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作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应当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为四大着力点,打造不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说明教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教学内容上:理论讲解深度与广度的精准把握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理论的讲授上把握好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达到螺旋式上升,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切实增强获得感。
一方面,理论讲解要有深度。思政课作为大学公共课,很长时间被一些学生当做枯燥无聊的“水课”,原因是面对思想活跃、成长迅速的大学生群体,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只停留在表面,重复以往的教学内容,甚至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因此,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成为新思想的引导者,拓展、深化教材上的基本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知识盲区适当拓展深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思想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较中小学阶段有一个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理论讲解也要有广度。思政课具有涉及学科范围广、知识内容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能够准确把握理论讲解的广度——不仅讲好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式授课,对时政热点、国家政策、国际局势等进行深度解读,使学生具有历史眼光和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与分析问题,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上: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一方面,教师要拥有现代化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把课堂打造成为“智慧金课”。课前利用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发现疑难问题;课中可以运用“智慧教室”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线上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还可以在平台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发帖探讨问题,并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通过对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思政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好“智慧课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与工具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思政“水课”转变为现代化的生动有趣的思政“金课”。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通过开展征文比赛、话剧、微电影等方式,结合课堂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浸入”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上: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推进
有效推进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一个有效途径。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围绕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激发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它往往比传统的结论式灌输法含金量更高,获得感更强。
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输者,更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超越已知,探究未知。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启发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能够从中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看问题的思维中获得教学灵感,充实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讨论,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与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并最终激发学生思政课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增强获得感。
四、教学相长上: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深度交流
思政课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是需要在讲清讲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更要在思想、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在思想交流层面,教师要通过课堂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首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带领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双向互动,进行思想碰撞——教师传授的知识能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更强烈,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也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考灵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情感交流层面,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业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带着情怀上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讲透,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價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在对具体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
[2] 杨晓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J].高教论坛,2019,(3).
[3] 高锡文.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在教师[J].人民论坛,2020,(1).
作者简介:罗静(198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洁,(1997.0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教务处第八期教改项目“大学生思政课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研究”(SCU8127)、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研究”(18SYL001)。]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说明教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教学内容上:理论讲解深度与广度的精准把握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理论的讲授上把握好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达到螺旋式上升,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切实增强获得感。
一方面,理论讲解要有深度。思政课作为大学公共课,很长时间被一些学生当做枯燥无聊的“水课”,原因是面对思想活跃、成长迅速的大学生群体,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只停留在表面,重复以往的教学内容,甚至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因此,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成为新思想的引导者,拓展、深化教材上的基本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知识盲区适当拓展深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思想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较中小学阶段有一个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理论讲解也要有广度。思政课具有涉及学科范围广、知识内容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能够准确把握理论讲解的广度——不仅讲好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式授课,对时政热点、国家政策、国际局势等进行深度解读,使学生具有历史眼光和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与分析问题,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上: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一方面,教师要拥有现代化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把课堂打造成为“智慧金课”。课前利用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发现疑难问题;课中可以运用“智慧教室”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线上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还可以在平台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发帖探讨问题,并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通过对现代智慧型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思政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好“智慧课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与工具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思政“水课”转变为现代化的生动有趣的思政“金课”。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通过开展征文比赛、话剧、微电影等方式,结合课堂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浸入”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上: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推进
有效推进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一个有效途径。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围绕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激发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它往往比传统的结论式灌输法含金量更高,获得感更强。
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输者,更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超越已知,探究未知。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启发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能够从中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看问题的思维中获得教学灵感,充实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讨论,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与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并最终激发学生思政课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增强获得感。
四、教学相长上: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深度交流
思政课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是需要在讲清讲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更要在思想、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在思想交流层面,教师要通过课堂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首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带领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双向互动,进行思想碰撞——教师传授的知识能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更强烈,同时,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也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考灵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情感交流层面,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业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带着情怀上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讲透,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價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在对具体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
[2] 杨晓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J].高教论坛,2019,(3).
[3] 高锡文.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在教师[J].人民论坛,2020,(1).
作者简介:罗静(198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洁,(1997.0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教务处第八期教改项目“大学生思政课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研究”(SCU8127)、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研究”(18SYL001)。]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