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握高层房屋建筑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关键点就得突出对下部基础的重视。基坑工程最重要的流程就是对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探讨使用,它将直接影响到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建设和使用过程的安全牢固性。高层建筑在高度、难度上发展得越快速,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难度就会越大。只有全力监督和支持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整个过程才能促进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走向完善。
关键词:建筑基坑支护支护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基坑工程是指在地表以下开挖的一个地下空间及其配套的支护体系,而基坑支护就是为保证基坑开挖、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基坑工程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岩土工程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 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基坑支护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支护结构设计、施工、监测和周围环境的保护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现场情况及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合理的选择支护体系,采用完善的施工技术,确保深基坑支护工程安全、可靠。
一、深基坑施工要点
1安全问题是基坑工程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深基坑支护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要安全、可靠,要将施工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
2由于高层房屋建筑一般位于市区,施工会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环境问题,基坑支护施工时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降低噪音,注意废弃物的存储,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基坑支护施工时要加强管理与监测的力度,改进施工机械与技术,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和地基变化对周围相邻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4由于场地上空大多有高压电线跨过,可能城市煤气、水管、电缆等地下管线较多,而且密度较大,如果基坑支护施工出现失误将导致不可估计的损失;
5城市内的施工一般工期紧、场地小,因此,事先需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这样可以减少施工期间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二、深基坑支护类型施工技术
1周边放坡开挖
所谓放坡开挖,就是将深基坑的周边维护结构进行按一定角度的放坡施工。这种方案施工简单、方便、经济,但是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当建筑场地可使用的范围比较开阔,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位低,排水条件较好,以及放坡对相邻的建筑物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时,可以考虑使用基坑周边放坡开挖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基坑完全深度的或局部深度的放坡开挖。土方边坡的大小,应该根据挖方深度、土质条件、填方高度、水质条件、施工工艺、荷载形式与大小、使用期限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土方边坡的类型有直线型、折线型和阶梯型。放坡开挖时如果边坡太陡,容易发生土体失稳,引起塌方事故,如果边坡太缓,不仅浪费空间,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威胁到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合理确定边坡的大小以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2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此深基坑支护是以土钉作为主要受力部分的支护技术,土钉是一种用来加固和锚固场地原来土体的细长杆件,主要组成部分有密排的土钉、混凝土喷射表层、经过加固处理的原位土体以及防水部分等,故又称为土钉墙。土钉主要是依靠土体受力变形时与其之间形成的被动粘结力或者摩擦力来发挥作用。
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节省材料、工作量小、工期短,施工方便,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而且变形小,利于基坑施工,经济效益明显。当深基坑施工场地较狭小,放坡不方便,相邻的已建成建筑物受影响的程度较低或者基坑周边的土体可以利用,场地地下水位低或者排水条件好等条件成立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主要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体或者经过降水处理之后的砂土、粘土和粉质土等。
通常的施工技术为在土体中预先按确定的位置钻孔并且标记编号,放入变形处理的钢筋并且运用设备对钻孔全长进行灌浆,倾斜的孔适宜运用重力灌浆,水平的孔适宜运用高压或低压灌浆,进行二次高压注浆的话可以有效的提高土钉的抗拔承载力,而后在表面铺置08—010的钢筋网片,由下而上在表面喷射混凝土,最后分层开挖土方即可做成。
3排桩支护
