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之后,我曾梦想走进珞珈山,也曾想过去滨海之城。可最后事与愿违,我来到了五台山之上,走进了这所园林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虽说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最好的安排。从此,我对“西农”从乍见之欢到情根深种,最后已是难以自拔。
“满目皆美景”是乍见之欢
“西农”位于五台山上,校门口有130级阶梯,晚上从山下回学校,拾级而上,眼前是温暖的归处,身后是万家灯火,整个人就像在接受一场洗礼,洗去一身的风尘,再次归于安宁之中。
进入“西农”北校区,首先看到的是三号楼前的花园。从大门到三号楼,总共有东、中、西三条路可走,中路是笔直的,东西两条路是半圆形的。每条路的两侧,每隔几米都设有木制长椅供大家休息,并且种满了常青松,一年四季苍翠挺拔。我最喜欢在夏季的傍晚随处找一张长椅坐下,看着夕阳的余晖透过松枝洒下斑驳的微光,感觉惬意而又安详。
花园的西侧种有两三株日本晚樱,每逢樱花开放的季节,一朵朵白里夹粉的樱花在枝头、在空中、在地上呈现它们美丽的姿态。花园里还种有碧桃,这里一株,那里一株,散落在草坪上。春季走在校道上,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簇簇艳丽的桃花,像是春天给予“西农”的礼物。
北校区最让我喜欢的地方还有活动大厅南侧的花园,里面有竹林、榆林、银杏林、梧桐林,各处之间皆由一座朱红色的小桥连接着,透着丝丝古典之意,最合乎我的心意。树林周围还种有梅树、桃树、芍药、芦苇,每逢花开之时,满目的姹紫嫣红,令人流连忘返。
三号楼于1936年秋建成,屹立在五台山上,主楼七层,塔楼六层,正面中央镶嵌着直径1.5米的大钟。每天的每个整点时刻,都能听到浑厚的钟声回荡在林荫间,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历经炮火硝烟,三号楼仍昂然挺立,直到现在还能清晰地看到墙壁上的一个个弹孔。
舒心的“小鎮”生活
“西农”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杨凌远离闹市区,随处可见田野,因此我更喜欢叫它“小镇”。杨凌的生活节奏很慢,消费水平不高,很适合生活和学习。
在周末的早晨,起床后,我习惯于先去七叶树掩映下的六号食堂吃一顿简单的早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早餐的标配当然就是馒头和配有小菜的粥了,而六号食堂刚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如果我告诉你,再加上一个水煮蛋,总共才需要两元钱的话,你会不会特别心动呢?
畅游书中世界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要做什么,那就去读书吧。”的确,读书不仅能打发无聊的时间,还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接一杯热开水,在“西农”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再找一个喜欢的位置坐下,伴着蒸腾而起的水汽,细细品读作者笔下的人生,与主人公一起去闯荡那跌宕起伏的江湖,就这样暂时忘记了现实中的烦恼。
对了,图书馆门前的喷泉广场已经翻修好了,若闲来无事,你不妨去看看喷泉,看那喷涌又下降的水柱溅落出了多少水花,而它在清晨阳光的折射下是否会出现彩虹……
“西农”的味道
充实完自己的“精神世界”后,若刚好到午餐时间,你可以去东区的四号食堂,填饱你饥肠辘辘的肚子。你可以来一碗陕西特色美食——臊子面,筋道的手工刀削面加上一勺刚卤好的臊子,只要6元钱哦。
“西农”食堂的食物种类繁多,我们并不用去羡慕“别人家的食堂”,因为作为“别人家的学校”,“西农”可是拥有自己的田地、果园和养殖场的。记得有一次,“西农”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份免费的午餐——土豆烧牛肉,食材采用“西农”自己种植的土豆和自己养殖的牛,在保证口感的同时,还极其绿色健康。最主要的是人人都有,人人免费呀!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种植的猕猴桃大丰收后,为了回馈莘莘学子,便发给全校的学生一人四个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在发放现场还可以尽情品尝。
还有,你知道吗?“西农”的一位研究生学长在听说了农户种植的彩色马铃薯滞销后,主动去了解相关情况,最后成功研制出一种香酥可口的彩色马铃薯锅巴,解决了农户马铃薯滞销的问题。如今,“西农”锅巴已经成了“西农”师生的休闲必备小零食。
诚朴勇毅让我难以自拔
自诞生的那天起,“西农”就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殷切期望。如今,“西农”已成为国家重点院校,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有着67个本科专业,其中葡萄酒专业的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80多年来,共有十万余名有志青年慕名走进“西农”学习深造,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变成了绿色田野中丰收的硕果。
不能忘“一生沧桑,尽付昆虫”的周尧教授,他留学归来,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中国的昆虫学研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林草丛中寻找被忽略的昆虫,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最全面的昆虫博物馆,让中国的昆虫学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不能忘在山水之间、洪流黄沙之中默默行走的朱显谟教授,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他亲自奔赴一程又一程的山水中。他总结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原,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28字方针,成了指导一代又一代“西农”水保人研究设计水土保持工程的黄金法则。
清晨花园里的琅琅书声,教室里沙沙的抄写声,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实验室里常亮的灯光,烈日下田野里移动的草帽……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着“诚朴勇毅”的校训,艰难前行,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傲人成就,让“西农”的名字更加瞩目。
