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的《猫城记》描绘了一座颓废的国度文明的毁灭,分别从:时间尽头世界终结意味的荒原感,《但以理书》中“手指书文于壁”的灭国宿命,唯一能带给猫国希望的小蝎的彻骨悲观,及至最后仅剩两位猫人也致死不愿团结而完成自己灭绝的绝望结局这四点流露出颓废感,从而实现其反革命主义盲目乐观及人道主义空于实践的现代性目的,表现出他对民族人性缺失的焦灼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忧虑。
关键词:颓废;现代性;悲观;绝望
五四退潮以后,老舍写下了一系列“怀旧式”的小说,他试着把北京城当成另一种乡土文化的再现并以此来表达他对当时现代性历史潮流下的工业化社会与生活方式的不满。但是,1932年,老舍创作了一部他这一生中相当特殊的作品——《猫城记》,迥异于那一系列作品的不仅仅是该作品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更是其对现代性历史潮流的反抗。《猫城记》不再仅仅是不满于现代性历史潮流对当时社会的冲击更是对当时占统治价值观念(革命思想、改良思想)的一种不安与反叛。其反现代性的表现就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颓废:时间尽头世界终结意味的荒原感,《但以理书》中“手指书文于壁”的灭国宿命,唯一能带给猫国希望的小蝎的彻骨悲观,及至最后仅剩两位猫人也致死不愿团结而完成自己灭绝的绝望结局。
一、初见猫国——灰色的荒原
《猫城记》所讲述的是我因为飞机失事降落在火星的“猫国”,在好奇与希望的驱使之下了解到猫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最终亲历其毁灭的故事。老舍笔下的猫国就是一座灰色的国度:银灰的是天空,深灰的是河流,呼吸的是灰色的空气就连吃迷叶所感受到的也只能是灰色的力量。放眼望去,只有平的讨厌的平原,没有草,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田地。这就是一片“灰原”——灰色的荒原。“荒原感”,灰色的“荒原感”,是我对猫人国的第一印象。它与我儿时祭父扫墓的景象一起并置在我的脑海里。这“灰”并不是偶然,而是压抑的凝滞的颓废的“灰”;这平原也不是偶然,而是一片文明即将毁灭,国度即将消失的荒原。
二、初入猫城——毁灭的手指
“一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创造之程已把那毁灭的手指按在文明的头上”作者以低沉的表述方式,展示出猫城给他的第一印象。一踏入猫城仿佛踏入了但丁笔下的炼狱,横行其中的只是一具具死魂灵。所有的猫人自私、麻木在从众心理的潜意识支配下下意识的活着,一万个猫人与一个猫人并没有任何差别。拥挤的猫城一片喧嚣,喧嚣下却是两万年文明的苟延残喘。满眼热闹的场景,疾病、暴力、悖别人性的伦常躁动不安,而那“毁灭的手指”正在慢慢的剥尽猫人皮囊,使猫城化为白骨的堆积场。“毁灭的手指”决定了猫国一切的宿命:好的——将死之国的好人只觉得深陷其中的无奈与冰冷彻骨的绝望;坏的——惟愿保住不可撼动的亡国奴位置,全都同归于尽。
三、初识小蝎——希望的微茫
《猫城记》中“我”初识小蝎时,心中特别欢喜,喜欢眼前这个猫国青年的爽直。“我甚至以为猫国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小蝎身上了:只要他身上还有一丝光亮,猫国就是有希望的。一开始,我一直试图以自己的乐观和热情来感染小蝎,同时也鼓励自己不放弃希望。我与小蝎的对话不仅仅是彼此之间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我不断在内心替小蝎辩护,认为他的悲观起码要思虑一下再悲观,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在猫国所经历的一切,这一切所产生的心路历程何尝不是小蝎心路历程的以此重演?他也是一个留学归国的青年,也定曾有过报国救国的信念,可是在社会种种敷衍、倾轧下,渐渐转为寄生在这个社会,游戏其间。哀莫大于心死,小说中小蝎的悲观,自始至终。悲观是他的特性,他的性格、行为方式都是悲观的。他一直被悲观的自我折磨和救过无望的宿命感撕扯着。猫国复兴的最后一役最终落了空,所以他只能选择与猫国共同毁灭的宿命留给我以纪念。我终究不是猫国人,我的心路历程没有在绝望中堕落,也没有小蝎的绝決。初识小蝎所点燃的微茫终究由光亮而阴翳。那希望腐烂在一团压抑凝滞的黑气里,烂的连根都没有了,留给我的除了彻骨的悲哀还有什么呢?这种悲哀于国于民!
