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最为常见,笔者在此进行总结探讨。
一、个例比较,概括一般
引导学生对某类事物中的一些特殊个例进行分析、比较,把这些事物间共同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这种比较方法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分式的教学时,教师可给出有理式,,,,,并指出只有前三个是分式。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比较,逐渐概括出分式的本质属性,即形如,其中A和B均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从而得出分式的定义。
二、同类比较,促进迁移
引导学生把具有某些相同或类似结构及性质的对象加以比较,推想出这些对象拥有的另外一些相同或类似的性质。这种比较方法通常被称作联想类比,多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和与之有关的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在教授分式加减法时,教师可将 -+,+ 等题目与分数加减法相比较,联想到通分也是这里的关键,通分后将分子相加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题目的计算,并得出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三、异同比较,化异为同
教材中许多例题或习题大同小异,“大同”即题目的形式基本相同,解题的的目标相同;“小异”即各题目又有各自的特点。对于这种习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每一题时,均与前面的题目进行比较。首先把握它们的“同”,即一般解题步骤;其次思索如何化异为同,使题目顺利得解。例如:初中《数学》第二册中提取公因式法的前五个例题:
例1:把 43b2-6ab3c 分解因式;
例2:把 3x2-6xy+x 分解因式;
例3:把 -4m3+16m2-6m 分解因式;
例4:把 2(b+c)-3(b+c) 分解因式;
例5:把 6(x-2)+ (2-x) 分解因式.
运用异同比较法,对例题进行分析:例2与例1比较,例2多了一项,第三项的x提出后,括号内要保留因数1;例3与例2相比,它的第一项是负数,只要先把负号提取出来,使括号内的第一项为正,就与例2的形式相同了;例4要提取的因式不是单项式,而是一个多项式,即b+c;而例5不能直接提出因式,需先将第二项中的2-x变为 -(x-2) 才能提取,这样就转化为例4的形式了。学生运用这样的比较,做题就得心应手了。
四、优劣比较,择优运用
数学中简洁、巧妙的解题方法,并非只由教师的简单讲解就可掌握,而是必须经过一定的认识和训练过程。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自感受到方法的优越性,他们就会乐意接受这种方法,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解“已知x=+1,求y=x3-x2-2x+2的值”这道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直接代入,经立方、平方、去括号等运算后,求得其值为2;接着再引导学生改用新方法将式子适当变形,然后代入:
∵x=+1,
∴x-1=,
∴y=(x3-2x2-4x)+2
=[x(x-1)2-5x]+2
=(x·5-5x)+2
=2.
相比之下,新方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间接代入是简化代数式求值运算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方法,随之再安排相应的练习,学生便能很快地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了。
五、共性比较,由表及里
有些题目表面看相去甚远,但实质上却结构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解答。让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组,可使学生不停留于题目的表面现象,而是学会从本质上由表及里看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六、矛盾比较,揭谬求真
学生要想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只靠正面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某些易犯的错误,编拟诡辩题,给出矛盾的题解,让学生比较这些题解,寻找矛盾的根源,从而揭示谬误,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差别比较,防止混淆
有比较才能鉴别,对于学生辨别不清的知识,可针对其要素进行比较,找准它们的根本差别,防止混淆。例如:学生在学习二次根式的时候,常常对方根与根式分辨不清。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下表,通过比较,清晰地划分方根与根式的界限:
[概
念\&定义\&关系\&实例\&基本性质\&方
根\&\&\&\&\&根
式\&\&\&\&\&][在实数范围内,一个正数的偶数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任何数的奇次方根都是一个][如果xn=a
那么x叫
做a的n
次方根][可用根式
表示;方根不一定是
根式][是8
的三次方根,2也是8
的三次方根][式子叫做根式][根式是方
根的记号][(2不
是根式)][=
(a≥0,m、n、p都是大于1的整数)]
八、数形比较,加深认识
这种方法是要将所要研究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和与之有关的几何图形(或数量关系)进行比较,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明、透彻地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比较x2与x的大小即可借助二次函数y=x2-x的图象,可直观地得到:
当x<0或x>1时,y>0,即x2>x;
当0 当x=0或x=1时,y=0,即x2=x.
