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卫拉特人的精神依托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jjuan86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钦巴图,蒙古族,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古族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学术领域为蒙古卫拉特史诗传统、突厥一蒙古史诗比较研究以及“胡仁乌力格尔”田野研究,主要代表作为《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
  
  一座六哈那蒙古包。正对门口的一组术箱上供奉着佛龛,龛前七盏佛灯悉数点亮。一炷香即将燃尽,主人急忙又点上新的。一位老人端坐龛前,黝黑的脸庞爬满皱纹。他手上拨弄着名日“陶布舒尔”的二弦弹拨乐器,在悠扬琴声的伴奏下,一副低沉浑厚的嗓子唱出了自古流传下来的动人史诗。老人面前的圆桌上,刚盛的奶茶热气腾腾,馨香溢满了整座蒙古包。在老人的两侧,至蒙古包入口处,男女老幼坐满了人。他们凝神倾听老人的演唱,渐渐融入了歌声中的史诗世界。众人的情绪随着艺人的演唱起伏,时而为史诗英雄的胜利高声喝彩,时而因英雄的遭难低声哭泣。蒙古包外,冬日夜空星光灿烂,入秋以来的积雪使大地白皑皑一片,只有阿尔泰山高大茂密的松林未被白雪埋没。离蒙古包不远处,雪水融化形成的河流已然结冰,河谷中吹来的刺骨寒风使人打颤。山里不时传出各种野兽的嚎叫,蒙古包旁边圈舍里的家畜却很安静,只发出阵阵咀嚼声。三星移至西南天空,已是午夜时分。蒙古包里的演唱仍在继续。
  这是阿尔泰山一户普通的蒙古卫拉特人家里演唱《江格尔》的情景。千百年来,这样的情景在此不断地重复上演。《江格尔》是蒙古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也是最能代表蒙古史诗发展水平的作品。它发源于新疆卫拉特人中间,就像发源于阿尔泰山的一条河流,从遥远的古代奔流而下,流向天山南北,流向贝加尔湖、西伯利亚,流向欧洲的卡尔梅克草原,其涛声回荡在草原深处,回响在蒙古包里,世代滋润着蒙古卫拉特儿女的心灵,激励着他们为自由、幸福而斗争。
  
  史诗的发现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的蒙古卫拉特人中。这与历史上蒙古卫拉特人的迁徙足迹密切相关。:《江格尔》史诗最初被发现是在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两百多年前,即1802—1803年,德国人贝尔格曼来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草原,实地考察卡尔梅克人的生活、习俗和口头创作。所到之处,他都听到卡尔梅克艺人在演唱一部叫做《江格尔》的史诗,并为其魅力所倾倒。于是,贝尔格曼记录下了部分优美的诗章,于1804年将其中两篇的内容概述翻译成德文发表。同期,他还发表了针对这部作品及其演唱艺人的论文,其中包含《江格尔》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些信息。
  在中国,大规模搜集、整理《江格尔》始于1978年,不过,史诗的首次发现和记录却是在1935年。那一年,汉族知识分子边垣到新疆参加革命,不久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与他关在同一囚室的,还有一个名叫满金的蒙古人。满金是一名业余的江格尔奇,即《江格尔》艺人,他经常演唱史诗中英雄洪古尔的故事,以打发漫长的囚居生活。听得久了,边垣记住了其中的部分故事,出狱后,根据记忆整理出了一部关于洪古尔的史诗。195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边垣编写的史诗《洪古尔》,1958年作家出版社对其进行了再版。
  
