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的内容。24时计时法在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广泛被采用着,它是一个十分生活化又有很强数学味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得多数教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在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往,多数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传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一日是24小时,然后把教学重、难点摆在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两种计时法的结比、互化上。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24时计时法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计时的方法不能有效的建构,也就导致了前面所说的“模糊、糊涂”。虽说“作为教育的数学活动,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但明显的,这里的‘接受’不是简单地直白宣讲和操作示范,‘接受’的方法和过程同样要符合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生活数学观”告诉我们,“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没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是导致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①同时,我又想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提出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②基于这些考虑,我决定以让学生“丰富真切的数学体验,促知识的有效建构”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的教学,现以该课中的几个片断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片断一 激活生活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最喜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
学生:《走进科学》、《画神闲》、《挑战小勇士》……
教师:《走进科学》是什么时间播放的?
学生:7:35。
教师:你们什么时间来校的?
学生:7点多。
教师:(故作惊讶)7点多你们都在学校了,那怎么看啊?
学生1:晚上7:35。
学生2:19:35。
教师:晚上7:35,19:35,同一时间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
学生:24时计时法。(学生可能有预习过)
教师: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24时计时方法?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计时法,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问题么?
学生 1: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又有什么优越性呢?
学生 2: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
(评析: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一开始带着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引出对节目播放时间的计时方法的讨论,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都有24时计时法的影子,并由此产生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24时计时法有什么优越性的疑问,也就产生了学习24时计时法的需求。)
片断二 体验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突破0时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一天是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结束?
学生甲:晚上1时开始,晚上12时结束。
学生乙:晚上12时开始,到下一个晚上12结束。
教师:看看这个片断:(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面)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一起来倒计时。
(学生兴奋起来:10、9、8、7……)
教师: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学生: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教师:现在应该知道一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了吧?深夜12时也叫做0时。0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评析:学生要体验24时计时法的意义首先得体验一天的开始是0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和体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倒计时的场面是0时教学的最好资源,我巧妙地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晚会现场,在倒数5、4、3、2、1的倒计时中真切地体验到旧的一天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从而有效地突破了0时的教学这一难点,使知识得以有效的建构。)
片断三 体验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两圈,共24小时
教师: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边拨边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
(学生拨钟,边拨边说什么时候自己在干什么。)
教师: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
(学生回答后请一学生上来拨给大家看,并告诉大家哪个时刻在干什么。)
教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你能在钟面上把这24小时数出表吗?(请一学生上来拨、数。)
课件演示同时,师生共同从0时数到24时。
教师: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评析:以让孩子们在钟面上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这一活动为载体,把学生一天的作息按时序展现于时针运转的背景之中,加强了生活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数一数”中直观地感受、真切体验到一天里钟表上时针共走两圈,一天共24小时。这样的教学变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抽象的24时计时法变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变得可以亲身体验,这比以往老师们单纯用多媒体演示更直观、更深刻,保证了学生以24时计时法意义的理解深度,使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成为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还为进一步理解钟面上两圈之间的关系、突破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片断四 由体验进一步思考,提炼方法,实现主体的建构
教师:我们通过拨钟知道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四个人一小组交流交流。)
学生甲:外圈的数是表示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的时刻。
学生乙: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数。
学生丙:外圈的数与内圈的数相差12。
教师:相差12是什么意思?
学生:外圈的数比内圈的数多12。
教师: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怎样利用刚才发现的两圈间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
(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
教师: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讨论、提炼方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
(评析:所谓“思考”就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动脑做数学,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形式化。以上的教学环节就是在学生动手拨钟体验到一天里时针共走两圈后设计的,让学生在拨钟的体验中进一步思考交流两圈的关系,再进一步思考讨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使学生在反思中调整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反思: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领域中采用“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词语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也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24时计时法的教学围绕着“体验”所强调的两个关键词:“活动、情境”,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拨钟的活动中感知、体验24时计时法的意义;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多个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教学手段,突破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教学难点。本课的设计“情境创设——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互动,使本课的教学内容感性化,变成了学生可以体验到、看得到、摸得到的事实。
我不禁回忆起乔布斯的有句话: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由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坚信:真切的价值体验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学习经历,这种学习经历,将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让我们的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同时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彰显出数学价值吧!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没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是导致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①同时,我又想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提出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②基于这些考虑,我决定以让学生“丰富真切的数学体验,促知识的有效建构”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的教学,现以该课中的几个片断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片断一 激活生活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最喜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
学生:《走进科学》、《画神闲》、《挑战小勇士》……
教师:《走进科学》是什么时间播放的?
