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前,晶报的一位记者来做专访,向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对教育惩罚怎么看?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应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香港班主任工作研究会之约,为他们的老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讲座之后的互动交流,有几所学校的训导主任甚至校长,提出最多的问题也是--如何惩戒后进生。
后进生的教育,是教育研究的大课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的做法、体会。
第一,笔者觉得班主任要有真挚包容的情怀和爱与尊重的态度,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基本前提。马卡连柯说:“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因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许多的不尽人意。而只有宽厚豁达,能够包容学生错误的教师,你的规劝才最容易被学生接纳。这些年来,笔者始终坚信的就是:只要你带着科学、理性的态度爱孩子,你就会充分地尊重、理解孩子,就能够始终对孩子满怀善意和期待。
第二、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这么一双慧眼,我们才善于及时发现问题,以防止不良事态的扩大化,我们也才善于随时捕捉亮点,以实现品德教育的正强化。
记得2006年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学生们都按要求穿着礼服还有皮鞋。忽然,我发现队伍里出现一双锃亮的皮鞋,鞋头很尖,弯弯上翘,活像卡通片中海盗船。而这样的鞋是最近街头正在流行的,学校已经有少数行为不良的同学穿进了校园。这种鞋,在走路的时候发出的响声特别大,而且,多是一些社会上的青年小混混在穿。所以,学校德育处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学生穿这样的鞋进校园。虽然我也在校园中见过,可在我们班出现却是第一次。顺着这双鞋往上看,原来是小叶!这是个聪明机灵,却比较喜欢扮酷的少年。如果不及时处理,第二天,班里一定会多出几双这样的鞋来。怎么让他没有抵触情绪地换掉这双鞋呢?我想起来,恰好在上周,我们班开了一个引导健康审美、得体着装的主题班会。会上播放了一些图片,其中一组镜头,正是一些街头小混混的着装。当时,好多同学在笑,而这个小叶同学还加了句:“全部都喺啲古惑仔来嘅!(广东话:怎么全部都是小混混?)”想到这些,我有主意了。我先是盯着他,深深地看了一眼。他显然已经读懂了我的目光,浑身不自在起来。集会一结束,我立即把他堵在教室门口,他没等我开口,就跟我解释,他的旧皮鞋坏了,这鞋是托同学买的。我单刀直入,说:“上周我们开班会,你看着那些图片说他们都是古惑仔,你又不认识他们,你凭什么这么说呢?”他愣住了。我紧追不舍,又说:“是凭他们的着装吧?”他是个机灵的孩子,赶紧说:“老师,我就穿这一天,以后再也不穿了。”我说:“你还打算穿一天啊?!你打算怎么办吧。一是现在立即打电话让家长送鞋到学校来给你换上;二是不惊动家长,我去附近的超市给你买一双。……”我还没说“三”呢,这孩子赶紧说:“老师,我中午自己去买行不行?我一定换!”见他这么说,我不再说什么了。下午上课前,我到教室去,看到小叶已经来了,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写着什么呢。我向他的脚底望过去,鞋,他真的已经换了,但却不是新买的。果然我的猜测没错,其实他原来的鞋并没有坏,不过这就不必追究啦。小叶见我在看他,也拿目光迎向我,脸上是坦然的笑。我回了他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赞许地点了点头。鞋子的风波就这么悄然过去了。此后,我们班也再没有人穿这样的鞋子到学校来,直到这鞋在街头也不再流行。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能够随时捕捉到身边的教育素材,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总会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不良现象或问题,它们在刚刚暴露时就被你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了。你不断解决了小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大问题,甚至是大难题缠上你。你的班主任工作可就轻松多啦!
