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之精彩,动之有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笔者发现目前一些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为活动而活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在“了解学情”,“把握目标”,“重视体验”,“整合资源”四个方面做积极的探索,从而让活动更有针对性、目的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最终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 有效活动 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36-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本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由此可见,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恰到好处的活动设计,让我们的品德课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
  但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都喜欢用大量的活动充实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等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往往关注了活动本身而忽略了活动所肩负的重任,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在活动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虽然在活动中显得兴奋,但缺少自己静心的思考,真情的投入。一场热闹过后,学生除了感受“很有趣”外所获无几。
  那么如何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活动的同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呢?针对以上这种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参与研讨的获得省市一等奖的优秀课例及展示课例,来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活动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了解学情,活动富有针对性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着眼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善于调動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如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
  师:孩子,你们登过山吗?
  生交流自己的登山经历。
  师:在登山时,我们会遇到困难,如果你能朝着目标坚持下去,就能攀登到顶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大山,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爬过去,翻越过去,攀登过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展开“困难大搜索”,说说你们在学习、生活或交友中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又带来了什么影响?生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师:老师在课前也对我们班孩子进行了“我的困难”调查问卷,这是我们班的“困难排行榜”。
  李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前了解,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习、生活、交友三方面来罗列出四年段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①写作业的速度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②上课常常会开小差,不爱发言;③字写得不好看;④作文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写,不喜欢写作文;⑤做题时不会独立思考,遇到难题马上问他人;⑥平时常常丢三落四;⑦每天练习钢琴(唱歌、书法)很辛苦,很想不学了;⑧胆子小、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⑨吃饭特别慢,爱挑食,常浪费粮食;⑩老是跟同学吵架,找不到好朋友。老师将这些困难设计成调查问卷。从课堂上的困难排行榜来看,上课的班级学生认为字写得不好看、写作文难、不爱发言、丢三落四、吃饭慢,爱挑食是他们目前的最大的困难。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中来,这就是教学的原点。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把这些来源学生的困难以“困难排行榜”的形式出现。学生觉得困难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每一件小事中,它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有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困难,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想办法去克服。
  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制定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还是那句我们经常听到的话:“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把握目标,活动彰显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我们部分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关注的是我要设计什么活动,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很少关注这节课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内容和形式来达成这个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因此,准确得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如杨老师在执教《科技造福人类》时,发现本册教科书是2006年出版的,在过去10年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进步,使得教材中的部分素材显得相对滞后。为此杨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和搭建探究活动平台两条途径解决教材与学情不匹配的问题。杨老师设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通过寻找、观察、应用身边的科技,知道科技改变生活。2.运用调查、上网查阅、群分享、投票等方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3.感受科技创作的乐趣,初步体会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杨老师特意设计了几大活动板块:板块一、以鞋引入,唤醒生活;板块二、合作探究,体验生活,感受科技改变生活;板块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知道科技为人造福。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更是判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一定要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注重“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整堂课,杨老师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分目标,在每个环节中分步达成。特别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不起眼的鞋子引入,引发学生思考,随后从鞋这一个点拓展到学生社会生活的面进入;紧接着在板块二中搭建了阶梯式活动体验平台,变“说教”为“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科技改变生活最后总结提升,科技用品因人的需要而被创造,而创造这一切的正是我们人类。最后,还是以鞋为范例,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科技创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见,课上的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成效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逐层深入。教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精心设计。每个活动的目的都非常明确,一步步实现每个环节的目标,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体验,活动凸显过程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体验是活动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心灵的体验是活动达成的关键所在。本人在执教苏教版一下《在餐桌上》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
  1.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不再挑食了,我的妈妈可开心了。妈妈说要邀请大家来我们家吃中餐。欢迎你们来做客哦!
  2.萝拉的妈妈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食物。(课件出示食物)还为大家准备了餐盘。午餐快要开始了,选食物的时候,你们对自己和小伙伴们有什么温馨提醒吗?(预设两点:一要做到光盘,不浪费;二要注意合理搭配)。
  3.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搭配午餐。
  4.指名交流其中一份午餐。
  说说你选了哪些食物?你们觉得他的食物搭配得合理吗?
