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丹艺术论》这本著作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罗丹先生在探索雕塑奥秘的深远路途中的经验总结。读完此书,使我对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罗丹的专注精神、钻研精神以及深刻的思想、领悟等感到由衷的震撼与敬佩。
【关键词】罗丹;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与自然是长期贯穿于我们艺术生涯的两股清泉。古人结绳记事,到仓颉发明文字,抑或是青铜器的铸造等,所反映出的祖先们至高的智慧无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传统之于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互联网及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干扰,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有些远了。从前想念一个人就翻过两座山走过几里路去牵他/她手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语音通话、微信视频,或者是一张几小时车程高铁飞机票就可以换来的相见。当生活不再纯粹的时候,艺术家的坚守和忠于自己的品格更加弥足珍贵。
先人的创造给我们以技术与思想的启迪,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仔细地窥探世界的万妙。我们始终敬仰大师,谦逊地学习、汲取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流传至今的作品所赠与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又带着客观的理性眼光和主观的个人情感,去提炼我们所理解到的和所需要的精华,去探索传统与现实的契合点,去寻找历史与现在的共鸣。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同时教授我们自然是艺术最清澈的源泉。“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自然是我们艺者最朴实的老师,她教授我们以包容万物的精神去探求艺术的精髓,她教授我们用眼睛去欣赏草儿的新绿、山峰的挺拔、绵羊的温顺、虎豹的威猛,她教授我们用心灵去感受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信徒对神灵虔诚的信仰。在自然的引导和鼓励下,我们将“真”作为虔敬的信仰,忠诚地追寻。艺术是无对错界限的,艺者的一生既是追寻“美”的一生,亦是追寻“真”的一生。雕刻家、陶瓷手工艺人、画师……苦练技艺,一面也修行精神与思想,例如,建筑师的追寻——建筑留存下来,因为它是艺术,因为它超越实用。
我想大概是因为熟能生巧,我们从蹑手蹑脚、小心翼翼的学徒逐渐历练成为果断的艺者,我们拥有“果断”的能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独立之思想者,才能是艺者。技艺是根基,思想是主干,如此兼备才能将自己的艺术之树养育得枝繁叶茂。“艺术是需要果断的。能把线条推向远处的时光,你才沉静入空间,抓到了‘深’的感觉。”罗丹先生如是说,一如前文提到的建筑之留存的原因。另外也想到苹果公司的案例,我想苹果产品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其营销方案,其核心力量应该在于其产品的各项设计都引领了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事物困扰,永远把眼光放在远处,去看向未来,伸手去探寻前方未知的力量,去探索、去突破。
“只以悦目为务,只知奴隶般再现没有价值的局部的艺者,是永不能成为大师的。”联系到自己的专业,对曾认识和了解过的作品进行回忆和思考。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其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远之志。王澍先生认为,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这知识与教育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相遇,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我想,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思考与挖掘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文化、营建的氛围、地域独有精神的創造达到了与世界建筑大师们的思想共鸣,大概是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奖最本质的原因。再联系上文传统之哺育我们的甘霖,环境艺术中,无论室内还是景观,都离不开建筑的主线。品味王澍先生的建筑,再去审视各地旅游景点中千篇一律的“老街”,或是雕梁画栋、繁复纷杂的仿古建筑,不难引发我们的思考——古建之美,绝非刻板古旧。真正的美,必然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换土壤,才能开出花来。当古建的元素和审美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我们会看到“公民建筑”的精神,也认识到古建的大观之美,正是微观元素的组合。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从而为古建的发展提供新的,长久的可能性,生动而长久,而不只是历史遗物。
再如,艺者所需的耐性,使我想到专业方面曾遇到的一位老师——齐云,台湾生活美学大师。其出生于台湾彰化乡间,为四代务农的传统家庭,儿时经历的乡间生活使齐云老师获得深刻的自然体验,这样的经历无疑为齐云老师的美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齐云老师营建的室内空间,其吟诵的自然之诗给人以宁静、深刻的精神享受。其个人工作室,位于一处难得的菩提树林荫大道里,宛若一个生态花园——由错落相间的花草树木、池塘、小径所组成,昆虫、蝶影、青蛙等大自然精灵们穿梭其间。在这里会发现创作、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地运作着。在这个工作场域中,嗅到的不仅是创意的坚持与展现,更传递着一种泰然自若的生活观。艺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齐云老师后期卓越的设计中无不透析着儿时的乡间野趣、自然纯朴。
