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尊重学习规律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
尊重学习规律,语文教学要强化整体性,整体把握课标的追求:核心价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引领;核心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整体确定教学的内容,突显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不可颠三倒四,也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劳而无功。整体实施文本的阅读,注重整体性:从整体感知入手,再精读感受重点,后回归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注重文体性:日常的阅读教学文体性丧失殆尽,“千课一面”,一课一课“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课文体裁与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文体就分成了三类:一是叙事性作品,二是说明性文章,三是诗歌。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既要有学习语文的共性目标,还应有学习不同文体的个性目标。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把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学习之中,以探求语言规律,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注重形象性,小学生主要靠形象来认识世界,而语言文字皆指向事物的形象,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借助语言品味、语言诵读、语言描绘及形象展现、直观演示、图画观赏、课件运用、生活再现、想象展开等,唤醒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专注语言,关注形象,披文入境,境中生情,读出自我。由语言形象走向语言意蕴,走进文本深处,演绎出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
二、 发展学习能力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尊重学生自身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成为个性鲜明的自主学习者。“教学”已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甚至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授受关系,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主体互动策略。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读写结合,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始于模仿,必然包括迁移。模仿是任何学生任何学科不可逾越的学习路径,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规律,即站在写作运用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在读中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等等,既得意更得言。读与写紧密结合,读为基础,以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关联;多读多写,学以致用,发展能力。强化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富有成效的学习指导。在言意兼得的基础上还要“得法、得用”,即掌握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从而实现叶圣陶所说的:“自能阅读”“自能作文”。强化语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实践。“学习为主”的实践取向就是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读(说)、动手做、动脑想、动心悟,亲身体验和历练学习语文的过程,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书写中学会书写,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清朝的教育家颜元说得不错:“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训练”是语文实践的基本形式,“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法则。语文教学重在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大量多样、关联有序、科学规范、适度有效、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实践,语识层面的字词句段篇,语感层面的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语用层面的听、说、读、写、思,使学生全体、全面、全程、全心投入语文的实践之中,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
尊重学习规律,语文教学要强化整体性,整体把握课标的追求:核心价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引领;核心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整体确定教学的内容,突显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不可颠三倒四,也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劳而无功。整体实施文本的阅读,注重整体性:从整体感知入手,再精读感受重点,后回归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注重文体性:日常的阅读教学文体性丧失殆尽,“千课一面”,一课一课“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课文体裁与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文体就分成了三类:一是叙事性作品,二是说明性文章,三是诗歌。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既要有学习语文的共性目标,还应有学习不同文体的个性目标。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把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学习之中,以探求语言规律,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注重形象性,小学生主要靠形象来认识世界,而语言文字皆指向事物的形象,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借助语言品味、语言诵读、语言描绘及形象展现、直观演示、图画观赏、课件运用、生活再现、想象展开等,唤醒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专注语言,关注形象,披文入境,境中生情,读出自我。由语言形象走向语言意蕴,走进文本深处,演绎出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
二、 发展学习能力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尊重学生自身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成为个性鲜明的自主学习者。“教学”已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甚至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授受关系,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主体互动策略。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读写结合,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始于模仿,必然包括迁移。模仿是任何学生任何学科不可逾越的学习路径,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规律,即站在写作运用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在读中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等等,既得意更得言。读与写紧密结合,读为基础,以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关联;多读多写,学以致用,发展能力。强化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富有成效的学习指导。在言意兼得的基础上还要“得法、得用”,即掌握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从而实现叶圣陶所说的:“自能阅读”“自能作文”。强化语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实践。“学习为主”的实践取向就是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读(说)、动手做、动脑想、动心悟,亲身体验和历练学习语文的过程,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书写中学会书写,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清朝的教育家颜元说得不错:“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训练”是语文实践的基本形式,“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法则。语文教学重在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大量多样、关联有序、科学规范、适度有效、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实践,语识层面的字词句段篇,语感层面的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语用层面的听、说、读、写、思,使学生全体、全面、全程、全心投入语文的实践之中,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