第三、我们谈一谈关于教育惩罚。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适度的教育惩罚恰恰是教育公正的体现。可是教育惩罚一旦发生,又可能会招致各方的批评指责,特别是一经媒体炒作,就足以让当事教师、学校、学生好长时间不得安生。所以,如今的老师们“谈罚色变”,唯恐被贴上“背弃师德”的可怕标签。
现实生活中,确实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各种花样百出的教育惩罚。有被媒体曝光的,也有我们大家熟悉的种种惩罚,比如笔者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在两边脸上各写了大大的“懒”字,先在班里罚站展览,继而要孩子放学时不准洗掉,要把“懒”字带回家给家长看。又比如,我的一个同事参加中学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期间一个女同学听到大家谈起当年的某老师的时候,依然痛恨地“呸呸”连声。她说,当年,她因为考试不及格被这位老师罚站在讲台上手举着自己的试卷示众,还当着全班同学说:“你长得又矮又丑,还这么笨,一辈子也没人娶你。”当时她只能委屈地流泪,可心里对这位老师的痛恨,却过了三十年依然丝毫不减。所幸的是,那位教师不是我也不是你。
然而,恰当的教育惩罚是必要的,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曾经有一个学生小曾,是个聪明而且成绩比较优秀的少年。可是在初三下学期进入中考复习冲刺阶段的时候,他忽然非常痴情地迷上了卡通漫画,成绩明显节节下滑,科任教师已经在课堂上多次收缴了他正在看得起劲儿的漫画书。我也已经找他谈过多次了。可有一天上午,我从教室外的走廊路过,赫然见他又在课堂上埋头沉醉地看藏在桌面下的一本漫画,根本不知道我已经在窗外盯了他好一会儿了。直到他的同桌用手肘提示,他才受了惊吓般地回过神来。下课后,我简短而又严肃地对他说:“下午上学,你带着你爸爸来见老师吧!”然后我不容他答话,转身走了。两节课后,到了中午放学时间,他到办公室来认错,鼓起勇气向我要求:能不能不要见家长?我深深看着他,不容置疑地说:“不能!如果你下午上课前不能带家长来学校见老师,那么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就会跟你一道去家访,我会自己打电话和你的家长预约。你先回家去吧。”下午,我提早到学校,直到上课,也没有见到小曾的家长。看来,我必须去家访了。一整个下午,小曾总躲着我。到放学的时候,我跟他去家访。一路上,他都显得很不安,我看到了,但是故作不知。见到家长后,我把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告知家长,并且跟家长说,这孩子是我们班最有实力,最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之一,不过,现在的总复习阶段,很多同学都非常努力,如果小曾稍稍放松可能就被别人超越了。我还请家长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多陪伴孩子。就这样,直到家访结束,我也只字未提他上课看漫画和成绩下滑的事。但是,我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那整个下午经历的,已经是我给他的极大惩罚了。这孩子在经历了一下午的提心吊胆和一路上的惴惴不安之后,这样的家访是能够促使他真正从内心去反思,去认真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航向的。后来,他去参加学校的一个现场作文比赛,就以这次经历为线索,写自己的心里所受的煎熬和冲击,写他从老师冷峻的外表下看到的一腔热情和满怀期待,写出了一篇文字非常优美,情感异常真切,人物心里描写细腻感人的满分作文。这让我更加欣慰地看到:那样的惩罚,在他心灵中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他也由此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教育。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笔者越来越感到:能够体现民主,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适度惩罚,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羞愧。只有能够促动学生自责、自省,同时兼具教育引导他人功能的惩罚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惩罚往往很温和。
第四,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后进生的产生往往缘于家长教育的不得法。所以作为班主任,不但需要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而且,往往还需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训。
笔者有个学生小恪,父亲曾是当年湖北省的理科高考状元。他的家长以状元的标准要求孩子,甚至还希望青出于蓝。可惜这儿子却完全不能如父母所愿。他结交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抽烟、打架,一身的社会小混混习气。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初三了,挺高的个头,再加上满脸的青春痘,更加重了他的戾气。据他以前的老师反映,他家长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被老师请到学校来,然后,在办公室,在教室、走廊,不择地方地狠命打孩子。有一次,在办公室,把一个数学老师的木质三角板都打断了。所以,小恪特别怕他爸爸。这样暴戾的状元家长,我还真是头一回听说。一般情况都是,没有文化的家长才可能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而读书知礼的往往温和儒雅。可是小恪的家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鉴于他那样打孩子的传闻,我没敢轻易约见他。跟小恪认识有一个多月了,也有过几次交锋,我感觉,他已经对我少了一些敌意和戒备,多了几分信赖和敬意。这一点,从我的数学课堂和他的数学作业可以看出来。在一次单元测验他得了89分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去会会小恪的家长了。我告诉小恪,老师要到他家去家访,他急了,说:“老师你为什么要去家访?我犯了什么事儿了?”我反问他:“为什么非得是你犯事了我才可以去家访?你学习努力了,成绩进步了,老师不更该去家访吗?”见我这么说,他才稍稍放下心来。然后又说:“那,老师,你就别去我家里了。我让我爸爸请你去酒楼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不让我去你家啊?是不是你的房间很乱,怕老师看见哪?”最后,孩子终于急了。说:“都不是的。只是到我们家,万一你说什么,我爸一不高兴,又要打我。我们家可以让我爸拿来打我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什么,他都可以顺手抄起来就打。