王澍先生的经历也给我以类似的启迪。王澍先生结婚后的第一个七年时间,只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看到春天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王澍先生说,当他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那七年时间,王澍先生主要靠妻子的工资养着,自己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妻子之于王澍先生最大的影响,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这种感受是来自心性的。这个心性自然了,滋养了,就会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那种文化里最好的状态和精神,这是你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意义。首先,一个人的心性变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发生了很敏感和很细腻的变化。在这些年里,王澍先生和很多工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他开始对材料、施工、做法变得非常熟悉。亲眼看到每一颗钉子是怎么敲进去的,每一块木头是怎么制作成型的,彻底搞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基本上,王澍先生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王澍先生常自省——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建筑如此,艺术亦如此。人类文化来源于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真性情是主体中的核心,作品可以被模仿,技法可以被超越,唯有心性、性情是最独一无二、超越价值的。“灵感”也只是过往学习工作中的沉淀而在日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迸发出的惊喜,它不该是我们的精神依赖,它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艺者须有耐性,须务实,须脚踏实地,无论是何种研究方向,耐性都是我们所应具备的良好德性——“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
罗丹言,真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技巧是匠人追求的高效,技巧永远不会是艺者的追求。技术是艺术家的基本功,技术不是技巧,技艺也不是技巧。真艺术凌驾于技术之上,是艺术家真情感、真性情的流露。技术是艺术家用以传播思想的载体,将自己的精神创造通过技术物质化,传递给他人,留存于客观世界。或者说,技术像是天梯,将客观世界的人们啊,领向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
艺术带给我的兴趣之源即是它的真实,忠于自我,忠于生活,其赠与我精神的满足、性情之温润。艺术之“真”的魅力始终吸引着我,使我行走在艺术之路上的步伐永远笃定。
没有比艺术更美好的事业了。
参考文献:
[l]奥古斯特·罗丹,葛塞尔.罗丹艺术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顾轩竹(1994-),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罗丹;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与自然是长期贯穿于我们艺术生涯的两股清泉。古人结绳记事,到仓颉发明文字,抑或是青铜器的铸造等,所反映出的祖先们至高的智慧无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传统之于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互联网及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干扰,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有些远了。从前想念一个人就翻过两座山走过几里路去牵他/她手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语音通话、微信视频,或者是一张几小时车程高铁飞机票就可以换来的相见。当生活不再纯粹的时候,艺术家的坚守和忠于自己的品格更加弥足珍贵。
先人的创造给我们以技术与思想的启迪,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仔细地窥探世界的万妙。我们始终敬仰大师,谦逊地学习、汲取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流传至今的作品所赠与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又带着客观的理性眼光和主观的个人情感,去提炼我们所理解到的和所需要的精华,去探索传统与现实的契合点,去寻找历史与现在的共鸣。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同时教授我们自然是艺术最清澈的源泉。“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自然是我们艺者最朴实的老师,她教授我们以包容万物的精神去探求艺术的精髓,她教授我们用眼睛去欣赏草儿的新绿、山峰的挺拔、绵羊的温顺、虎豹的威猛,她教授我们用心灵去感受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信徒对神灵虔诚的信仰。在自然的引导和鼓励下,我们将“真”作为虔敬的信仰,忠诚地追寻。艺术是无对错界限的,艺者的一生既是追寻“美”的一生,亦是追寻“真”的一生。雕刻家、陶瓷手工艺人、画师……苦练技艺,一面也修行精神与思想,例如,建筑师的追寻——建筑留存下来,因为它是艺术,因为它超越实用。
我想大概是因为熟能生巧,我们从蹑手蹑脚、小心翼翼的学徒逐渐历练成为果断的艺者,我们拥有“果断”的能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独立之思想者,才能是艺者。技艺是根基,思想是主干,如此兼备才能将自己的艺术之树养育得枝繁叶茂。“艺术是需要果断的。能把线条推向远处的时光,你才沉静入空间,抓到了‘深’的感觉。”罗丹先生如是说,一如前文提到的建筑之留存的原因。另外也想到苹果公司的案例,我想苹果产品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其营销方案,其核心力量应该在于其产品的各项设计都引领了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事物困扰,永远把眼光放在远处,去看向未来,伸手去探寻前方未知的力量,去探索、去突破。