学生:7:35。
教师:你们什么时间来校的?
学生:7点多。
教师:(故作惊讶)7点多你们都在学校了,那怎么看啊?
学生1:晚上7:35。
学生2:19:35。
教师:晚上7:35,19:35,同一时间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
学生:24时计时法。(学生可能有预习过)
教师: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24时计时方法?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计时法,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问题么?
学生 1: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又有什么优越性呢?
学生 2: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
(评析: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一开始带着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引出对节目播放时间的计时方法的讨论,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都有24时计时法的影子,并由此产生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24时计时法有什么优越性的疑问,也就产生了学习24时计时法的需求。)
片断二 体验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突破0时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一天是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结束?
学生甲:晚上1时开始,晚上12时结束。
学生乙:晚上12时开始,到下一个晚上12结束。
教师:看看这个片断:(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面)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一起来倒计时。
(学生兴奋起来:10、9、8、7……)
教师: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学生: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教师:现在应该知道一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了吧?深夜12时也叫做0时。0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评析:学生要体验24时计时法的意义首先得体验一天的开始是0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和体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倒计时的场面是0时教学的最好资源,我巧妙地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晚会现场,在倒数5、4、3、2、1的倒计时中真切地体验到旧的一天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从而有效地突破了0时的教学这一难点,使知识得以有效的建构。)
片断三 体验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两圈,共24小时
教师: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边拨边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
(学生拨钟,边拨边说什么时候自己在干什么。)
教师: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
(学生回答后请一学生上来拨给大家看,并告诉大家哪个时刻在干什么。)
教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你能在钟面上把这24小时数出表吗?(请一学生上来拨、数。)
课件演示同时,师生共同从0时数到24时。
教师: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评析:以让孩子们在钟面上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这一活动为载体,把学生一天的作息按时序展现于时针运转的背景之中,加强了生活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数一数”中直观地感受、真切体验到一天里钟表上时针共走两圈,一天共24小时。这样的教学变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抽象的24时计时法变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变得可以亲身体验,这比以往老师们单纯用多媒体演示更直观、更深刻,保证了学生以24时计时法意义的理解深度,使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成为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还为进一步理解钟面上两圈之间的关系、突破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片断四 由体验进一步思考,提炼方法,实现主体的建构
教师:我们通过拨钟知道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四个人一小组交流交流。)
学生甲:外圈的数是表示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的时刻。
学生乙: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数。
学生丙:外圈的数与内圈的数相差12。
教师:相差12是什么意思?
学生:外圈的数比内圈的数多12。
教师: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怎样利用刚才发现的两圈间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
(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
教师: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讨论、提炼方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
(评析:所谓“思考”就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动脑做数学,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形式化。以上的教学环节就是在学生动手拨钟体验到一天里时针共走两圈后设计的,让学生在拨钟的体验中进一步思考交流两圈的关系,再进一步思考讨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使学生在反思中调整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反思: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领域中采用“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词语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也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24时计时法的教学围绕着“体验”所强调的两个关键词:“活动、情境”,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拨钟的活动中感知、体验24时计时法的意义;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多个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教学手段,突破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教学难点。本课的设计“情境创设——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互动,使本课的教学内容感性化,变成了学生可以体验到、看得到、摸得到的事实。
我不禁回忆起乔布斯的有句话: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由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坚信:真切的价值体验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学习经历,这种学习经历,将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让我们的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同时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彰显出数学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