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拴马桩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人家这马拴 , 多特别 !”一个软软太原口音的男声吸引我留住脚步。只见三四名男女围拢在清真大寺后墙,依墙栽立着两根拴马桩,对面是古色古韵的琵琶老店客栈。拴马桩高约 1.8 米 ,桩头是胡人造像浮雕组合,居中一胡人骑猛狮,左侧一胡人脖子架一小孩,右侧一胡人站立像,形相异趣,惟妙惟肖。两根小小拴马桩传递着远古的苍凉、古朴与凝重,还原了农耕时代的文明与祥和。
  我注意到,拴马桩中间墙上镶嵌着一块棕底白字的铭文 , 是介绍拴马桩的。“黄土高原上的华表、地面上的兵马俑、石雕艺术中的奇葩”,诗意的导语吸引我往下看。“拴马桩也叫拴马石、望桩、样桩、看桩等。大同千年历史上,一直是马上民族聚集的地方,匈奴、鲜卑、契丹、蒙古……他们定居后,将原始的拴马桩美化成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汉唐文化其实是胡汉文化的交融,多少年又是多少年,草原文化与麦粟文化,最终融合在羊肉泡馍里,留存在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葱、胡蒜、胡萝卜、胡饼、胡麻里,铭刻在拴马桩上。”琵琶老店客栈选取“胡人驭狮”造型的拴马桩,其用意大概是宣扬胡人的勇武精神和民族大融合形成的大同多元文化吧。
  拴马桩是以骡马为交通工具时代,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它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产物和缩影,也是商旅活动带动下的一种文化延伸,被人们称为“百姓人家的华表”。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常栽立在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及审美的装饰功能。没有生命的石头被美化成生命显达安乐的象征。
  拴马桩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其形状浑然一体 , 外形以四棱为主 , 结构上可分为桩头、桩颈、桩体、桩基四个部分。桩头为圆 , 桩体为方 , 象征天圆地方 , 也寓意直曲相间 , 刚柔相济 , 从而使冷冰冰、硬邦邦的石头变得活生生、热腾腾了。其形状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一般通高 2-3 米,寬厚相当,约 22-30 厘米不等。有栽在地上的,有镶在墙里的。桩头是石雕的主要精彩部位,造型多样,雕饰繁多。主要有似人桩、狮子桩、猴桩、灯桩、四不像桩等。似人桩或骑兽或背剑或弹琴,造型精巧,或谐或憨;狮子是佛教中的“瑞兽”,狮子桩占拴马桩的 80%,外观大气,强悍威猛;猴桩或嬉戏或品桃或怒目,灵动稚拙,情趣横生。在普普通通的青石上,民间艺术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拴马桩石刻既成为民间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又成为乡土文化中亮丽的风景线。
  大同自古以来位于传统的汉族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接壤过渡地带,曾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包含汉文化、以鲜卑文化为主的草原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域外文化等多元文化,并体现在了民间艺术作品中。《魏书·释老志》中讲鲜卑有“铸象卜君”之俗。《南齐书·魏虏传》中说,突厥有立石人志功和将送葬者雕像立于墓旁的习俗。今明堂公园“北魏艺术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有团莲兽面人物纹石雕棺床、双鸟莲花忍冬纹砖、铭文砖、各种石器皿和兵马俑等墓葬出土文物,足见北魏时期石雕盛行,技艺精湛,堪称“雕塑之都”。旧日古城内的皇族宗亲、达官显贵、商贾客栈等,哪家没有拴马桩、上马石、饮马槽之类的物件,我曾走过路过见过竟熟视无睹,今日已成稀罕的历史文物了。
  后来,我在鼓楼东街店铺门前见有几个拴马桩、上马石、饮马槽,有的已残破了。其中一个饮马槽保存尚好,侧面雕有云纹边,中间是“四季保平安”字样。其实,饮马槽应置于水井旁,现在变成装饰街区的摆设了。听金安客栈女老板说,这些都是政府派人从农村抢救回来的。有了这些民间艺术品的装点,古街区才变得有了些许生气和历史的温度。
  拴马桩的来历无从考究 , 但拴马桩的得名却很神话。相传,在新疆吐鲁番市胜金庄乡西南 10公里处的火焰山上 , 有一石柱 , 巍然屹立 , 形同木柱 , 人 称 拴马桩。据说,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过此处,曾把白龙马拴在石柱上,拴马桩由此而得名。印度在穆罕默德时代,有个圣人名叫艾力,来到火焰山,也曾把马拴在此石柱上。以后,人们就把这根石柱叫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为拴马桩,以示纪念。
  此外,拴马桩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成吉思汗与塔塔尔征战时,大败,从呼伦湖北撤退,塔塔尔人紧追不舍。天快黑了,成吉思汗一行到了湖的北岸,岸边是陡崖,成吉思汗发现崖前 30 余米处有一不规则石柱露出冰面,便令手下人向西撤退,引开追兵。他和一随从下马,从蒙古袍上扯下羊皮,包在马蹄上,然后在湖中冰上的石柱后隐蔽起来,躲过了追兵。成吉思汗遂双手合掌,面对石柱道:“湖中柱石,救我一命,待成大业后再行拜祭。”石雕拴马桩也因此而形成。现在游人还能看到,在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就是那根救命的柱石。