  走近史诗
  
  《江格尔》是一部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史诗,其叙事主线为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又十二名勇士,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史诗充分展现了蒙古人爱国爱家乡、崇尚自由、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
  《江格尔》的长诗一般由序诗和基本情节两部分组成。序诗以静态手法描写江格尔及其家乡、人民和众勇士,基本情节部分则以动态叙事歌颂英雄们惊心动魄的业绩。诗章开篇的序诗往往是这样的:
  在那古老的黄金世纪,
  在佛法弘扬的初期,
  孤儿江格尔,
  诞生在宝木巴圣地。
  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
  是幸福的人间天堂。
  那里的人们永葆青春,
  永远像二十五岁的青年,
  不会衰老,不会死亡。
  江格尔的乐土,
  四季如春,
  没有炙人的酷暑,
  没有刺骨的严寒,
  清风飒飒吟唱,
  宝雨纷纷下降,
  百花烂漫,
  百草芬芳。
  序诗接着叙述少年英雄江格尔神话般的事迹:他刚刚两岁,蟒古思(蒙古史诗中的吃人恶魔)袭击了他的家乡,他成为孤儿。江格尔三岁时,跨上神驹,冲破了三大堡垒……江格尔刚满七岁,打败了东方的七个国家。从此,他的业绩光照人间,勇士的美名远扬四方。江格尔的宫殿,比青天低三指,珊瑚玛瑙铺地基,珍珠宝石砌墙壁,光华四射,五彩缤纷,雄伟壮丽。周围四十九个魔王望而生畏,不敢侵犯。江格尔有十二名雄狮大将和六千名勇士,个个骁勇善战,把马儿骑得飞快,周围四十二个可汗的国土,被他们悉数征服。一番赞美之后,艺人们由序诗转入基本情节,开始吟唱勇士们的一次次丰功伟绩。
  《江格尔》史诗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活。其中,江格尔是一名理想的首领。他是宝木巴汗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周围簇拥着足智多谋的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赫吉拉干,以及雄狮英雄洪古尔、萨布尔、萨纳拉等。江格尔的妻子是永远像十六岁少女的阿盖·沙布塔拉。她向左看,左颊生辉,照得左边的海水波光粼粼,鱼儿欢腾雀跃;向右看,右颊溢彩,映得右边的海水浪花争艳,鱼儿竞睹芳颜。在各色英雄中,江格尔的右手头名勇士阿拉坦策吉老人,能够“洞悉未来九十九年的吉凶,牢记过去九十九年的祸福”。而江格尔左手头名勇士雄狮英雄洪古尔,其形象塑造得尤为出彩。他一片赤诚,拳拳之心紧系宝木巴国的安危,披肝沥胆,英勇战斗,将身家性命置于度外。艺人们对他倾注了全部情感,民众也非常喜欢他那孤胆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洪古尔是整部史诗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草原英雄离不开骏马,史诗中的骏马也很神奇。比如,江格尔的阿兰扎尔骏马、洪古尔的铁青神驹,都是英雄最忠实的朋友和得力助手。它们能够自由驰骋于宇宙三界,能够帮助主人出主意、在主人遭难时保护主人。史诗还塑造了不少的暴君形象,像凶恶的沙尔·古尔古,残暴的哈尔·黑纳斯、芒乃汗,以及多头恶魔蟒古思就是典型。
  史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江格尔》囊括了蒙古卫拉特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语言文学等各方面。每一个主题,每一种母题,都有深厚的积累;看似简单的故事,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史诗中的宗教元素。《江格尔》描述勇士杀死蟒古斯,火烧其尸骨,将尸骨扔进一道60庹深的黑洞,然后用巨石镇压。这是典型的萨满教镇鬼仪式。直到最近,科尔沁萨满教仍保留了这种仪式,其步骤较多,在最后阶段,萨满为镇住妖魔鬼怪,会击鼓走进荒野,置事先备好的病人衣物,即魔鬼附着物于挖好的地洞内,压大盘石于其上,在盘石中部系黑白线,对众妖怪施加诅咒。萨满一边念咒语,一边在压有盘石的洞顶上端来回跳跃,最后将符咒放在缠绕白线绳的石头上面。   
  聆听艺人
  
