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聒噪的蝉鸣惊醒手边早已放凉的残茶,将近四十年陈期的南港包种,少了开汤时的温热,冷茶在口腔内依然绽放饱和度十足的蓼香,并留下幽雅内敛的杯底香。能保有如此长时间的茶韵,显然不是一般茶器可以达到的境界。初试陶艺名家叶桦洋的台湾岩矿茶器新作,包括大器饱满的瀹茶壶、茶海以及坚致如金的小茶杯等,将悠悠岁月铺陈的底蕴诠释得如此爱憎分明,让我大感惊喜。
举起铁瓶再度注入沸水,像抛落一桩心事一样,轻松注满陶壶后,看着热腾腾的轻烟从壶盖缝隙与壶嘴处袅袅升起,节奏分明地把酷暑的沉闷悄悄击碎。再将陶壶高高举起,以距离茶海七寸的高度出汤,但见水柱毫不分岔地呈现浑圆饱满的抛物线,涓滴不漏地注入。在这过程中,特意在水位达到七分时骤然煞车,瞬间断水也无任何茶汤滴落或渗出。就功能性与实用性而言,叶桦洋的壶艺堪称无懈可击。
因为爱上台湾老茶,叶桦洋放弃东莞高尔夫球具厂的高薪工作,返台进入专营台湾老茶的“官韵”茶业担任执行长。在苦思贮藏与冲泡方式多年后,毅然投入茶器创作的行列,从柴烧到台湾岩矿、从矿石调配至雕塑与釉药的融入等,历经不断蜕变与成长,所烧制的茶壶,除了造型自然散发的浑厚霸气,壶面岩矿饱含温润质感,更有绵密内敛的深层波纹,还能精准地冲泡出台湾陈茶特有的参香、枣香或药香。
尽管年轻,叶桦洋却比一般壶艺家付出更多的心力。他说壶艺创作不仅要单纯地将土焠炼成陶,还要为作品披上多变的彩衣与不同的风采质感,呈现台湾矿石亮丽缤纷的烈火热情。因此经常必须跋涉山野或溯溪,带着台湾矿石分布图示与书籍,前往各地寻找不同矿石带回试验,并以高温烧成试片逐一检视,确认加入何种矿石所能呈现的质感或色泽,最重要的是能否过滤水中杂质并软化水质,增添茶汤的甘醇等。
以近作“晦明系列”为例,午后的阳光穿过雨遮,刚好洒在满布星空的壶面上。他却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或“春泥琅玕系列”(琅玕意指像玉一般的美石),咖啡色的土胎,好似春泥,落叶化土,蕴藏生机。至于最新的“花逞春光系列”,则是“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姹紫嫣红的百花充分展现了春光的美丽明媚,然而仅仅一番风一场雨,就催促它们凋零,化归泥土”。
又如一般单柄壶大多为陶烧一体成型,或圆木侧把,或檀木上点缀金饰,但叶桦洋却深入山区苦心觅得一截又一截的天然小竹头,两种不同素材结合成的近作“花逞春光竹意壶”,不仅张力十足且饶富趣味。有时他也在单柄与壶身的接合处以银饰或雕塑固定,细节上充满创意与巧思。
与一般壶艺家成长的过程全然不同,朋友们口中的“小叶”并非科班出身,却因为热情、谦卑且乐于助人,而能有众多“大师”主动且费心地倾囊相授,甚至在创意上多所启发。正如张良与黄石老人那般,由于谦恭有礼与严苛的耐性考验而获授兵书,才能在秦末辅佐刘邦取得天下,成就万世之功名!幸运的是,小叶身旁不只一位黄石老人,作品得以兼具各家之长,以不断求变的技法与创意呈现,而能在两岸壶艺彼此竞艳的领域中迅速崛起。其中尤以岩矿壶名家游正民教导如何在大自然中觅得合适矿石入陶、精准构图与比例分配,以及资深名家三古默农与邓丁寿的创作盲点解构、细节导正等,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细看他的岩矿壶作品,密集的岩矿颗粒彷佛穿过数十万光年浩瀚星际,或凸显于壶面、或融入智慧性模糊的光点,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如此亲切。特别的是他的壶把,刻意雕琢的极简纹饰整齐有序地叠压错落,甚至在线条转弯处加入流线与速度,像是古代官员上朝手持的笏版,或古典的图腾装饰,又不失现代的时尚语言,殊为难得。
台湾的石头一般统称为岩矿,而岩矿壶则源于古代道家取材麦饭石、阳启石等的“药石理论”。由于台湾岩矿丰富且具多样性,所成就的陶壶笔触粗犷,且最适合软水冲泡、改变茶汤口味。还因为壶中的矿物元素,会将茶的苦涩转为中性,变得柔顺,可以喝得更健康。
对于陶土与岩矿在高温下膨胀系数间的各种搭配与变化,除了外观的美感与密合,叶桦洋更重视壶与茶的相互关系,要求尽可能地展现茶叶的质量。因此不断尝试本土数十种天然矿石结合陶土调配,高温还原下大量的碳素与壶土胚内的硅、钾、钠、铁产生共熔现象,在台湾多元地质、土胎、岩矿的特性组合上展现不同风貌,得以贴切地泡出各种不同茶汤、酝酿出不同风味的质感。所成就的茶壶造型律动饱满,壶胎呈现光芒的质感,发出的强劲生气,以及粗中更见细腻的笔触,叶桦洋都有强烈的自我风格呈现。