“只以悦目为务,只知奴隶般再现没有价值的局部的艺者,是永不能成为大师的。”联系到自己的专业,对曾认识和了解过的作品进行回忆和思考。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其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远之志。王澍先生认为,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这知识与教育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相遇,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我想,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思考与挖掘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文化、营建的氛围、地域独有精神的創造达到了与世界建筑大师们的思想共鸣,大概是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奖最本质的原因。再联系上文传统之哺育我们的甘霖,环境艺术中,无论室内还是景观,都离不开建筑的主线。品味王澍先生的建筑,再去审视各地旅游景点中千篇一律的“老街”,或是雕梁画栋、繁复纷杂的仿古建筑,不难引发我们的思考——古建之美,绝非刻板古旧。真正的美,必然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换土壤,才能开出花来。当古建的元素和审美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我们会看到“公民建筑”的精神,也认识到古建的大观之美,正是微观元素的组合。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从而为古建的发展提供新的,长久的可能性,生动而长久,而不只是历史遗物。
再如,艺者所需的耐性,使我想到专业方面曾遇到的一位老师——齐云,台湾生活美学大师。其出生于台湾彰化乡间,为四代务农的传统家庭,儿时经历的乡间生活使齐云老师获得深刻的自然体验,这样的经历无疑为齐云老师的美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齐云老师营建的室内空间,其吟诵的自然之诗给人以宁静、深刻的精神享受。其个人工作室,位于一处难得的菩提树林荫大道里,宛若一个生态花园——由错落相间的花草树木、池塘、小径所组成,昆虫、蝶影、青蛙等大自然精灵们穿梭其间。在这里会发现创作、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地运作着。在这个工作场域中,嗅到的不仅是创意的坚持与展现,更传递着一种泰然自若的生活观。艺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齐云老师后期卓越的设计中无不透析着儿时的乡间野趣、自然纯朴。
王澍先生的经历也给我以类似的启迪。王澍先生结婚后的第一个七年时间,只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看到春天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王澍先生说,当他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那七年时间,王澍先生主要靠妻子的工资养着,自己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妻子之于王澍先生最大的影响,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这种感受是来自心性的。这个心性自然了,滋养了,就会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那种文化里最好的状态和精神,这是你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意义。首先,一个人的心性变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发生了很敏感和很细腻的变化。在这些年里,王澍先生和很多工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他开始对材料、施工、做法变得非常熟悉。亲眼看到每一颗钉子是怎么敲进去的,每一块木头是怎么制作成型的,彻底搞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基本上,王澍先生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王澍先生常自省——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建筑如此,艺术亦如此。人类文化来源于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真性情是主体中的核心,作品可以被模仿,技法可以被超越,唯有心性、性情是最独一无二、超越价值的。“灵感”也只是过往学习工作中的沉淀而在日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迸发出的惊喜,它不该是我们的精神依赖,它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艺者须有耐性,须务实,须脚踏实地,无论是何种研究方向,耐性都是我们所应具备的良好德性——“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
罗丹言,真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技巧是匠人追求的高效,技巧永远不会是艺者的追求。技术是艺术家的基本功,技术不是技巧,技艺也不是技巧。真艺术凌驾于技术之上,是艺术家真情感、真性情的流露。技术是艺术家用以传播思想的载体,将自己的精神创造通过技术物质化,传递给他人,留存于客观世界。或者说,技术像是天梯,将客观世界的人们啊,领向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
艺术带给我的兴趣之源即是它的真实,忠于自我,忠于生活,其赠与我精神的满足、性情之温润。艺术之“真”的魅力始终吸引着我,使我行走在艺术之路上的步伐永远笃定。
没有比艺术更美好的事业了。
参考文献:
[l]奥古斯特·罗丹,葛塞尔.罗丹艺术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顾轩竹(1994-),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