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青少年犯罪比率日益增高、青少年人格缺陷、学业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分析了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危害,并对其产生的国外势力网上"文化侵略"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不良文化;危害;成因;分析
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又称副文化、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非主流文化。”
不健康文化,如享乐文化;暴力文化;虚幻文化;心理疾患文化、不雅信息文化等。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这些文化垃圾,或称消极文化、有毒文化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危害
虽然非主流文化,包括网络文化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青少年的个人成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是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良的网络文化也对整个社会稳定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一)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比率日益增高
青少年处在一个心理、生理成长都不够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是非对错面前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平时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导致了在网络的世界中容易被黄色流毒、暴力文化、金钱至上等一系列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的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与对方交流,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不必承担任何的责任和后果,这样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成家以后,家庭关系冷淡,夫妻不和。青少年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还会造成性格孤僻、或者压抑,或者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往往具有某些严重的情感和精神问题。
(三)不良的网络文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同时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的视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过多的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会危害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此以往会使青少年滑入犯罪的边缘。
二、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客观因素
非主流不良文化的产生,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
(一)国外势力网上"文化侵略"是客观原因之一
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总统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从而出现沉迷网络、疯狂追星、校园暴力、早恋、叛逆、厌学等负面现象,难以自拔。
(二)国内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不良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四,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的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家庭中沉淀不足,更有甚者,家长的言行也助长了非主流不良文化对孩子的侵蚀。
三、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如果是聪明的人,会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的意识,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编撰不良帖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时空。网络如果使用得当,能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如果使用不当,“虚拟世界”就会令人迷失,甚至把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混乱了。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对人们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和快乐,还是伤害和危险,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互联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抵抗能力,拒绝接受那些有毒信息的诱惑,把那些不良现象当做反面教材。提高眼光,自觉抵制,学会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作者简介:焦 荣(1969—),女,重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与研究。
关键词:不良文化;危害;成因;分析
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又称副文化、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非主流文化。”
不健康文化,如享乐文化;暴力文化;虚幻文化;心理疾患文化、不雅信息文化等。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这些文化垃圾,或称消极文化、有毒文化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危害
虽然非主流文化,包括网络文化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青少年的个人成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是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良的网络文化也对整个社会稳定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一)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比率日益增高
青少年处在一个心理、生理成长都不够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是非对错面前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平时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导致了在网络的世界中容易被黄色流毒、暴力文化、金钱至上等一系列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的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与对方交流,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不必承担任何的责任和后果,这样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成家以后,家庭关系冷淡,夫妻不和。青少年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还会造成性格孤僻、或者压抑,或者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往往具有某些严重的情感和精神问题。
(三)不良的网络文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同时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的视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过多的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会危害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此以往会使青少年滑入犯罪的边缘。
二、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客观因素
非主流不良文化的产生,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
(一)国外势力网上"文化侵略"是客观原因之一
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总统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从而出现沉迷网络、疯狂追星、校园暴力、早恋、叛逆、厌学等负面现象,难以自拔。
(二)国内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不良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四,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的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家庭中沉淀不足,更有甚者,家长的言行也助长了非主流不良文化对孩子的侵蚀。
三、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如果是聪明的人,会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的意识,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编撰不良帖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时空。网络如果使用得当,能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如果使用不当,“虚拟世界”就会令人迷失,甚至把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混乱了。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对人们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和快乐,还是伤害和危险,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互联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抵抗能力,拒绝接受那些有毒信息的诱惑,把那些不良现象当做反面教材。提高眼光,自觉抵制,学会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作者简介:焦 荣(1969—),女,重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