饱满的岩矿壶在岩矿茶盘投下一团清凉的浓荫,所有搭配的茶海、茶仓、茶杯等,细致质感的肌理、起伏有致的造型,彷佛都化成了声响,共同以生动的韵律迎接室内匍匐前进的阳光。这就是叶桦洋,玩石成壶终能识得茶中真味,作品不仅将台湾丰富且多样性的岩矿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充满澎湃的生命力与热情。
举起铁瓶再度注入沸水,像抛落一桩心事一样,轻松注满陶壶后,看着热腾腾的轻烟从壶盖缝隙与壶嘴处袅袅升起,节奏分明地把酷暑的沉闷悄悄击碎。再将陶壶高高举起,以距离茶海七寸的高度出汤,但见水柱毫不分岔地呈现浑圆饱满的抛物线,涓滴不漏地注入。在这过程中,特意在水位达到七分时骤然煞车,瞬间断水也无任何茶汤滴落或渗出。就功能性与实用性而言,叶桦洋的壶艺堪称无懈可击。
因为爱上台湾老茶,叶桦洋放弃东莞高尔夫球具厂的高薪工作,返台进入专营台湾老茶的“官韵”茶业担任执行长。在苦思贮藏与冲泡方式多年后,毅然投入茶器创作的行列,从柴烧到台湾岩矿、从矿石调配至雕塑与釉药的融入等,历经不断蜕变与成长,所烧制的茶壶,除了造型自然散发的浑厚霸气,壶面岩矿饱含温润质感,更有绵密内敛的深层波纹,还能精准地冲泡出台湾陈茶特有的参香、枣香或药香。
尽管年轻,叶桦洋却比一般壶艺家付出更多的心力。他说壶艺创作不仅要单纯地将土焠炼成陶,还要为作品披上多变的彩衣与不同的风采质感,呈现台湾矿石亮丽缤纷的烈火热情。因此经常必须跋涉山野或溯溪,带着台湾矿石分布图示与书籍,前往各地寻找不同矿石带回试验,并以高温烧成试片逐一检视,确认加入何种矿石所能呈现的质感或色泽,最重要的是能否过滤水中杂质并软化水质,增添茶汤的甘醇等。
以近作“晦明系列”为例,午后的阳光穿过雨遮,刚好洒在满布星空的壶面上。他却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或“春泥琅玕系列”(琅玕意指像玉一般的美石),咖啡色的土胎,好似春泥,落叶化土,蕴藏生机。至于最新的“花逞春光系列”,则是“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姹紫嫣红的百花充分展现了春光的美丽明媚,然而仅仅一番风一场雨,就催促它们凋零,化归泥土”。
又如一般单柄壶大多为陶烧一体成型,或圆木侧把,或檀木上点缀金饰,但叶桦洋却深入山区苦心觅得一截又一截的天然小竹头,两种不同素材结合成的近作“花逞春光竹意壶”,不仅张力十足且饶富趣味。有时他也在单柄与壶身的接合处以银饰或雕塑固定,细节上充满创意与巧思。
与一般壶艺家成长的过程全然不同,朋友们口中的“小叶”并非科班出身,却因为热情、谦卑且乐于助人,而能有众多“大师”主动且费心地倾囊相授,甚至在创意上多所启发。正如张良与黄石老人那般,由于谦恭有礼与严苛的耐性考验而获授兵书,才能在秦末辅佐刘邦取得天下,成就万世之功名!幸运的是,小叶身旁不只一位黄石老人,作品得以兼具各家之长,以不断求变的技法与创意呈现,而能在两岸壶艺彼此竞艳的领域中迅速崛起。其中尤以岩矿壶名家游正民教导如何在大自然中觅得合适矿石入陶、精准构图与比例分配,以及资深名家三古默农与邓丁寿的创作盲点解构、细节导正等,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细看他的岩矿壶作品,密集的岩矿颗粒彷佛穿过数十万光年浩瀚星际,或凸显于壶面、或融入智慧性模糊的光点,看似遥不可及,却又如此亲切。特别的是他的壶把,刻意雕琢的极简纹饰整齐有序地叠压错落,甚至在线条转弯处加入流线与速度,像是古代官员上朝手持的笏版,或古典的图腾装饰,又不失现代的时尚语言,殊为难得。
台湾的石头一般统称为岩矿,而岩矿壶则源于古代道家取材麦饭石、阳启石等的“药石理论”。由于台湾岩矿丰富且具多样性,所成就的陶壶笔触粗犷,且最适合软水冲泡、改变茶汤口味。还因为壶中的矿物元素,会将茶的苦涩转为中性,变得柔顺,可以喝得更健康。
对于陶土与岩矿在高温下膨胀系数间的各种搭配与变化,除了外观的美感与密合,叶桦洋更重视壶与茶的相互关系,要求尽可能地展现茶叶的质量。因此不断尝试本土数十种天然矿石结合陶土调配,高温还原下大量的碳素与壶土胚内的硅、钾、钠、铁产生共熔现象,在台湾多元地质、土胎、岩矿的特性组合上展现不同风貌,得以贴切地泡出各种不同茶汤、酝酿出不同风味的质感。所成就的茶壶造型律动饱满,壶胎呈现光芒的质感,发出的强劲生气,以及粗中更见细腻的笔触,叶桦洋都有强烈的自我风格呈现。
饱满的岩矿壶在岩矿茶盘投下一团清凉的浓荫,所有搭配的茶海、茶仓、茶杯等,细致质感的肌理、起伏有致的造型,彷佛都化成了声响,共同以生动的韵律迎接室内匍匐前进的阳光。这就是叶桦洋,玩石成壶终能识得茶中真味,作品不仅将台湾丰富且多样性的岩矿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充满澎湃的生命力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