基坑排桩支护技术是基坑支护方案里十分常用的类型,利用混凝土灌注桩或者钢桩独立的支挡土体,也可以与锚杆或土体内部设置的支撑构件相互配合共同支挡土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为悬臂式支护结构、拉锚式支护结构、内撑式或锚杆式支护结构等。混凝土灌注桩造价经济、施工方便、易于布置,钢桩承载力高,可重复使用,但价格较高。进行排桩支护的基坑工程,应该支护之后再进行开挖,场地内应有可靠的泥浆输送排放系统,当排桩涉及到含有地下水的土层时,应当采取一定的隔水止水措施,以确保基坑内部与相邻建筑物的安全问题。排桩支护的施工技术,灌注桩按照施工成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和套管成孔灌注桩,灌注桩施工→桩机移位→桩的养护→破桩→冠梁施工。钢桩预制桩按照施工沉桩的方法不同分为单独打入发和围檩打入法,测量→桩机就位→立桩→打桩→接桩→收锤移位→截桩头→冠梁施工。关于监测问题,混凝土灌注桩要对钻孔质量、钢筋放置、混凝土灌注,桩位偏差、垂直度偏差、桩底余渣、桩身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监测,而对于预制桩,应该对表面缺陷、桩身挠曲度、桩的尺寸位置等方面进行监测。
当基坑的深度较大时,采用排桩支护的费用较高,不经济,可以考虑采用排桩与锚杆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排桩墙上设置l~2层锚杆来共同承担土体荷载。
4逆作法與半逆作法施工
逆作法施工目前是高层房屋建筑物最先进、技术较成熟的施工技术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采用平行立体操作,节省工期,对天气的依赖性小,同时最大可能的利用地下空间,由于土方开挖与上部施工的交替进行,减小了上部荷载对土体持力层的压力,当基坑的深度较大时多采用,充分利用地下室主体结构进行支护,但是,由于施工方法支撑设置位置受到限制,因此,支撑会是开挖工作变得相对复杂很多。逆作法的施工技术,沿着地下室的基坑周边间隔一定的间距预先设置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或者人工钻孔桩,然后逐层向下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此外,深基坑支护类型还有水泥土墙、锚杆、不设锚杆沿基坑周边设置闭合的挡土拱圈、水泥搅拌柱、喷锚网支护、环形支护等等多种类型。
三、深基坑支护突发意外应急处理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确保工程质量,施工现场应该对突发意外有一定的应急处理方案。例如,施工现场应该准备充足的机械设备与材料以防材料短缺或者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发现有漏水事件的时候应该及时采取止水措施并查找源头进行截断处理,当地面或侧壁出现裂缝时应该尽快用泥浆进行灌浆修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如监测到土体位移过大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等等。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中设计有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加强。主要有人防、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也日趋复杂,施工人员随时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只要我们积极推进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加强监测力度,促进实测工作,就可以避免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计算理论的不断改进,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会玲.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J]. 价值工程. 2010(22)
[2] 秦俭. 高层建筑的基坑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33)
[3] 范少峰. 试析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2)
[4] 马科,李卓,葛毅超.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
关键词:建筑基坑支护支护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基坑工程是指在地表以下开挖的一个地下空间及其配套的支护体系,而基坑支护就是为保证基坑开挖、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基坑工程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岩土工程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 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基坑支护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支护结构设计、施工、监测和周围环境的保护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现场情况及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合理的选择支护体系,采用完善的施工技术,确保深基坑支护工程安全、可靠。
一、深基坑施工要点
1安全问题是基坑工程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深基坑支护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要安全、可靠,要将施工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
2由于高层房屋建筑一般位于市区,施工会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环境问题,基坑支护施工时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降低噪音,注意废弃物的存储,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基坑支护施工时要加强管理与监测的力度,改进施工机械与技术,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和地基变化对周围相邻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4由于场地上空大多有高压电线跨过,可能城市煤气、水管、电缆等地下管线较多,而且密度较大,如果基坑支护施工出现失误将导致不可估计的损失;
5城市内的施工一般工期紧、场地小,因此,事先需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这样可以减少施工期间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二、深基坑支护类型施工技术
1周边放坡开挖