“西农”,杨凌城中辰星,五台山上常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艺、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
“满目皆美景”是乍见之欢
“西农”位于五台山上,校门口有130级阶梯,晚上从山下回学校,拾级而上,眼前是温暖的归处,身后是万家灯火,整个人就像在接受一场洗礼,洗去一身的风尘,再次归于安宁之中。
进入“西农”北校区,首先看到的是三号楼前的花园。从大门到三号楼,总共有东、中、西三条路可走,中路是笔直的,东西两条路是半圆形的。每条路的两侧,每隔几米都设有木制长椅供大家休息,并且种满了常青松,一年四季苍翠挺拔。我最喜欢在夏季的傍晚随处找一张长椅坐下,看着夕阳的余晖透过松枝洒下斑驳的微光,感觉惬意而又安详。
花园的西侧种有两三株日本晚樱,每逢樱花开放的季节,一朵朵白里夹粉的樱花在枝头、在空中、在地上呈现它们美丽的姿态。花园里还种有碧桃,这里一株,那里一株,散落在草坪上。春季走在校道上,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簇簇艳丽的桃花,像是春天给予“西农”的礼物。
北校区最让我喜欢的地方还有活动大厅南侧的花园,里面有竹林、榆林、银杏林、梧桐林,各处之间皆由一座朱红色的小桥连接着,透着丝丝古典之意,最合乎我的心意。树林周围还种有梅树、桃树、芍药、芦苇,每逢花开之时,满目的姹紫嫣红,令人流连忘返。
三号楼于1936年秋建成,屹立在五台山上,主楼七层,塔楼六层,正面中央镶嵌着直径1.5米的大钟。每天的每个整点时刻,都能听到浑厚的钟声回荡在林荫间,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历经炮火硝烟,三号楼仍昂然挺立,直到现在还能清晰地看到墙壁上的一个个弹孔。
舒心的“小鎮”生活
“西农”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杨凌远离闹市区,随处可见田野,因此我更喜欢叫它“小镇”。杨凌的生活节奏很慢,消费水平不高,很适合生活和学习。
在周末的早晨,起床后,我习惯于先去七叶树掩映下的六号食堂吃一顿简单的早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早餐的标配当然就是馒头和配有小菜的粥了,而六号食堂刚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如果我告诉你,再加上一个水煮蛋,总共才需要两元钱的话,你会不会特别心动呢?
畅游书中世界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要做什么,那就去读书吧。”的确,读书不仅能打发无聊的时间,还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接一杯热开水,在“西农”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再找一个喜欢的位置坐下,伴着蒸腾而起的水汽,细细品读作者笔下的人生,与主人公一起去闯荡那跌宕起伏的江湖,就这样暂时忘记了现实中的烦恼。
对了,图书馆门前的喷泉广场已经翻修好了,若闲来无事,你不妨去看看喷泉,看那喷涌又下降的水柱溅落出了多少水花,而它在清晨阳光的折射下是否会出现彩虹……
“西农”的味道
充实完自己的“精神世界”后,若刚好到午餐时间,你可以去东区的四号食堂,填饱你饥肠辘辘的肚子。你可以来一碗陕西特色美食——臊子面,筋道的手工刀削面加上一勺刚卤好的臊子,只要6元钱哦。
“西农”食堂的食物种类繁多,我们并不用去羡慕“别人家的食堂”,因为作为“别人家的学校”,“西农”可是拥有自己的田地、果园和养殖场的。记得有一次,“西农”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份免费的午餐——土豆烧牛肉,食材采用“西农”自己种植的土豆和自己养殖的牛,在保证口感的同时,还极其绿色健康。最主要的是人人都有,人人免费呀!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种植的猕猴桃大丰收后,为了回馈莘莘学子,便发给全校的学生一人四个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在发放现场还可以尽情品尝。
还有,你知道吗?“西农”的一位研究生学长在听说了农户种植的彩色马铃薯滞销后,主动去了解相关情况,最后成功研制出一种香酥可口的彩色马铃薯锅巴,解决了农户马铃薯滞销的问题。如今,“西农”锅巴已经成了“西农”师生的休闲必备小零食。
诚朴勇毅让我难以自拔
自诞生的那天起,“西农”就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殷切期望。如今,“西农”已成为国家重点院校,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有着67个本科专业,其中葡萄酒专业的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80多年来,共有十万余名有志青年慕名走进“西农”学习深造,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变成了绿色田野中丰收的硕果。
不能忘“一生沧桑,尽付昆虫”的周尧教授,他留学归来,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中国的昆虫学研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林草丛中寻找被忽略的昆虫,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最全面的昆虫博物馆,让中国的昆虫学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不能忘在山水之间、洪流黄沙之中默默行走的朱显谟教授,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他亲自奔赴一程又一程的山水中。他总结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原,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28字方针,成了指导一代又一代“西农”水保人研究设计水土保持工程的黄金法则。
清晨花园里的琅琅书声,教室里沙沙的抄写声,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实验室里常亮的灯光,烈日下田野里移动的草帽……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着“诚朴勇毅”的校训,艰难前行,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傲人成就,让“西农”的名字更加瞩目。
“西农”,杨凌城中辰星,五台山上常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艺、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