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盾的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许多教育家提出了诸多见解,这对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这里我想就两个方面谈一谈:
一、暗示——潜意识启发式教学
本世纪六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创立了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实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上的一大教育学派。乍看起来,暗示教学法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身体——精神放松练习、被动式音乐会等,都与我们平素所见的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模式并无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事物的现象,分析其本质特征,就可以发现,暗示教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但又不同于我们习惯上理解的启发式,它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潜意识,是对启发式教学法的发展和深化。启发潜意识参与学习,首先是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按照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提高学习效率不是强迫学习的结果,而是得益于潜意识与显意识的高度配合。为达此目的,除了通过放松练习、想象练习等暗示法专门技巧之外,更经常地通过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场景、氛围去感染学生。这一点,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在教授学生普通话时就能充分用到。例如,我们教学生进行口的开合练习时,交待“张嘴像打哈欠,如啃苹果”,同时对学生说:“只要大家平常在打哈欠和吃苹果时想想我们今天的练习,大家在发音上一定会有实质性的进步。”说完并示范想象练习,因为打呵欠和啃苹果的动作对学生而言很司空见惯,他们也会觉得此动作跟练好说话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接受的情感层面已有了优势,这种放松的课堂练习也势必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音发音技巧。这样,教师微笑的面容,充满自信的神态,生动有趣的讲述,辅之以轻松洒脱的手势,以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都可以给学生以“课程是很有意思的、不困难的,我能学得很好”和“学习是愉快的事情,我乐于学习”一类的暗示,从而导致潜意识积极配合显意识的学习活动。相反的情形就会给学生“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课程是很难掌握的”、“我难以学好”等消极性暗示,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样,他们的潜意识就不能与显意识很好地协同进行学习活动。
二、情感启发式教学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头脑灵活、智力很好的学生,如果缺少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或者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集体漠不关心,自卑或过分夸大自我作用,那他就不一定会有创造性。为什么?这和个性心理品质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观察、联系、分析、综合等功能;而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动力、定向、强化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活动的效率、价值、成败。学习活动在非智力诸因素的参与配合下,可以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干扰,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向着高效率、高目标不断迈进。
从情感入手进行启发式教学就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不可否认,学习活动有时是枯燥的,长期单调的智力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兴趣、动机、情感皆能使学习过程富有感情色彩,成为一种享受,尤以情感为代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首先,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并非坦途,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更需要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推动下,依靠情感的增力作用。其次,情感具有强化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激发积极的社会性动机的作用。比如我们的学生从很小就接受语文教育,天天接触汉字,时时都在说话,考试时也发现彼此在语文成绩上相差不多,加上以往语文课上老师一味强调的听写、造句、抄写课文等等枯燥的练习,令许多学生认为学好语文这一科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学的过程中也没什么乐趣而言。殊不知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写几个汉字、背诵几篇课文、说两句话那么简单。那么,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学生讲明语文的学习既来自于平时的听说读写,也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只要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留意所见所闻,善于思考,多多与他人交流,勤于练笔,语文的学习能力自然就能提高。当然,语文的成绩不仅仅体现在高分上,更体现在言谈举止的个人魅力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要端正学生的品行,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性的动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寓乐于教的一个环节。再次,情感具有迁移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倾向性的效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直接兴趣,他才能更好地学好它。这里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其次要真正喜欢自己所教的东西,这样才能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而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教师要做到“两爱”——热爱学生、热爱学科。最后,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暗示——潜意识启发式教学
本世纪六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创立了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实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上的一大教育学派。乍看起来,暗示教学法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身体——精神放松练习、被动式音乐会等,都与我们平素所见的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模式并无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事物的现象,分析其本质特征,就可以发现,暗示教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但又不同于我们习惯上理解的启发式,它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潜意识,是对启发式教学法的发展和深化。启发潜意识参与学习,首先是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按照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提高学习效率不是强迫学习的结果,而是得益于潜意识与显意识的高度配合。为达此目的,除了通过放松练习、想象练习等暗示法专门技巧之外,更经常地通过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场景、氛围去感染学生。这一点,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在教授学生普通话时就能充分用到。例如,我们教学生进行口的开合练习时,交待“张嘴像打哈欠,如啃苹果”,同时对学生说:“只要大家平常在打哈欠和吃苹果时想想我们今天的练习,大家在发音上一定会有实质性的进步。”说完并示范想象练习,因为打呵欠和啃苹果的动作对学生而言很司空见惯,他们也会觉得此动作跟练好说话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接受的情感层面已有了优势,这种放松的课堂练习也势必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音发音技巧。这样,教师微笑的面容,充满自信的神态,生动有趣的讲述,辅之以轻松洒脱的手势,以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都可以给学生以“课程是很有意思的、不困难的,我能学得很好”和“学习是愉快的事情,我乐于学习”一类的暗示,从而导致潜意识积极配合显意识的学习活动。相反的情形就会给学生“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课程是很难掌握的”、“我难以学好”等消极性暗示,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样,他们的潜意识就不能与显意识很好地协同进行学习活动。
二、情感启发式教学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头脑灵活、智力很好的学生,如果缺少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或者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集体漠不关心,自卑或过分夸大自我作用,那他就不一定会有创造性。为什么?这和个性心理品质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观察、联系、分析、综合等功能;而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动力、定向、强化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活动的效率、价值、成败。学习活动在非智力诸因素的参与配合下,可以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干扰,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向着高效率、高目标不断迈进。
从情感入手进行启发式教学就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不可否认,学习活动有时是枯燥的,长期单调的智力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兴趣、动机、情感皆能使学习过程富有感情色彩,成为一种享受,尤以情感为代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首先,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并非坦途,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更需要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推动下,依靠情感的增力作用。其次,情感具有强化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激发积极的社会性动机的作用。比如我们的学生从很小就接受语文教育,天天接触汉字,时时都在说话,考试时也发现彼此在语文成绩上相差不多,加上以往语文课上老师一味强调的听写、造句、抄写课文等等枯燥的练习,令许多学生认为学好语文这一科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学的过程中也没什么乐趣而言。殊不知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写几个汉字、背诵几篇课文、说两句话那么简单。那么,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学生讲明语文的学习既来自于平时的听说读写,也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只要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留意所见所闻,善于思考,多多与他人交流,勤于练笔,语文的学习能力自然就能提高。当然,语文的成绩不仅仅体现在高分上,更体现在言谈举止的个人魅力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要端正学生的品行,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性的动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寓乐于教的一个环节。再次,情感具有迁移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倾向性的效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直接兴趣,他才能更好地学好它。这里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其次要真正喜欢自己所教的东西,这样才能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而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教师要做到“两爱”——热爱学生、热爱学科。最后,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