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石拱桥》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很明显,课文第九段有现成的答案:“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学生齐声回答后,我总结道:“没错,正因为有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的石拱桥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当我总结完毕,正要进入课文下一环节的学习时,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国的石拱桥成就辉煌,原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那么,外国的石拱桥成就不辉煌,是不是他们的人民就不勤劳和智慧呢?”小辉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很明显,他的这种推理让大家感觉有点“荒谬”。
我没料到他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是不能回避的。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由这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说:“小辉能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们,谁能帮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呢?”
科代表首先站起来了:“小辉不能这么推理,外国人也有外国人的辉煌来体现他们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就见证着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大家对科代表的回答甚是满意,我也频频点头,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接着提问:“既然各国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为何我国的石拱桥独具辉煌呢?”
有的学生很快从课文上找到了答案:“因为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不丹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坡上,石料可谓丰富,但是那里为什么没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呢?”我进一步提问。
一下子,课堂安静下来了,大家都在静静地思考着。
我提醒学生:“把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因素又有不同的特点,为何会形成这些不同的特点呢?就要求我们寻找两者之间的不同因素。比如中国和不丹,相同的因素是都有丰富的石料,但中国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不丹却没有。中国与不丹在哪些方面的不同以致形成了这样不同的特点呢?”
“不丹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中国不是。”有学生回答道。
“我们中国到处都有河流,而不丹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河流应该比较少,不需要那么多桥。”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的确,不丹虽然石料丰富,但不管那里的人民有多么勤劳,多么智慧,却永远没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建造业绩。原因就在于那里很少河流,人们生活中过河的需要并不迫切。由此可见,生存生活的需要造就了劳动,造就了智慧的人们。”我肯定了刚才学生的回答,进一步作了总结。
“老师,既然是生存生活造就了智慧的人们,那么,作者把中国石拱桥辉煌的建筑成就归因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
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是啊,不能这么说。”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位同学敢于质疑课文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那现在就请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作者所分析的原因是不是有局限性呢?如果不能这么说,应该怎么说呢?”我抓住学生们高涨的热情,请大家各抒己见。
……
以上这个教学过程是我所没有预想到的,也许,最后答案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中的精彩表现。我应该感谢那个调皮的学生,是他那令人意想不到的提问,引发了此后课堂上一系列精彩的师生互动。
学生齐声回答后,我总结道:“没错,正因为有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的石拱桥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当我总结完毕,正要进入课文下一环节的学习时,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国的石拱桥成就辉煌,原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那么,外国的石拱桥成就不辉煌,是不是他们的人民就不勤劳和智慧呢?”小辉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很明显,他的这种推理让大家感觉有点“荒谬”。
我没料到他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是不能回避的。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由这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说:“小辉能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们,谁能帮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呢?”
科代表首先站起来了:“小辉不能这么推理,外国人也有外国人的辉煌来体现他们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就见证着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大家对科代表的回答甚是满意,我也频频点头,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接着提问:“既然各国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为何我国的石拱桥独具辉煌呢?”
有的学生很快从课文上找到了答案:“因为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不丹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坡上,石料可谓丰富,但是那里为什么没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呢?”我进一步提问。
一下子,课堂安静下来了,大家都在静静地思考着。
我提醒学生:“把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因素又有不同的特点,为何会形成这些不同的特点呢?就要求我们寻找两者之间的不同因素。比如中国和不丹,相同的因素是都有丰富的石料,但中国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不丹却没有。中国与不丹在哪些方面的不同以致形成了这样不同的特点呢?”
“不丹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中国不是。”有学生回答道。
“我们中国到处都有河流,而不丹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河流应该比较少,不需要那么多桥。”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的确,不丹虽然石料丰富,但不管那里的人民有多么勤劳,多么智慧,却永远没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建造业绩。原因就在于那里很少河流,人们生活中过河的需要并不迫切。由此可见,生存生活的需要造就了劳动,造就了智慧的人们。”我肯定了刚才学生的回答,进一步作了总结。
“老师,既然是生存生活造就了智慧的人们,那么,作者把中国石拱桥辉煌的建筑成就归因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
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是啊,不能这么说。”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位同学敢于质疑课文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那现在就请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作者所分析的原因是不是有局限性呢?如果不能这么说,应该怎么说呢?”我抓住学生们高涨的热情,请大家各抒己见。
……
以上这个教学过程是我所没有预想到的,也许,最后答案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中的精彩表现。我应该感谢那个调皮的学生,是他那令人意想不到的提问,引发了此后课堂上一系列精彩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