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自然就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因此,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探索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设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但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例:教学“球的表面积”时笔者先介绍我国古代的割圆术,让学生了解“化曲为直,取极限”的思想,进而让同学们自己构思分割方法,经过广泛讨论大家弄清了球的表面积的推导方法。
三、抓特征,培养学生求异观念
世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有其两面性,为此,教师要抓住特征,启发学生求异。即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大胆冲破思维定势,从事物或问题的反面想起。如在《立体几何》中研究有关平行、垂直关系时,让学生和初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而在延拓中获得对这两大关系的正确认识,最终获取成功。
四、抓联系。促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想象、联想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事半功倍、笔者曾让学生讨论“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中方获胜的概率”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分析比赛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我们寻找完成事件的方法数时存在的困难,有学生提出可以从小数据人手,笔者肯定他的想法,并引导大家开始从双方均出一名选手、两名选手、三名选手……寻找规律。经过分析大家发现其数值分别为2、6、20……再度陷入困境,我适时询问这些数据跟我们所学的内容有何联系。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发现组合数公式与之有联系进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发扬民主辩解,营造良好思维空间
在进行数学习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题目的特征,巧妙提问、置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巩固、升华,或做出新的知识组合,开发学生的潜力。在争论中,教师当好讨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说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做好指导、订正工作。如在《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对“等可能性事件”的理解,笔者让学生在口袋里装入一个红球和九个白球。然后从中摸出一个球。出现红球的概率是0.5还是0.1展开讨论,在争辩中让学生掌握等可能性的实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自主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崭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将《课标》中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责任编辑:徐飞英)
一、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设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但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例:教学“球的表面积”时笔者先介绍我国古代的割圆术,让学生了解“化曲为直,取极限”的思想,进而让同学们自己构思分割方法,经过广泛讨论大家弄清了球的表面积的推导方法。
三、抓特征,培养学生求异观念
世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有其两面性,为此,教师要抓住特征,启发学生求异。即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大胆冲破思维定势,从事物或问题的反面想起。如在《立体几何》中研究有关平行、垂直关系时,让学生和初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而在延拓中获得对这两大关系的正确认识,最终获取成功。
四、抓联系。促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想象、联想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事半功倍、笔者曾让学生讨论“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中方获胜的概率”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分析比赛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我们寻找完成事件的方法数时存在的困难,有学生提出可以从小数据人手,笔者肯定他的想法,并引导大家开始从双方均出一名选手、两名选手、三名选手……寻找规律。经过分析大家发现其数值分别为2、6、20……再度陷入困境,我适时询问这些数据跟我们所学的内容有何联系。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发现组合数公式与之有联系进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发扬民主辩解,营造良好思维空间
在进行数学习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题目的特征,巧妙提问、置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巩固、升华,或做出新的知识组合,开发学生的潜力。在争论中,教师当好讨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说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做好指导、订正工作。如在《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对“等可能性事件”的理解,笔者让学生在口袋里装入一个红球和九个白球。然后从中摸出一个球。出现红球的概率是0.5还是0.1展开讨论,在争辩中让学生掌握等可能性的实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自主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崭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将《课标》中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责任编辑:徐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