  演唱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蒙古语叫做“江格尔奇”,是史诗的保存者和传播者。目前,已搜寻到的两百多部《江格尔》长诗及异文,均依靠江格尔奇的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在过去,曾经有很多能一口气演唱《江格尔》多部长诗的艺人。据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孟根布拉格小学退休教师布音塔老人称,县北边赛尔山上有一个地方叫做江格尔拜,那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江格尔奇的传说:从前,有个叫吐尔巴依尔的老汉,他和老伴吐布森吉尔嘎拉过着贫困的生活,五只山羊是他们仅有的财产。一天,五只山羊失踪了,老汉急得上山到处找寻,终于在山顶的两眼湖畔寻到了山羊。气喘吁吁的他坐下来休息,忽然看见两湖中间有一束七十色的彩虹。他惊异地靠近一看,原来是一堆色彩各异的鹅卵石发出的光芒。老汉把石头一一捡起往怀里揣,一共70块。回家后,老汉夜里做了个梦,梦中一位鹤发童颜的白衣老者对他说:“你捡回来的70块彩石是70部《江格尔》,好好习唱吧,保准你吃穿不愁。”次日醒来,吐尔巴依尔老头真的能演唱70部《江格尔》了。从此,《江格尔》在卫拉特人中流传开来,吐尔巴依尔也赢得了“会演唱《江格尔》70部长诗的史诗袋子”这一美誉。老人死后,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江格尔奇,人们把他的长眠之地称作“江格尔拜”,并建“鄂博”进行祭祀。
  《江格尔》史诗最重要的主题是赞美以阿尔泰山为标志的祖国。历史上,随着土尔扈特部的西迁,《江格尔》落户伏尔加河流域,那里的江格尔奇也同样不遗余力地赞颂阿尔泰山。每当悠扬的歌声唱响,总是会唤起漂泊异乡的人们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和向往。据贝尔格曼的文章记载,土尔扈特部还在伏尔加河流域时,策伯克多尔济那颜(即亲王)身边有一名出色的江格尔奇。策伯克多尔济经常带他到渥巴锡汗的宫里演唱,他能连续数日演唱无数部《江格尔》长诗,得到宫里所有人的赞赏。后来,渥巴锡汗率部东归,把这位富有才华的江格尔奇也带回了阿尔泰山。在蒙古国境内,过去也有不少江格尔奇活跃在民间舞台。其中,科布多省宝尔干苏木(县)土尔扈特人玛格苏尔·普尔布扎拉是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1978年,他给蒙古国科学院考察队演唱了许多民歌、祝词赞词和史诗。他演唱的《汗苏尔之部》是在蒙古国境内记录的最完整、最精彩的《江格尔》长诗之一,与在新疆流传的多部同名异文相当接近。经调查发现,这名艺人1893年出生于新疆土尔扈特部一牧民家庭,早年做过土尔扈特王爷的仆人。据他自己讲,过去在新疆的时候,土尔扈特王爷曾从和布克赛尔请来一位著名的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那人演唱了8部长诗,王爷高兴,赏了他一匹马和够做一件蒙古袍的缎子。后来,不少人跟那位江格尔奇学艺,普尔布扎拉演唱的《汗苏尔之部》就是那时学来的。
  蒙古卫拉特人的生活离不开《江格尔》演唱。在过去,江格尔奇人数不少,许多场合都会邀请他们去演唱。例如,祭祀鄂博求雨的时候,请唱《江格尔》,以慰天地山水神灵;举行婚礼时,请江格尔奇演唱《洪古尔的婚礼之部》,求家庭幸福和睦;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请唱英雄降服魔鬼的篇章,以驱逐病魔祈求健康;外出打猎时,请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以求猎物丰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两名猎人结伴上山打猎,其中一人有一副好嗓子,另一人有一双神通的千里眼。一连好几天,两人什么猎物也没有捕捉到。一天晚上,他们在山坡上住下来。千里眼猎人对他的伙伴说:“你今晚好好赞美赞美阿尔泰lU吧,把山神唱高兴了,说不定会给我们猎物的。”于是,好嗓子的猎人唱起了阿尔泰山赞歌,另一位则在旁边观察。猎人的赞歌打动了阿尔泰山的所有神灵——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一齐拥到唱赞歌的猎人身上,有的爬上他的头,有的骑坐在他的四肢上,有的贴住他的后背、胸脯,有的甚至倚着他的鼻梁。总之,他全身上下挤满了阿尔泰山的各种神灵。不过,这些神灵并不喧闹,只是静静地听着赞歌。过了一会儿,一名拄着拐杖的瘸腿老妇人姗姗来迟,她看没什么地方可坐了,干脆就往猎人的嘴上爬。爬着爬着,老妇人不小心滑了下来,唱歌的猎人嘴里跟着发出了一点奇妙的声响。看到这一切,千里眼猎人禁不住笑出了声,惹恼了正在歌唱的猎人。生气的猎人停住了歌声,不再继续往下唱了,阿尔泰山的众神于是就吵了起来。其中一位看来是个头领,责怪那瘸腿妇人道:“好好的一部赞美歌被你打断了。你迟到不说,还爬到人家的嘴上,不坐下偏又掉下来,弄得千里眼发笑,导致了这般后果。你等着,我们明天会把你那唯一的长着疥疮的鹿给这两位猎人的。”说罢它们各自散去了。猎人们睡下,第二天打猎果然猎到一只脊梁上长着疥疮的公鹿。所以人们相信,演唱《江格尔》的时候山水神灵都会来听,歌声能让它们感到高兴。
  
