use of money? Why or why not?”
在学生克服了思维起始状态后就进入到思维高潮状态,这是一堂课的最佳教学时间。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凭借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语言综合技能的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高潮状态维持更久。比如:上听说训练这种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课,教师应尽量创设语境,将学生完全“浸泡”在英语里,自然引出某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生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掌握涉及这个话题的基本表达形式。如若上阅读课,教师应多方位、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技巧。通常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让学生先速读全文后回答一个涉及课文理解方面的简单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skimming、scanning 完成有关课文主旨和内容细节等方面的对错判断或问答题,解决文章理解层面上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磁带、跟读等形式发现有关文章语言层面上的问题或疑难点,教师通过解答问题引出对课文生词、短语等语言知识的理解。
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迅速走出思维低谷(即思维抑制状态)。可采取高凌飚教授提倡的“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或欲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这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高凌飚)。例如:在课文Two Geniuses(牛津S1B Unit 2)的阅读课上,教师在这一思维状态阶段可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复述课文,或提供关键词复述,或转换人称以Einstein或Hans的口吻复述。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复习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如果在基本语法和语言知识的复习课上,教师可设计由易到难的多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选单词和短语写一小段话;假设一个同学生病缺课,请提纲挈领地为他归纳总结本单元语法和语言点;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师生换位,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出一份单元测试卷……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大脑中出现新的兴奋点,而各小组的交流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又因会得到教师的评判而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思维抑制状态期,进入第二次高潮状态。
2、充分设疑,诱发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善于思维、勤于思考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标志。人文主义的语言教学观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情感的场所”(Widdowson)。提问设疑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水荡成涟漪,石击行灵光”,因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陈桂珍),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被激活。设疑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设疑得体,往往能够指明方向、承上启下、诱发思维、转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变注入式教学为导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的体现。
提问设疑是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密切配合、人人参与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遵守提问原则,注意提问技巧。
⑴把握好提问设疑的时机
俗话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堂课开场时的设疑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语)。这也是让处于思维起始状态的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的手段。听读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听读训练时,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巧妙提问设疑,可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听读的文章上来,此时教师是”guide their efforts step by step”,而不是”guide their answers”,作用和效果可见一斑。
⑵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太难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恐惧心理,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再积极主动地回答,而是尽量回避,削弱了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课堂出现冷场;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或者不屑于回答,觉得乏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握好难易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就像摘树上的果子,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应当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如:在机械性操练时,应以封闭式设疑为主,即提一些纯粹练习语言、课文预习性的、回忆性的或细节性的问题,学生需经历语言知识的复习消化吸收但又能直接找到信息回答。在活用语言知识时,教师则应以开放式设疑为主,即提一些应用型、推理型、分析性或评论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把听到读到的信息用于新情景,从材料中得出不能直接找到的结论,学生们就此“跳摘果子”,具有竞争性和刺激性。
⑶掌控好问题的设疑对象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与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利于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低,接受、反应速度有快慢,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他们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让缺乏自信、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易的问题,他们会产生成就感,更有信心学习英语,不致产生厌学心理。这样,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从中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感到学有所得,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纷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设计合作任务,促进语言习得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策略情感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语言的习得受信息输入(input)、信息输出(output)和语境(context)等关键因素的影响。而合作学习对影响语言习得的这些关键因素产生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Slavin)。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信息输入是通过同伴使用大家所能理解的语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听者重复听到信息而获得的。此时,合作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更加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同时学生又可免去在全班学生面前做报告的局促不安,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反馈和纠正也仅限于同伴之间在不经意之中的迅速完成,这一宽松的不受威胁的环境为学生的信息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他们交流频繁、畅所欲言,语言变得生动流利,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语言的习得。
如今,在倡导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更应事先精心设计任务,然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不直接参与小组的合作活动,仅可作启发性的提问,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Faster,Higher,Stronger”(牛津 S2A Chapter 1 More Language Input)一文的教授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立以下几个任务:
a. How many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b. When and wh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was held?What i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c. 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What will the Chinese team do in order to win more?
d. When did China first host the Olympic Games?Why do so many countries want to host the Olympics?
