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管理创新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高校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学管理机制,既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高校系统工程。本文拟就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内容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教育创新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它是消除旧有教育管理弊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全面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且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创新对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观察问题要有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要有新的工具、解决问题要有新的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敢闯敢冒、勤于试验、勇于开拓等等。因此,通过管理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我国教育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善于创新的人才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这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有利于顺利达到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
一、创新教育内容管理机制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创新教学内容,努力改变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与最新的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实际脱节的状况,教育者必须紧随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拓宽收集信息的途径,组织更加通畅的沟通渠道。所以教育者应把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建立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带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将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最后将其数字化,以便更好地向外界提供共享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各管理部门既是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又是提供者,各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不应只是某一部门所拥有,而应向社会各界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如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等。当教育者把最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直接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材和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方向,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以培养具有创造个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学生。
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明显,它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适应这一管理的需要,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和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教材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教材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否定权威的结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索,不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教育管理的个性化、特色化等问题,并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等给予足够的关照。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科研,将有利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认知素质和能力素质。同时,教育科研将使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一种创新劳动,这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丰富教学的乐趣,使教师在不断体验失败的考验和成功的喜悦中逐步改善心理品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涉及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三、创新学分制教育管理机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积累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管理制度,倡导的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移,变“施教”为“求学”;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变重“知识”为重“能力”和重“素质”;明确以多样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注重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突出多样化转变,变重“共性发展”为重“个性发展”。学分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个别化;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和弹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性和主体化。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组织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进一步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新面向社会市场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按教育成本收费,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依靠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育管理创新的社会化取向就是不断吸入社会资金拓展筹资渠道,采用新型办学模式和机制运行。具体说来,面向社会市场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在融资渠道上,要谋求实现教育事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和多样化。教育部门单纯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通过金融手段,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二是在举办形式上,要使社会力量成为举办教育事业的主体。以国家举办为主,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使各种举办形式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推进与国际合作的进程上。坚持引进国际上优秀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办学、联办课程、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四是在管理理念上,要确立“以社会为中心”的外向型服务理念,力求使教育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同行业竞争的节拍相适应;要反对教条主义,防止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创新要直接面向市场,学校通过树立市场价值取向和改革意识,面向市场办学,不断创新机制,实施灵活的融资发展战略。不只靠国家拨款,寻求和吸纳社会资本、银行贷款和学生学费进行建设和发展。同时,教育管理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自觉增强市场意识,大力培育、发展和抢占各类教育市场,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和劳务市场,以促进教育事业人力资源的市场流通与合理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配置教育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学校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竞争机制,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约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内外并举、专兼结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彻底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人才市场;要实行政教分开,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真正使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的民族之一,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面对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必须及时革新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僵化、保守,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教育教学制度,革除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现行教育教学观念、课程教材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教育评价模式等进行根本的改造,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事业的最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彦通等.实施学分制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4期.
[2]靖国安.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5.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教育创新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它是消除旧有教育管理弊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全面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且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创新对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观察问题要有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要有新的工具、解决问题要有新的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敢闯敢冒、勤于试验、勇于开拓等等。因此,通过管理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我国教育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善于创新的人才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这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有利于顺利达到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
一、创新教育内容管理机制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创新教学内容,努力改变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与最新的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实际脱节的状况,教育者必须紧随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拓宽收集信息的途径,组织更加通畅的沟通渠道。所以教育者应把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建立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带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将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最后将其数字化,以便更好地向外界提供共享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各管理部门既是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又是提供者,各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不应只是某一部门所拥有,而应向社会各界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如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等。当教育者把最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直接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材和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方向,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以培养具有创造个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学生。
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明显,它有利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适应这一管理的需要,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和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课本教材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教材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否定权威的结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索,不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教育管理的个性化、特色化等问题,并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等给予足够的关照。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科研,将有利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认知素质和能力素质。同时,教育科研将使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一种创新劳动,这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丰富教学的乐趣,使教师在不断体验失败的考验和成功的喜悦中逐步改善心理品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涉及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三、创新学分制教育管理机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积累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管理制度,倡导的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移,变“施教”为“求学”;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变重“知识”为重“能力”和重“素质”;明确以多样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注重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突出多样化转变,变重“共性发展”为重“个性发展”。学分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个别化;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和弹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性和主体化。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组织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进一步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新面向社会市场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按教育成本收费,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依靠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育管理创新的社会化取向就是不断吸入社会资金拓展筹资渠道,采用新型办学模式和机制运行。具体说来,面向社会市场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在融资渠道上,要谋求实现教育事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和多样化。教育部门单纯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通过金融手段,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二是在举办形式上,要使社会力量成为举办教育事业的主体。以国家举办为主,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使各种举办形式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推进与国际合作的进程上。坚持引进国际上优秀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办学、联办课程、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四是在管理理念上,要确立“以社会为中心”的外向型服务理念,力求使教育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同行业竞争的节拍相适应;要反对教条主义,防止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创新要直接面向市场,学校通过树立市场价值取向和改革意识,面向市场办学,不断创新机制,实施灵活的融资发展战略。不只靠国家拨款,寻求和吸纳社会资本、银行贷款和学生学费进行建设和发展。同时,教育管理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自觉增强市场意识,大力培育、发展和抢占各类教育市场,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和劳务市场,以促进教育事业人力资源的市场流通与合理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配置教育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学校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竞争机制,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约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内外并举、专兼结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彻底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人才市场;要实行政教分开,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业资源配置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真正使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的民族之一,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面对21世纪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必须及时革新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僵化、保守,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教育教学制度,革除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现行教育教学观念、课程教材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教育评价模式等进行根本的改造,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事业的最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彦通等.实施学分制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4期.
[2]靖国安.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