  史诗的保护现状
  
  采访江格尔奇、抢救其记忆中的《江格尔》史诗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多年。先后采访到的江格尔奇有数十名,包括加朱乃、冉皮勒、普尔布加甫、普尔拜、门图库尔、哈尔察嘎、瓦其尔、宾拜、卡纳拉、李日布等,其中最著名、演唱部数最多的是和布克赛尔县的朱乃和冉皮勒。朱乃能演唱《江格尔》26部长诗,冉皮勒能演唱21部。如今,经抢救记录下来的长诗达100多部,文本有200多个。
  不过,史诗的抢救工作开展得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成果是在一个阶段内取得的。而那次高潮过去,抢救工作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近十年来,国际上掀起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UNESCO也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们认识到,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其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存在于过去的、有点价值的遗产,而且它还在精神和宗教层面上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那种认为文化遗产只是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遗址的旧观念应该被抛弃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物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了人类的整体文化景观。它们是本地人思维和行动的历史文化坐标系,只有对它们加以妥善保护,我们才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本土文化。
  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国内重新掀起了保护《江格尔》传统的热潮。各地政府纷纷拿出具体的保护方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一些新举措。该县拿出相当可观的经费用于“江格尔”文化基地的建设。整个项目包括:江格尔文化中心的建设;江格尔奇生活的保障;江格尔奇的培养;江格尔剧团的建立;江格尔奇村的建设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也与该县政府签订协议,在该县建立了“江格尔史诗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以期互惠双赢。
  所有这一切努力将要接受历史的考验。在与史诗时代相距遥远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能否营造出一个足以维持史诗演唱的环境?能否培养出决定史诗传统命运的听众群体?如果能,这种状态能保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遗产与社会中心”首届国际会议之文件选编·共享的遗产/共享的挑战: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遗产与社会中心”的研究目标(Elizabeth chilto&Neil Silberman)·争论中的遗产重要性和ICOMOS视野的转变(Gustavo Araoz)·冲突社会中博物馆的角色一IcOM的观点(Alissandra cummmins)·由冲突走向一致的遗产PUSH
期刊
王超,2004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同年8月考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处任科员,2007年11月调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任助理馆员。2010年3月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博物馆展览理论文章《从两本书谈博物馆展陈的和谐》。    鲁迅文化遗产的分布    鲁迅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却颠沛流离。  鲁迅先生少小离家去南京求学,而后到日本学医,弃医从文后回杭州和家乡绍兴任教,
期刊
H.马丁·沃布斯特(H.Martin Wobst)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部主任。教授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论,其研究方向包括更新世生态学和欧洲史前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谈了一些关于散居遗产影响冲突的研究案例。谈到遗产和散居,我本人便是个散居者。我在汉诺威长大,小时候那里还是西德的一部分,但是从1963年起我就在美国生活了。我和我的妻子用英语交流,但是我跟孩子
期刊
迈克尔·L.布莱基(Michael L.Blakey)是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资助的人类学教授,美国研究学教授,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生物研究所所长。他同时也是美国人类学协会“种族:我们如此不同?”展览的资深顾问。史密森学会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资深顾问。他曾经担任纽约市非裔公墓考古遗址科学指导,如今该遗址已经成为国家古迹。其著述涵括了生物文化人类学、生物考古学、博物馆与历史
期刊
2009年是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成立50周年,《国际博物馆》杂志第243卷(2009年第3期)以“光辉50年”为题,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期专号以示纪念。  ICCROM是个不大的机构,仅仅20余名工作人员,依靠77个会员国额外提供其向UNESCO缴纳会费的1%——每年大约140万美元的经费预算开展工作,但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批相关人士撰文回
期刊
克里斯蒂亚娜·泰特盖特(Christiane Tytgat)是希腊雅典比利时考古学会会长,曾于1982—1987年间在法国雅典学院任职,1992—2007年间任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馆长。2002年她成为雅典比利时学会会长,2007年起任雅典荷兰学会会长。她曾参加法国雅典学院在希腊阿尔戈斯(Argos)和塞浦路斯阿玛色斯(Amathus)开展的考古发掘,并参加了比利时考古队在叙利亚阿帕米亚(
期刊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Adil Zhumaturdu),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以及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研究  曾独自或与人合作出版过《(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中亚民间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玛纳斯)演唱大师屠素普·玛玛依评传》(汉文,内蒙古大学
期刊
克里斯托弗·威尔逊(Chrisopher Wilson)来自南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湖区(Lower Murray Lakes)和库朗(Coorong)地区的纳林杰里(Ngarrindjeri)民族,自2004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协助纳林杰里“老人”(人体遗骸)回归到纳林杰里居住区。他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荣格伦迪第一民族中心(Yunggorendi Firs
期刊
董中祥,文学博士,精通哈萨克和维吾尔语,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及中亚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文学研究,著有《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天堑通途·西部交通》、《中国民俗大系,新疆民俗》、《哈萨克词汇与文化》、《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和《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猫头鹰也称夜猫子或鸱鸺,虽属益鸟,但由于昼
期刊
丹尼尔·索尔雷夫森(Daniel Thorleifsen)2005年被任命为格陵兰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Greenland National Museum and Archives)馆长1991—1999年,他担任教师培训学院(llinniarfissuaq)和格陵兰大学(llisimatusarfik)的助理教授;1999—2005年,任格陵兰大学文化及社会历史系副教授和系主任2000年以来,他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