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体现两者的统一就要把它们看作是不可偏废的整体,寓教于文,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能通过阅读感悟文本及相关活动,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陆俭明将其概括为3点:1)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与知识。完成此教学任务的前提是必须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那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确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表现在语文课程是认知与表情达意的工具,它着眼于学生的认知与再认知领域;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它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用什么去熏陶并感染学生呢?毫无疑问,主要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所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那就是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文本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树立稳定的价值取向,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重视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的都是读的重要性。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重讲解而轻学生的诵读,导致学生学习麻木,语文整体素养下降。所以根据课改精神,教师应让学生尽量多读,充分地以多种形式读,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反复吟咏中体会美与懂得美。
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在读的同时必须注重感悟,重视教学中的读,追求教学中的悟,让学生在轻读想象中感悟语言情境,默读思考中感悟语言内涵,品读剖析中感悟语言技巧,朗读体悟中激情飞扬,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
2 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文本拓展训练
阅读课堂教学中,除抓好教材教学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外,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一文,笔者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想象描写海底还有哪些声音。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想象力得到激发,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更为强烈。又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就“应不应该放鱼”展开辩论,辩明真理;接着请学生续说课文,抒发他们心中对文中主人公的赞赏与祝愿。经过这样的拓展练习,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出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出入”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实现与文本对话。“出”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入”就是由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即学习课文先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从内容的理解中感悟形式,在内容的把握理解中实现与文本对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笔者让学生先自由读句,接着设想自己便是邱少云的战友,当看到身边的战友为了全军的安全,宁愿忍受活活被烧死的痛苦,也不挪动一下,发出一声呻吟时,会在心里对他说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最后再让学生读此句。再读时学生声音都颤抖了,有的女孩子眼里还噙满泪水,笔者知道他们被邱少云高尚的人格与坚强的精神打动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本文中有很多。
“出入”文本,学生可以穿越时间隧道与人物对话,情感的闸门一次次开启,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欢笑、每一次流泪,都将是学生心灵的一次次滋润。由此,学生的情感将更加丰富、细腻与纯正,有效地实现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4 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受到“真、善、美”的教育熏陶,形成良好人格与个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阅读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望江亭小学)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陆俭明将其概括为3点:1)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与知识。完成此教学任务的前提是必须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那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确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表现在语文课程是认知与表情达意的工具,它着眼于学生的认知与再认知领域;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它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用什么去熏陶并感染学生呢?毫无疑问,主要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所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那就是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文本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树立稳定的价值取向,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重视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的都是读的重要性。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重讲解而轻学生的诵读,导致学生学习麻木,语文整体素养下降。所以根据课改精神,教师应让学生尽量多读,充分地以多种形式读,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反复吟咏中体会美与懂得美。
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在读的同时必须注重感悟,重视教学中的读,追求教学中的悟,让学生在轻读想象中感悟语言情境,默读思考中感悟语言内涵,品读剖析中感悟语言技巧,朗读体悟中激情飞扬,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
2 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文本拓展训练
阅读课堂教学中,除抓好教材教学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外,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一文,笔者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想象描写海底还有哪些声音。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想象力得到激发,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更为强烈。又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就“应不应该放鱼”展开辩论,辩明真理;接着请学生续说课文,抒发他们心中对文中主人公的赞赏与祝愿。经过这样的拓展练习,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出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出入”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实现与文本对话。“出”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入”就是由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即学习课文先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从内容的理解中感悟形式,在内容的把握理解中实现与文本对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笔者让学生先自由读句,接着设想自己便是邱少云的战友,当看到身边的战友为了全军的安全,宁愿忍受活活被烧死的痛苦,也不挪动一下,发出一声呻吟时,会在心里对他说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最后再让学生读此句。再读时学生声音都颤抖了,有的女孩子眼里还噙满泪水,笔者知道他们被邱少云高尚的人格与坚强的精神打动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本文中有很多。
“出入”文本,学生可以穿越时间隧道与人物对话,情感的闸门一次次开启,每一次感动、每一次欢笑、每一次流泪,都将是学生心灵的一次次滋润。由此,学生的情感将更加丰富、细腻与纯正,有效地实现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4 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受到“真、善、美”的教育熏陶,形成良好人格与个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阅读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望江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