每位學生在接受并努力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例如:有关奥运会历史、奥运五环、火炬、奖牌等知识、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及成绩、申办奥运的意义等。任务的有趣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性,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每组成员积极投入到本组的任务中,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驱使他们力争对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一改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的“提问——回答——记录”的单一模式,而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也纷纷参与到互相模仿、互相释义、纠错、角色扮演、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获得了语言知识的增多、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团队工作奠定了基础。杜威(1938)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就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
四、结束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英语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课堂作为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其实质与教师如何运作课堂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复习时是记忆激活者,呈现新内容时是示范者,操练时是组织者或指挥者;学生自主练习时是管理者,巩固环节时是帮助者。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因人而宜,因时制宜,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逐步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发生学习理论与‘发生式’教学设想”,《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1年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3、陈桂珍:“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年第6期
4、洪亮:“略论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的划分及其调节”,《江苏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5、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2年
6、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7、费水玲: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8、吕勇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9、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200070上海市闸北区风华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思维 设疑 合作
一、引言
新《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用英语交际的习惯和自信,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那么,肩负着学生学得语言的传授者和习得语言的引领者双重责任的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渠道——课堂之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鉴于英语的学科特点——集知识和实践于一身,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和语境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课堂社会”这个新视角去看待、理解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的课堂行为现状
在对某校高二年级六个班级英语课所做的课堂观察记录显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这些现象:上课起始的几分钟课堂出现冷场;部分学生在语言活动中比较被动,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些学生发言积极但正确率不高;有些学生没反应,思绪漂移;小组活动由个别几个学生控制;大部分学生成为“被遗忘群体”。从学生在课堂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行为中,可以看出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费时低效”、“一言堂”等教学弊端。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这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课堂气氛的营造,忽略了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波动和其认知规律的变化,疏忽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策略上的误区,导致教师依旧支配着课堂,只有少数优等生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成为课堂中众多学生的“代言人”。而多数学生则没有意识到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和尽可能多地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于是他们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及学好英语的信心,而成为英语学习的“苦行僧”。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英语基本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要营造、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课程改革赋予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
三、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期课改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作为中国学生的第二门语言,其教学特点有二:一是实践性特强;二是方法十分重要。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才能学好英语。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要着眼于在课堂上深入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形成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1、利用规律,因势利导
对学生的生理测试表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呈曲线变化,即:起始状态——高潮状态——抑制状态——近似封闭状态。一般说来,每堂课的前5分钟左右,学生刚经历了课间休息,情绪尚未稳定,没完全进入上课状态;每节课的5到20分钟左右,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反应敏捷,呈现思维高潮;然后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性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易受外界干扰,处于抑制状态,但是此时如果大脑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又会出现新的兴奋点,进入第二次思维高潮状态;最后5分钟左右,学生出现疲劳、烦躁等现象,思维几乎处于封闭和停顿状态。
根据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规律,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时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效率。当学生处于思维起始状态时,教师可进行“热身运动”,如daily talk,daily review,story telling,English games or songs等等,充分营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当学生处于思维近似封闭状态时,教师可安排新颖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或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渗透异国文化知识;或提出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索研究,如:學完The Concert Hall Which Moved (牛津S1B Unit 1 More Reading)后,教师可问:“Do you think moving old buildings like the Shanghai Concert Hall is a good use of money? Why or why not?”