所谓放坡开挖,就是将深基坑的周边维护结构进行按一定角度的放坡施工。这种方案施工简单、方便、经济,但是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当建筑场地可使用的范围比较开阔,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位低,排水条件较好,以及放坡对相邻的建筑物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时,可以考虑使用基坑周边放坡开挖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基坑完全深度的或局部深度的放坡开挖。土方边坡的大小,应该根据挖方深度、土质条件、填方高度、水质条件、施工工艺、荷载形式与大小、使用期限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土方边坡的类型有直线型、折线型和阶梯型。放坡开挖时如果边坡太陡,容易发生土体失稳,引起塌方事故,如果边坡太缓,不仅浪费空间,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威胁到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合理确定边坡的大小以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2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此深基坑支护是以土钉作为主要受力部分的支护技术,土钉是一种用来加固和锚固场地原来土体的细长杆件,主要组成部分有密排的土钉、混凝土喷射表层、经过加固处理的原位土体以及防水部分等,故又称为土钉墙。土钉主要是依靠土体受力变形时与其之间形成的被动粘结力或者摩擦力来发挥作用。
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节省材料、工作量小、工期短,施工方便,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而且变形小,利于基坑施工,经济效益明显。当深基坑施工场地较狭小,放坡不方便,相邻的已建成建筑物受影响的程度较低或者基坑周边的土体可以利用,场地地下水位低或者排水条件好等条件成立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土钉与复合土钉墙支护主要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体或者经过降水处理之后的砂土、粘土和粉质土等。
通常的施工技术为在土体中预先按确定的位置钻孔并且标记编号,放入变形处理的钢筋并且运用设备对钻孔全长进行灌浆,倾斜的孔适宜运用重力灌浆,水平的孔适宜运用高压或低压灌浆,进行二次高压注浆的话可以有效的提高土钉的抗拔承载力,而后在表面铺置08—010的钢筋网片,由下而上在表面喷射混凝土,最后分层开挖土方即可做成。
3排桩支护
基坑排桩支护技术是基坑支护方案里十分常用的类型,利用混凝土灌注桩或者钢桩独立的支挡土体,也可以与锚杆或土体内部设置的支撑构件相互配合共同支挡土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为悬臂式支护结构、拉锚式支护结构、内撑式或锚杆式支护结构等。混凝土灌注桩造价经济、施工方便、易于布置,钢桩承载力高,可重复使用,但价格较高。进行排桩支护的基坑工程,应该支护之后再进行开挖,场地内应有可靠的泥浆输送排放系统,当排桩涉及到含有地下水的土层时,应当采取一定的隔水止水措施,以确保基坑内部与相邻建筑物的安全问题。排桩支护的施工技术,灌注桩按照施工成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和套管成孔灌注桩,灌注桩施工→桩机移位→桩的养护→破桩→冠梁施工。钢桩预制桩按照施工沉桩的方法不同分为单独打入发和围檩打入法,测量→桩机就位→立桩→打桩→接桩→收锤移位→截桩头→冠梁施工。关于监测问题,混凝土灌注桩要对钻孔质量、钢筋放置、混凝土灌注,桩位偏差、垂直度偏差、桩底余渣、桩身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监测,而对于预制桩,应该对表面缺陷、桩身挠曲度、桩的尺寸位置等方面进行监测。
当基坑的深度较大时,采用排桩支护的费用较高,不经济,可以考虑采用排桩与锚杆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排桩墙上设置l~2层锚杆来共同承担土体荷载。
4逆作法與半逆作法施工
逆作法施工目前是高层房屋建筑物最先进、技术较成熟的施工技术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采用平行立体操作,节省工期,对天气的依赖性小,同时最大可能的利用地下空间,由于土方开挖与上部施工的交替进行,减小了上部荷载对土体持力层的压力,当基坑的深度较大时多采用,充分利用地下室主体结构进行支护,但是,由于施工方法支撑设置位置受到限制,因此,支撑会是开挖工作变得相对复杂很多。逆作法的施工技术,沿着地下室的基坑周边间隔一定的间距预先设置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或者人工钻孔桩,然后逐层向下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此外,深基坑支护类型还有水泥土墙、锚杆、不设锚杆沿基坑周边设置闭合的挡土拱圈、水泥搅拌柱、喷锚网支护、环形支护等等多种类型。
三、深基坑支护突发意外应急处理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确保工程质量,施工现场应该对突发意外有一定的应急处理方案。例如,施工现场应该准备充足的机械设备与材料以防材料短缺或者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发现有漏水事件的时候应该及时采取止水措施并查找源头进行截断处理,当地面或侧壁出现裂缝时应该尽快用泥浆进行灌浆修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如监测到土体位移过大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等等。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中设计有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加强。主要有人防、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也日趋复杂,施工人员随时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只要我们积极推进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加强监测力度,促进实测工作,就可以避免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计算理论的不断改进,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会玲.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J]. 价值工程. 2010(22)
[2] 秦俭. 高层建筑的基坑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33)
[3] 范少峰. 试析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2)
[4] 马科,李卓,葛毅超.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