九、结果比较,及时反馈
让学生对照答案检查,可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同样,教师也可以采用比较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口头提问、组内交流练习解答、展示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等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可采用的比较方法有许多,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力争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个例比较,概括一般
引导学生对某类事物中的一些特殊个例进行分析、比较,把这些事物间共同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这种比较方法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分式的教学时,教师可给出有理式,,,,,并指出只有前三个是分式。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比较,逐渐概括出分式的本质属性,即形如,其中A和B均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从而得出分式的定义。
二、同类比较,促进迁移
引导学生把具有某些相同或类似结构及性质的对象加以比较,推想出这些对象拥有的另外一些相同或类似的性质。这种比较方法通常被称作联想类比,多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和与之有关的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在教授分式加减法时,教师可将 -+,+ 等题目与分数加减法相比较,联想到通分也是这里的关键,通分后将分子相加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题目的计算,并得出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三、异同比较,化异为同
教材中许多例题或习题大同小异,“大同”即题目的形式基本相同,解题的的目标相同;“小异”即各题目又有各自的特点。对于这种习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每一题时,均与前面的题目进行比较。首先把握它们的“同”,即一般解题步骤;其次思索如何化异为同,使题目顺利得解。例如:初中《数学》第二册中提取公因式法的前五个例题:
例1:把 43b2-6ab3c 分解因式;
例2:把 3x2-6xy+x 分解因式;
例3:把 -4m3+16m2-6m 分解因式;
例4:把 2(b+c)-3(b+c) 分解因式;
例5:把 6(x-2)+ (2-x) 分解因式.
运用异同比较法,对例题进行分析:例2与例1比较,例2多了一项,第三项的x提出后,括号内要保留因数1;例3与例2相比,它的第一项是负数,只要先把负号提取出来,使括号内的第一项为正,就与例2的形式相同了;例4要提取的因式不是单项式,而是一个多项式,即b+c;而例5不能直接提出因式,需先将第二项中的2-x变为 -(x-2) 才能提取,这样就转化为例4的形式了。学生运用这样的比较,做题就得心应手了。
四、优劣比较,择优运用
数学中简洁、巧妙的解题方法,并非只由教师的简单讲解就可掌握,而是必须经过一定的认识和训练过程。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自感受到方法的优越性,他们就会乐意接受这种方法,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解“已知x=+1,求y=x3-x2-2x+2的值”这道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直接代入,经立方、平方、去括号等运算后,求得其值为2;接着再引导学生改用新方法将式子适当变形,然后代入:
∵x=+1,
∴x-1=,
∴y=(x3-2x2-4x)+2
=[x(x-1)2-5x]+2
=(x·5-5x)+2
=2.
相比之下,新方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间接代入是简化代数式求值运算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方法,随之再安排相应的练习,学生便能很快地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了。
五、共性比较,由表及里
有些题目表面看相去甚远,但实质上却结构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解答。让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组,可使学生不停留于题目的表面现象,而是学会从本质上由表及里看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六、矛盾比较,揭谬求真
学生要想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只靠正面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某些易犯的错误,编拟诡辩题,给出矛盾的题解,让学生比较这些题解,寻找矛盾的根源,从而揭示谬误,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差别比较,防止混淆
有比较才能鉴别,对于学生辨别不清的知识,可针对其要素进行比较,找准它们的根本差别,防止混淆。例如:学生在学习二次根式的时候,常常对方根与根式分辨不清。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下表,通过比较,清晰地划分方根与根式的界限:
[概
念\&定义\&关系\&实例\&基本性质\&方
根\&\&\&\&\&根
式\&\&\&\&\&][在实数范围内,一个正数的偶数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任何数的奇次方根都是一个][如果xn=a
那么x叫
做a的n
次方根][可用根式
表示;方根不一定是
根式][是8
的三次方根,2也是8
的三次方根][式子叫做根式][根式是方
根的记号][(2不
是根式)][=
(a≥0,m、n、p都是大于1的整数)]
八、数形比较,加深认识
这种方法是要将所要研究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和与之有关的几何图形(或数量关系)进行比较,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明、透彻地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比较x2与x的大小即可借助二次函数y=x2-x的图象,可直观地得到:
当x<0或x>1时,y>0,即x2>x;
当0
九、结果比较,及时反馈
让学生对照答案检查,可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同样,教师也可以采用比较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口头提问、组内交流练习解答、展示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等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可采用的比较方法有许多,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力争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