在学生克服了思维起始状态后就进入到思维高潮状态,这是一堂课的最佳教学时间。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凭借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语言综合技能的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高潮状态维持更久。比如:上听说训练这种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课,教师应尽量创设语境,将学生完全“浸泡”在英语里,自然引出某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生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掌握涉及这个话题的基本表达形式。如若上阅读课,教师应多方位、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技巧。通常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让学生先速读全文后回答一个涉及课文理解方面的简单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skimming、scanning 完成有关课文主旨和内容细节等方面的对错判断或问答题,解决文章理解层面上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磁带、跟读等形式发现有关文章语言层面上的问题或疑难点,教师通过解答问题引出对课文生词、短语等语言知识的理解。
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迅速走出思维低谷(即思维抑制状态)。可采取高凌飚教授提倡的“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或欲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这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高凌飚)。例如:在课文Two Geniuses(牛津S1B Unit 2)的阅读课上,教师在这一思维状态阶段可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复述课文,或提供关键词复述,或转换人称以Einstein或Hans的口吻复述。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复习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如果在基本语法和语言知识的复习课上,教师可设计由易到难的多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选单词和短语写一小段话;假设一个同学生病缺课,请提纲挈领地为他归纳总结本单元语法和语言点;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师生换位,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出一份单元测试卷……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大脑中出现新的兴奋点,而各小组的交流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又因会得到教师的评判而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思维抑制状态期,进入第二次高潮状态。
2、充分设疑,诱发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善于思维、勤于思考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标志。人文主义的语言教学观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情感的场所”(Widdowson)。提问设疑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水荡成涟漪,石击行灵光”,因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陈桂珍),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被激活。设疑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设疑得体,往往能够指明方向、承上启下、诱发思维、转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变注入式教学为导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的体现。
提问设疑是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密切配合、人人参与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遵守提问原则,注意提问技巧。
⑴把握好提问设疑的时机
俗话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堂课开场时的设疑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语)。这也是让处于思维起始状态的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的手段。听读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听读训练时,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巧妙提问设疑,可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听读的文章上来,此时教师是”guide their efforts step by step”,而不是”guide their answers”,作用和效果可见一斑。
⑵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太难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恐惧心理,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再积极主动地回答,而是尽量回避,削弱了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课堂出现冷场;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或者不屑于回答,觉得乏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握好难易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就像摘树上的果子,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应当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如:在机械性操练时,应以封闭式设疑为主,即提一些纯粹练习语言、课文预习性的、回忆性的或细节性的问题,学生需经历语言知识的复习消化吸收但又能直接找到信息回答。在活用语言知识时,教师则应以开放式设疑为主,即提一些应用型、推理型、分析性或评论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把听到读到的信息用于新情景,从材料中得出不能直接找到的结论,学生们就此“跳摘果子”,具有竞争性和刺激性。
⑶掌控好问题的设疑对象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与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利于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低,接受、反应速度有快慢,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他们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让缺乏自信、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易的问题,他们会产生成就感,更有信心学习英语,不致产生厌学心理。这样,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从中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感到学有所得,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纷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设计合作任务,促进语言习得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策略情感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语言的习得受信息输入(input)、信息输出(output)和语境(context)等关键因素的影响。而合作学习对影响语言习得的这些关键因素产生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Slavin)。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信息输入是通过同伴使用大家所能理解的语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听者重复听到信息而获得的。此时,合作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更加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同时学生又可免去在全班学生面前做报告的局促不安,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反馈和纠正也仅限于同伴之间在不经意之中的迅速完成,这一宽松的不受威胁的环境为学生的信息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他们交流频繁、畅所欲言,语言变得生动流利,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语言的习得。
如今,在倡导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更应事先精心设计任务,然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不直接参与小组的合作活动,仅可作启发性的提问,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Faster,Higher,Stronger”(牛津 S2A Chapter 1 More Language Input)一文的教授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立以下几个任务:
a. How many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b. When and wh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was held?What i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c. 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What will the Chinese team do in order to win more?
d. When did China first host the Olympic Games?Why do so many countries want to host the Olympics?
每位學生在接受并努力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例如:有关奥运会历史、奥运五环、火炬、奖牌等知识、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及成绩、申办奥运的意义等。任务的有趣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性,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每组成员积极投入到本组的任务中,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驱使他们力争对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一改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的“提问——回答——记录”的单一模式,而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也纷纷参与到互相模仿、互相释义、纠错、角色扮演、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获得了语言知识的增多、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团队工作奠定了基础。杜威(1938)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就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
四、结束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英语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课堂作为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其实质与教师如何运作课堂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复习时是记忆激活者,呈现新内容时是示范者,操练时是组织者或指挥者;学生自主练习时是管理者,巩固环节时是帮助者。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因人而宜,因时制宜,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逐步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发生学习理论与‘发生式’教学设想”,《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1年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3、陈桂珍:“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年第6期
4、洪亮:“略论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的划分及其调节”,《江苏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5、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2年
6、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7、费水玲: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8、吕勇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9、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200070上海市闸北区风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