可是,去酒楼就不同了,起码没有扫把、衣架之类的。”我听了,心里阵阵酸楚难过。这孩子,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呀!我更急切地想要见到他家长的庐山真面了。第二天是周末,我第一次见到了小康的父母,是在一间酒楼里,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更加向家长介绍了孩子为什么坚持要来酒楼的理由。结果,他的爸爸有点窘迫。不过,他也细数起带着一家人来深圳打拼的艰辛,抱怨孩子不知体谅父母,不知要为父母争气,打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尽快改掉毛病,争取拔尖成绩。我说:“听小恪说他爸爸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小恪这么向我介绍爸爸的时候,口气十分自豪。”见我提起当年之勇,小恪爸爸的情绪欢快起来。他说:“当年做学生的时候,我也很贪玩,我的爸爸,也就是小恪他爷爷就是这么往死里打我的。可以说,我这状元就是给我爸打出来的。”我笑着接过话头说:“所以你就狠着心地想再在家里打出一个状元来呀?”谈话的气氛逐渐融洽起来。小恪爸爸说:“我早就听孩子说,升上初三,换了新的班主任。这都开学一个月了,老师也没叫我到学校去。我们都在想,可能孩子没救了,老师都不想理他了。”我对家长说,更是对小恪说:“我一直在等呀,我在等小恪努力,等小恪进步啊!如果小恪没有大进步,我哪里敢见家长啊。”……家访进行得很顺利,孩子没有挨打,家长也见到了希望。从此以后,我和小恪的家长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多次反复,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家长却再没有像从前那样去打孩子。后来,在家长会上,小恪家长作为进步标兵的家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进步着……
第五,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作用。班级,是学生磨练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教育专家李永生认为:“班级成员关系的性质越积极,学生旷课违纪率就低,学生更可能努力去达成教育目标……”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部分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会被班级同学批评排斥,一些不良习惯会被班级主流的良好习惯引导同化。这对后进生来说,是最有力的转化呵。在此,篇幅有限,就不展开细说了。
最后,我以教育专家肖川的一句箴言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愿我们心中充满温情与仁爱,愿我们充分享受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激情!
后进生的教育,是教育研究的大课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的做法、体会。
第一,笔者觉得班主任要有真挚包容的情怀和爱与尊重的态度,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基本前提。马卡连柯说:“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因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许多的不尽人意。而只有宽厚豁达,能够包容学生错误的教师,你的规劝才最容易被学生接纳。这些年来,笔者始终坚信的就是:只要你带着科学、理性的态度爱孩子,你就会充分地尊重、理解孩子,就能够始终对孩子满怀善意和期待。
第二、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这么一双慧眼,我们才善于及时发现问题,以防止不良事态的扩大化,我们也才善于随时捕捉亮点,以实现品德教育的正强化。
记得2006年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学生们都按要求穿着礼服还有皮鞋。忽然,我发现队伍里出现一双锃亮的皮鞋,鞋头很尖,弯弯上翘,活像卡通片中海盗船。而这样的鞋是最近街头正在流行的,学校已经有少数行为不良的同学穿进了校园。这种鞋,在走路的时候发出的响声特别大,而且,多是一些社会上的青年小混混在穿。所以,学校德育处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学生穿这样的鞋进校园。虽然我也在校园中见过,可在我们班出现却是第一次。顺着这双鞋往上看,原来是小叶!这是个聪明机灵,却比较喜欢扮酷的少年。如果不及时处理,第二天,班里一定会多出几双这样的鞋来。怎么让他没有抵触情绪地换掉这双鞋呢?我想起来,恰好在上周,我们班开了一个引导健康审美、得体着装的主题班会。会上播放了一些图片,其中一组镜头,正是一些街头小混混的着装。当时,好多同学在笑,而这个小叶同学还加了句:“全部都喺啲古惑仔来嘅!(广东话:怎么全部都是小混混?)”想到这些,我有主意了。我先是盯着他,深深地看了一眼。他显然已经读懂了我的目光,浑身不自在起来。集会一结束,我立即把他堵在教室门口,他没等我开口,就跟我解释,他的旧皮鞋坏了,这鞋是托同学买的。我单刀直入,说:“上周我们开班会,你看着那些图片说他们都是古惑仔,你又不认识他们,你凭什么这么说呢?”他愣住了。我紧追不舍,又说:“是凭他们的着装吧?”他是个机灵的孩子,赶紧说:“老师,我就穿这一天,以后再也不穿了。”我说:“你还打算穿一天啊?!你打算怎么办吧。一是现在立即打电话让家长送鞋到学校来给你换上;二是不惊动家长,我去附近的超市给你买一双。……”我还没说“三”呢,这孩子赶紧说:“老师,我中午自己去买行不行?我一定换!”见他这么说,我不再说什么了。下午上课前,我到教室去,看到小叶已经来了,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写着什么呢。我向他的脚底望过去,鞋,他真的已经换了,但却不是新买的。果然我的猜测没错,其实他原来的鞋并没有坏,不过这就不必追究啦。小叶见我在看他,也拿目光迎向我,脸上是坦然的笑。我回了他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赞许地点了点头。鞋子的风波就这么悄然过去了。此后,我们班也再没有人穿这样的鞋子到学校来,直到这鞋在街头也不再流行。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能够随时捕捉到身边的教育素材,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总会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不良现象或问题,它们在刚刚暴露时就被你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了。你不断解决了小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大问题,甚至是大难题缠上你。你的班主任工作可就轻松多啦!