  5.师介绍饮食金字塔。
  现在让我们看看同桌的食物搭得合理不合理,如果不合理马上調整哦!
  6.学生调整自己的午餐
  7.课后实践:
  你们真是太能干了!餐盘和食物就送给你们了。现在用10秒钟的时间整理好,比比谁的速度最快!今天放学回家,还可以和家人一起搭配一份合理的晚餐。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活动体验的设计要摆脱重复,枯燥乏味。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而为了达成“通过剖析、互评自己搭的午餐菜谱,认识到合理搭配,不浪费粮食是很重要的”这一教学目标,程老师创设了“罗拉妈妈邀请大家吃自助餐”这一情境体验活动。本次体验,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匆匆走过场;是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参与的;是在动手体验中相互交流碰撞,确有所得的。总之,这样的体验活动,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四、整合资源,活动体现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把品德课程资源与学校文化、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资源等整合,把这些有效资源引入课堂,让其为品德教学带来汨汨活水形成大德育的整体思想,如此以来,既保证德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又促进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
  如杨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的《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学习忙碌和家长代办等种种原因,学生虽然具备了能力,却没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个别孩子甚至还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哪些事情其实是要自己来做的,他们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关心,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辛劳。所以,课堂上杨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感受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并且学会了叠衣服这项生活技能。但是,考虑到孩子回家以后,真正去行动的不多,为此杨老师巧妙地引入我校的小脚丫志愿者活动。(小脚丫志愿者活动分为班级服务类、校园服务类、家庭服务类和社区服务类。)在学校全员德育的环境下,借助小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平台,让学生慢慢地具有小志愿者服务的意识,努力实现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做,让学生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
  学校德育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尽量将品德课程教学与学校文化、德育活动有机整合,身兼数职的我们一定要巧学校资源,这样我们就能将班主任的事情与品德课相结合,既进行了有效的活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又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资源,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
  总之,教师巧妙寻找课堂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它不断设计有实效性的活动,使得同心圆向外围和周边扩散影响,逐步实现整体进步。身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进行深层加工,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让儿童在活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让品德课真正成为最有深度的课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校园移动学习环境的成熟,以及市面多种显示设备在尺寸、分辨率、屏幕密度一级处理性能、网络环境、操作版本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利用多终端进行学习的知识,也为了节约老师和课件设计者的时间成本并且争取更多的学习者,也为了微课件的利用率更高,所以本文通过课程的特点、移动响应式课件原则、响应式课件制作软件的特点分析总结出移动学习响应式微课件的制作方法流程。  [关键词]移动学习 响
期刊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6-02  一、三维虚拟实训应用现状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范都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融合发展.其中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范提出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浙江省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提供远程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学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期刊
[摘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肩负特别重要的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美育 语文美育 情境美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师范类应用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及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均遭遇了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冲突,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切入点,探讨了师范类应用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与美学教育的融合路径,也就是将艺术活动与美学课程相結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美学教育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用文化感染人,用艺术提升人,培养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当代大学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90-02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新课改在逐步深入遍及全国各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进入深水区。31年来教学生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产生了一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81-01  操作学习又称动作性学习,是学习者依靠操作外部实物或自身肢体器官而进行的一种动态学习活动。比如通过操作小棒,可以帮助学生认数和算数;借助操作几何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联系;利用扑克牌,可以练习加减乘除。就拿折纸来说,它既可以是手工劳动,也可以是美学欣赏
期刊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仍然没有失去其价值。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非常必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提高思想文化素质。但是,当前小学教育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此探讨小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应用的效果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造生活情境,强化估算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巧用估算方法;设计生活作业,提高估算能力;关注课外生活,养成估算习惯浅谈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估算 生活 培养 估算意识 估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01-01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
期刊
[摘要]空间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从实际操作中感悟,渐渐形成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并不能简单的以讲述这样肤浅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效果,所以几何教学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关键词]空间几何概念 循序渐进 操作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