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展览和重聚始末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y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蒂亚娜·泰特盖特(Christiane Tytgat)是希腊雅典比利时考古学会会长,曾于1982—1987年间在法国雅典学院任职,1992—2007年间任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馆长。2002年她成为雅典比利时学会会长,2007年起任雅典荷兰学会会长。她曾参加法国雅典学院在希腊阿尔戈斯(Argos)和塞浦路斯阿玛色斯(Amathus)开展的考古发掘,并参加了比利时考古队在叙利亚阿帕米亚(Apamea)的发掘2004年起,她主持了一项关于希腊提坦尼(Titani)的考古调查。她的科研重点集中在古阿玛色斯和塞浦路斯的墓葬、希腊陶器以及提坦尼考古遗址等方面。
  
  1997年,比利时坦比连皇家中非博物馆组织了一次名为“石头遗产:津巴布韦的过去与现在”的临时展览。该展览见证了一件著名的大津巴布韦石鸟上下两部分的重聚。当年,几乎没人能想到石鸟的两部分会借展览之机暂时重聚,所以那次展览受到了高度关注,而这恰恰是遗失文物回归故里所迈出的第一步。
  “石头遗产:津巴布韦的过去与现在”展览展期5个多月(从1997年11月6日-1998年4月30日)。展览期间,大约有8万名参观者领略了1,200-1,400平方米区域内所有展品的风采。展览获得的成功令人惊喜,因为考虑到可能除了英国,比利时和其他西欧国家并没有给予津巴布韦足够的关注。这次展览由津巴布韦总统亲自剪彩,其独特之处在于首次展示了从史前至现代津巴布韦的文化全景。展览呈现了2,000多年来津巴布韦的艺术传统,分为三个中心主题:史前至19世纪、物质文化和当代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石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展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见证了著名的大津巴布韦石鸟上下两部分的重新聚合。大津巴布韦遗址是中南非洲规模最大和最为壮观的石结构群之一,在这里仅发现有8只墨绿色皂石或滑石鸟。公元1200-1450年间,大津巴布韦曾是规模较大的绍纳人所建王国的首都,现在该遗址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山地要塞、山谷建筑和大围城。
  此次在坦比连展出的石鸟很久以前就遭到了破坏。石鸟的上部20世纪初发现于大津巴布韦山地遗址的西围城处,据称那里至少住过一位大津巴布韦国王。石鸟的这部分一直被保存在津巴布韦国家博物馆,编号为第1594号。石鸟下半部大概在19世纪晚期被带出大津巴布韦,但究竟是何人在何时所为,不得而知。在这一时期,1871年探险家卡尔·毛赫(carlMauch)、1889年寻宝者威利·波塞尔特(Willie Posselt)、1891年古玩商詹姆斯·西奥多·本特(James Theodore Bent)都曾掠走过遗址内的文物。1890年殖民军队占领津巴布韦后,很多欧洲游客到过遗址地,可能有人将其带走出境。关于石鸟下半部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1906年,当时传教士卡尔·西奥多·乔治·阿克森费德(Karl Theodore George Axenfeld)将它转交给了位于柏林的民俗博物馆。二战后,人们以为它和博物馆内的其他一些文物一起遗失或遭到破坏。只是到了近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它才从圣彼得堡返回,而之前它在莱比锡躲了近半个世纪。
  
  坦比连展览和重聚始末
  
  很明显,虽然石鸟两部分的重聚只是坦比连展览的临时举措,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大津巴布韦鸟是现代津巴布韦国家的象征,它的图案出现在硬币、邮票和国旗等之上。这次短暂重聚迈出了流失文物回归的第一步。同时,展览促成的重聚标志着欧洲与津巴布韦的合作,展览的成功举办预示着今后不同层面合作的开始。2003年,德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将石鸟下半部归还给了这个非洲国家。当然,这一重要文物的回归有着高度的象征意义,因为石鸟是一种图腾,它代表超自然的力量、大津巴布韦的国王和他们的祖先。
  
  文化遗产的回归
  
  2003年1月,在比利时参议院由弗朗索瓦·鲁兰茨·迪一维维耶(Franqois Roelants du Vivier)和保罗·威尔(Paul Wille)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坦比连博物馆馆长吉多·格里西尔斯(Guido Gryseels)就文物回归问题与我交换了意见。格里西尔斯认为,博物馆可以通过提供在线浏览的数字化藏品、建立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的方式,让自己的藏品更贴近专家学者与普通公众。这样一来,具体的藏品陈列位置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要归还所有的文物注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国家不稳定、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不能向其归还任何文物。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向非洲归还文物在现阶段似乎就难以实现。格里西尔斯认为,只有“重复品文物”的回归才是指日可待的。同时,那些拥有非洲文物藏品的博物馆可以与非洲博物馆发展伙伴关系,以帮助后者加强管理。双方还可以在组织展览、培训和科研项目上展开协作。
  我并不完全赞同格里西尔斯博士的观点。人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件独特的、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文物回到其原属国的情景。每个案例皆发生在不同的背景场合,需要国际专家委员会对其区别对待。的确,在让文物踏上归途之前,肯定有许多条件要考虑和满足,比如稳定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经验丰富的科技队伍和文物原属国开放的文物管理态度等。返还必定会使文物更具价值,但无论如何返还主张作为一种选择权必须得到尊重。
  我的研究领域是希腊社会与希腊文明,因此我不能肯定让大津巴布韦石鸟回归祖国是否正确。但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支持帕台农神庙的雕刻品回归雅典。环顾一下新建的卫城博物馆(Acropolis Mu—seum),你会发觉此地才是它们的归宿。
  