  “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无论拴马桩的得名多神话,传说多美丽,但毕竟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拴马桩的实用功能没有了,豪门望族作为望柱的精神柱也不存在了,马帮、茶马古道亦成为了历史。但它作为乡土文化沃土绽放的奇葩异卉,仍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它的艺术价值永不会褪色。但愿在古城内能够见到更多形态各异的新旧拴马桩的精品力作,让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传承永续。
其他文献
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忙于工作终日奔波,为了生存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原本和我们形影相随的东西,逐渐被遗忘或者丢弃得越来越多,一些传统和民俗濒临灭绝。  总的说来,各个地方过大年的味道都比过去淡了不少。南方的大多城市过年的传统仪式感都逊于北方城市。庆幸的是北方城市中,并不算太大的平城大同,这里的年味儿依然很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虽不算富裕,而人们过大年的味道却相当浓厚。过了腊八后,便
期刊
河汉汤汤日月悬,痴人柯梦度流年。  夜来万事沉心底,晓起千光照雪天。  未敢偷閑赊半步,犹能发奋怕多眠。  拙诗浅意床头满,晨读新辞羡往贤。
期刊
庚年专列去匆匆,转眼时光迫歲终。  涉笔逸怀歌五岳,吟诗醉月叹星宫。  曾携古律迷文苑,又借新风绕碧丛。  丹志化成神动力,行舟韵海乐无穷。
期刊
“阿嚏”,猛不防打了个干喷。我赶紧抽了张纸巾,捧近鼻尖,做了个摊开被子防备高空坠物那样的动作。就像铁扇公主诱等窜进肚子里的孙猴子从她嘴里蹦出来,恨得牙根痒痒,还得好言央及。我以为是二踢脚,原来是个哑炮——“您儿这是又耍笑我了”,我自言自语,放下纸巾,取消警报。一想二骂三搁记,还能有谁,肯定是我妈思慕我了。  2002年我大不在了,我妈平60岁,我好几回让老人家上市里来,我妈拿心,老是一句话:“妈能
期刊
地处北岳恒山脚下的塞外古城浑源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手工的优良传统,其手工制造业曾兴盛于一时。“抽水烟到兰州,喝烧酒下浑州”,说的是浑源手工业名扬天下的制酒业,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民间手艺人在用心血和汗水坚守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的是浑源柳编。  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常说,在浑源,从事柳编的主要以小辛庄和水磨疃村为主,但在水磨疃从事柳编的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蔡村也有过从事柳编的,
期刊
琼花已断又雍容,万岭鸦藏欲向东。  深巷顽童燃爆竹,门前黄狗吠灯笼。  除尘水袖凌风舞,快意秧歌逐日浓。  岁月葱茏谁念晚,人间雪白等花红。  低眸暗咽茶余味,回首惊闻鹊踏枝。  墨冷无心斟雅韵,月华有待动幽思。  八千塞外云州恋,九万忠肠念故园。  拙笔情深怀眷意,歌声恒远颂河山。  铺笺墨韵江山秀,一纸清风一纸香。  霞染田园书锦绣,长长日影戀悠长。  千红万紫将春媚,景色迷人震撼魂。  走遍
期刊
随着最后几片枯叶的悠悠飘落,喧腾了一整个秋天的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春种秋收冬藏,颗粒归仓,百虫蛰伏,大地归于沉寂。尤其是入冬的一场大雪把残存的最后一点点色彩挥霍殆尽,白色终于唱了主角,银装素裹的寒冬如期而至。 村里本家大爷们不再早出晚归,往来于田间地头了。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袄东家坐坐,西家转转,脚步显得格外悠闲自在,连眼神也变得松松垮垮的。冬天是农民休养生息的最好时光,辛苦忙碌了一年,此时的轻闲是给
期刊
最近,刚刚学会从网上购买东西,像年轻人一样享受网购带来的便利,第一宗买卖就来了。我试着下了一单,十多天后便收到广寒物流公司发来的提示信息:您于11月24日下单的月球土壤已发货。随后,又跟过来一条:包裹正在转运途中,请不要着急,快递小哥会准时送达。  地球与月球相隔38万公里,八杆子肯定打不着,相信业务量也不是很大,但面对我这个明显故意找茬的顾客,他们竟然也能完成任务。我感到释然,我说:我只定购了一
期刊
春  己亥正月末,清明时节近。丽日尚迟迟,馀寒犹猎猎。朔风劲而雪濛,三代京华;曛日白而云幂,两朝重镇。文瀛仍封,湖暗复做镜;白登倦照,山明应为霜。友谓云中春尚早,余笑春至君未闻。今日与君为一赋,请君为我倾耳听。  春风吹落三丈雪,晓日照开两山桃。枯柳先暖,残梅早晴。湛露栖于疏林,夜雨隐于密藤。阑干楼阁帘栊,漏鼓烟岚庭院。莺啼斜飞,春雨微冷。山鸟惊梵音,时鸣春冈上。远客堪迷,华严菩萨露齿而笑;老僧喜
期刊
五路山  在左云县的历史中,被称为神山与圣山的五路山,像一匹巨狮雄踞在县境之西北方,成为左云、右玉和内蒙古凉城县两省区三县交界地带的一座名山。五路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   五路山主峰古道山,海拔2013米。清光绪版《左云县志》和清《朔平府志》,均有“蹄窟岭”条目:蹄窟岭,上有三峰,相传昭君出塞路经此岭,有马蹄迹,至今尚存。志书中的“蹄窟岭”就位于五路山上,当地俗称马蹄梁。解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