第三、我们谈一谈关于教育惩罚。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适度的教育惩罚恰恰是教育公正的体现。可是教育惩罚一旦发生,又可能会招致各方的批评指责,特别是一经媒体炒作,就足以让当事教师、学校、学生好长时间不得安生。所以,如今的老师们“谈罚色变”,唯恐被贴上“背弃师德”的可怕标签。
现实生活中,确实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各种花样百出的教育惩罚。有被媒体曝光的,也有我们大家熟悉的种种惩罚,比如笔者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在两边脸上各写了大大的“懒”字,先在班里罚站展览,继而要孩子放学时不准洗掉,要把“懒”字带回家给家长看。又比如,我的一个同事参加中学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期间一个女同学听到大家谈起当年的某老师的时候,依然痛恨地“呸呸”连声。她说,当年,她因为考试不及格被这位老师罚站在讲台上手举着自己的试卷示众,还当着全班同学说:“你长得又矮又丑,还这么笨,一辈子也没人娶你。”当时她只能委屈地流泪,可心里对这位老师的痛恨,却过了三十年依然丝毫不减。所幸的是,那位教师不是我也不是你。
然而,恰当的教育惩罚是必要的,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曾经有一个学生小曾,是个聪明而且成绩比较优秀的少年。可是在初三下学期进入中考复习冲刺阶段的时候,他忽然非常痴情地迷上了卡通漫画,成绩明显节节下滑,科任教师已经在课堂上多次收缴了他正在看得起劲儿的漫画书。我也已经找他谈过多次了。可有一天上午,我从教室外的走廊路过,赫然见他又在课堂上埋头沉醉地看藏在桌面下的一本漫画,根本不知道我已经在窗外盯了他好一会儿了。直到他的同桌用手肘提示,他才受了惊吓般地回过神来。下课后,我简短而又严肃地对他说:“下午上学,你带着你爸爸来见老师吧!”然后我不容他答话,转身走了。两节课后,到了中午放学时间,他到办公室来认错,鼓起勇气向我要求:能不能不要见家长?我深深看着他,不容置疑地说:“不能!如果你下午上课前不能带家长来学校见老师,那么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就会跟你一道去家访,我会自己打电话和你的家长预约。你先回家去吧。”下午,我提早到学校,直到上课,也没有见到小曾的家长。看来,我必须去家访了。一整个下午,小曾总躲着我。到放学的时候,我跟他去家访。一路上,他都显得很不安,我看到了,但是故作不知。见到家长后,我把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告知家长,并且跟家长说,这孩子是我们班最有实力,最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之一,不过,现在的总复习阶段,很多同学都非常努力,如果小曾稍稍放松可能就被别人超越了。我还请家长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多陪伴孩子。就这样,直到家访结束,我也只字未提他上课看漫画和成绩下滑的事。但是,我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那整个下午经历的,已经是我给他的极大惩罚了。这孩子在经历了一下午的提心吊胆和一路上的惴惴不安之后,这样的家访是能够促使他真正从内心去反思,去认真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航向的。后来,他去参加学校的一个现场作文比赛,就以这次经历为线索,写自己的心里所受的煎熬和冲击,写他从老师冷峻的外表下看到的一腔热情和满怀期待,写出了一篇文字非常优美,情感异常真切,人物心里描写细腻感人的满分作文。这让我更加欣慰地看到:那样的惩罚,在他心灵中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他也由此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教育。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笔者越来越感到:能够体现民主,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适度惩罚,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羞愧。只有能够促动学生自责、自省,同时兼具教育引导他人功能的惩罚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惩罚往往很温和。
第四,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后进生的产生往往缘于家长教育的不得法。所以作为班主任,不但需要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而且,往往还需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训。