  (季璇 译)
其他文献
历史考古学家罗伯特·佩恩特(Robert Paynter)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人类学教授。他关注不平等研究的考古学方法,强调种族、阶级、性别和现代世界形成中国家行为的物质性。  戴维·格拉斯伯格(David Glassberg)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历史学教授,从事公共与环境史教学。著有《历史感:美国人生活中的老地方》(Sense of Histmy:The Place of t
期刊
布鲁斯·奇尔顿(Bruce Chilton)是纽约州巴德学院的伯纳德·伊丁斯·贝尔宗教教授(Bernard Iddings Bell Professor of Religion),亦是该校高等神学院院长之前他曾执教于欧洲的剑桥、谢菲尔德、明斯特等大学,以及美国的耶鲁大学(作为第一位莉莲·克劳斯《新约》教授[Lillian Claus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他最新
期刊
科内流斯·霍尔托夫(Cornelius Holtorf),嵩典林奈大学(Linnaeus University)考古和遗产研究学科负责人,从事考古学、遗产和当代社会的交叉研究。    文化遗产通常指的是民族或其他社会群体的集体身份,由于这些集体身份从该群体广泛认同的源头以及共享的历史之中汲取营养,因而常常具有排他性。如果有着不同的过去,融入这个群体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同样,不管你个人意愿如何,你都拥
期刊
安德烈亚斯·潘塔扎托斯(Andreas Pantazatos)拥有英国雷丁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杜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杜伦大学文化遗产伦理中心担任副主任,同时在本校哲学系教授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目前,他致力于管理伦理和德性伦理的研究。    近年来,管理原则(principle of stewardship)——在此原则下,考古学家是过去(the past)的管理者——已经变成考古学伦理
期刊
拉亚·克洛梅尔(Laia Colomer)是考古遗产经理和博物馆主管,目前也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纳历史博物馆“博恩计划”(the Bom Project)的协调人。她的研究领域包括考古中的政治策略、城市遗产管理政策、遗产活动中的社会经济学,以及性别考古学。    从旧石器时代直至19世纪,巴塞罗纳的历史一向与蒙锥克山有着密切关联。此山曾经有过采石场,同时在军事及海事上扮演过战略性角色。在19世
期刊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遗产与社会中心”首届国际会议之文件选编·共享的遗产/共享的挑战: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遗产与社会中心”的研究目标(Elizabeth chilto&Neil Silberman)·争论中的遗产重要性和ICOMOS视野的转变(Gustavo Araoz)·冲突社会中博物馆的角色一IcOM的观点(Alissandra cummmins)·由冲突走向一致的遗产PUSH
期刊
王超,2004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同年8月考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处任科员,2007年11月调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任助理馆员。2010年3月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博物馆展览理论文章《从两本书谈博物馆展陈的和谐》。    鲁迅文化遗产的分布    鲁迅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却颠沛流离。  鲁迅先生少小离家去南京求学,而后到日本学医,弃医从文后回杭州和家乡绍兴任教,
期刊
H.马丁·沃布斯特(H.Martin Wobst)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部主任。教授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论,其研究方向包括更新世生态学和欧洲史前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谈了一些关于散居遗产影响冲突的研究案例。谈到遗产和散居,我本人便是个散居者。我在汉诺威长大,小时候那里还是西德的一部分,但是从1963年起我就在美国生活了。我和我的妻子用英语交流,但是我跟孩子
期刊
迈克尔·L.布莱基(Michael L.Blakey)是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资助的人类学教授,美国研究学教授,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生物研究所所长。他同时也是美国人类学协会“种族:我们如此不同?”展览的资深顾问。史密森学会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资深顾问。他曾经担任纽约市非裔公墓考古遗址科学指导,如今该遗址已经成为国家古迹。其著述涵括了生物文化人类学、生物考古学、博物馆与历史
期刊
2009年是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成立50周年,《国际博物馆》杂志第243卷(2009年第3期)以“光辉50年”为题,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期专号以示纪念。  ICCROM是个不大的机构,仅仅20余名工作人员,依靠77个会员国额外提供其向UNESCO缴纳会费的1%——每年大约140万美元的经费预算开展工作,但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批相关人士撰文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