笔者有个学生小恪,父亲曾是当年湖北省的理科高考状元。他的家长以状元的标准要求孩子,甚至还希望青出于蓝。可惜这儿子却完全不能如父母所愿。他结交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抽烟、打架,一身的社会小混混习气。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初三了,挺高的个头,再加上满脸的青春痘,更加重了他的戾气。据他以前的老师反映,他家长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被老师请到学校来,然后,在办公室,在教室、走廊,不择地方地狠命打孩子。有一次,在办公室,把一个数学老师的木质三角板都打断了。所以,小恪特别怕他爸爸。这样暴戾的状元家长,我还真是头一回听说。一般情况都是,没有文化的家长才可能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而读书知礼的往往温和儒雅。可是小恪的家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鉴于他那样打孩子的传闻,我没敢轻易约见他。跟小恪认识有一个多月了,也有过几次交锋,我感觉,他已经对我少了一些敌意和戒备,多了几分信赖和敬意。这一点,从我的数学课堂和他的数学作业可以看出来。在一次单元测验他得了89分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去会会小恪的家长了。我告诉小恪,老师要到他家去家访,他急了,说:“老师你为什么要去家访?我犯了什么事儿了?”我反问他:“为什么非得是你犯事了我才可以去家访?你学习努力了,成绩进步了,老师不更该去家访吗?”见我这么说,他才稍稍放下心来。然后又说:“那,老师,你就别去我家里了。我让我爸爸请你去酒楼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不让我去你家啊?是不是你的房间很乱,怕老师看见哪?”最后,孩子终于急了。说:“都不是的。只是到我们家,万一你说什么,我爸一不高兴,又要打我。我们家可以让我爸拿来打我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什么,他都可以顺手抄起来就打。可是,去酒楼就不同了,起码没有扫把、衣架之类的。”我听了,心里阵阵酸楚难过。这孩子,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呀!我更急切地想要见到他家长的庐山真面了。第二天是周末,我第一次见到了小康的父母,是在一间酒楼里,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更加向家长介绍了孩子为什么坚持要来酒楼的理由。结果,他的爸爸有点窘迫。不过,他也细数起带着一家人来深圳打拼的艰辛,抱怨孩子不知体谅父母,不知要为父母争气,打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尽快改掉毛病,争取拔尖成绩。我说:“听小恪说他爸爸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小恪这么向我介绍爸爸的时候,口气十分自豪。”见我提起当年之勇,小恪爸爸的情绪欢快起来。他说:“当年做学生的时候,我也很贪玩,我的爸爸,也就是小恪他爷爷就是这么往死里打我的。可以说,我这状元就是给我爸打出来的。”我笑着接过话头说:“所以你就狠着心地想再在家里打出一个状元来呀?”谈话的气氛逐渐融洽起来。小恪爸爸说:“我早就听孩子说,升上初三,换了新的班主任。这都开学一个月了,老师也没叫我到学校去。我们都在想,可能孩子没救了,老师都不想理他了。”我对家长说,更是对小恪说:“我一直在等呀,我在等小恪努力,等小恪进步啊!如果小恪没有大进步,我哪里敢见家长啊。”……家访进行得很顺利,孩子没有挨打,家长也见到了希望。从此以后,我和小恪的家长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多次反复,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家长却再没有像从前那样去打孩子。后来,在家长会上,小恪家长作为进步标兵的家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进步着……
第五,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作用。班级,是学生磨练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教育专家李永生认为:“班级成员关系的性质越积极,学生旷课违纪率就低,学生更可能努力去达成教育目标……”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部分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会被班级同学批评排斥,一些不良习惯会被班级主流的良好习惯引导同化。这对后进生来说,是最有力的转化呵。在此,篇幅有限,就不展开细说了。
最后,我以教育专家肖川的一句箴言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愿我们心中充满温情与仁爱,愿我们充分享受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