四、如梦初醒——绝望的宿命
海德格尔曾说:绝望是“向死而生”。人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不能消灭自己,而另自己成为他物。绝望的自然走向是死亡。《猫城记》里描写了很多猫人的死亡,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事结局猫人中的最后两个被关在一个大木笼里,他们一直互相撕咬知道最后互相咬死,从而完成猫人的灭绝。猫人致死也不愿意团结,而这一点正是他们的敌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外国人”不分国界、民族、性别都能团结一致对付猫人。致死都学不会团结、克服不了麻木、残忍愚昧的民族劣根性,光会生搬硬套先进的制度无异于让一位垂朽的封建老人开蒸汽火车,这不是加速他的灭亡么?终结这段两万年文明的创造之程不是别人,正是猫人自己,这是这个人性泯灭,国格沦丧的国度该有的宿命。猫国的一切证明了“我”起初的乐观不过是一场可笑又幼稚的梦。
老舍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是沉浸在极度的悲哀之中,当时社会现实黑暗,政治腐败,内乱频发,“九一八”的爆发更是内忧外患,人民生路越来越窄。市井题材的恩怨悲怆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内心世界。他只能幻想出一个火星上的民族文明的毁灭来规避自己内心的惶惑与悲哀,所以他选用所有的尽是悲观与绝望的颓废感来表达自己对民族人性缺失的焦灼,对民族前途难卜的忧虑。
参考文献:
[1]李鸥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M].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7.
[2]关记新.《猫城记》[M].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73.
[3]老舍.猫城记[M].老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78.
[4]张首映.存在主义[M].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8.
作者简介:
赵灵芝(1989—),女,汉族,湖南省邵东人,文学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颓废;现代性;悲观;绝望
五四退潮以后,老舍写下了一系列“怀旧式”的小说,他试着把北京城当成另一种乡土文化的再现并以此来表达他对当时现代性历史潮流下的工业化社会与生活方式的不满。但是,1932年,老舍创作了一部他这一生中相当特殊的作品——《猫城记》,迥异于那一系列作品的不仅仅是该作品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更是其对现代性历史潮流的反抗。《猫城记》不再仅仅是不满于现代性历史潮流对当时社会的冲击更是对当时占统治价值观念(革命思想、改良思想)的一种不安与反叛。其反现代性的表现就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颓废:时间尽头世界终结意味的荒原感,《但以理书》中“手指书文于壁”的灭国宿命,唯一能带给猫国希望的小蝎的彻骨悲观,及至最后仅剩两位猫人也致死不愿团结而完成自己灭绝的绝望结局。
一、初见猫国——灰色的荒原
《猫城记》所讲述的是我因为飞机失事降落在火星的“猫国”,在好奇与希望的驱使之下了解到猫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最终亲历其毁灭的故事。老舍笔下的猫国就是一座灰色的国度:银灰的是天空,深灰的是河流,呼吸的是灰色的空气就连吃迷叶所感受到的也只能是灰色的力量。放眼望去,只有平的讨厌的平原,没有草,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田地。这就是一片“灰原”——灰色的荒原。“荒原感”,灰色的“荒原感”,是我对猫人国的第一印象。它与我儿时祭父扫墓的景象一起并置在我的脑海里。这“灰”并不是偶然,而是压抑的凝滞的颓废的“灰”;这平原也不是偶然,而是一片文明即将毁灭,国度即将消失的荒原。
二、初入猫城——毁灭的手指
“一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创造之程已把那毁灭的手指按在文明的头上”作者以低沉的表述方式,展示出猫城给他的第一印象。一踏入猫城仿佛踏入了但丁笔下的炼狱,横行其中的只是一具具死魂灵。所有的猫人自私、麻木在从众心理的潜意识支配下下意识的活着,一万个猫人与一个猫人并没有任何差别。拥挤的猫城一片喧嚣,喧嚣下却是两万年文明的苟延残喘。满眼热闹的场景,疾病、暴力、悖别人性的伦常躁动不安,而那“毁灭的手指”正在慢慢的剥尽猫人皮囊,使猫城化为白骨的堆积场。“毁灭的手指”决定了猫国一切的宿命:好的——将死之国的好人只觉得深陷其中的无奈与冰冷彻骨的绝望;坏的——惟愿保住不可撼动的亡国奴位置,全都同归于尽。
三、初识小蝎——希望的微茫
《猫城记》中“我”初识小蝎时,心中特别欢喜,喜欢眼前这个猫国青年的爽直。“我甚至以为猫国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小蝎身上了:只要他身上还有一丝光亮,猫国就是有希望的。一开始,我一直试图以自己的乐观和热情来感染小蝎,同时也鼓励自己不放弃希望。我与小蝎的对话不仅仅是彼此之间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我不断在内心替小蝎辩护,认为他的悲观起码要思虑一下再悲观,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在猫国所经历的一切,这一切所产生的心路历程何尝不是小蝎心路历程的以此重演?他也是一个留学归国的青年,也定曾有过报国救国的信念,可是在社会种种敷衍、倾轧下,渐渐转为寄生在这个社会,游戏其间。哀莫大于心死,小说中小蝎的悲观,自始至终。悲观是他的特性,他的性格、行为方式都是悲观的。他一直被悲观的自我折磨和救过无望的宿命感撕扯着。猫国复兴的最后一役最终落了空,所以他只能选择与猫国共同毁灭的宿命留给我以纪念。我终究不是猫国人,我的心路历程没有在绝望中堕落,也没有小蝎的绝決。初识小蝎所点燃的微茫终究由光亮而阴翳。那希望腐烂在一团压抑凝滞的黑气里,烂的连根都没有了,留给我的除了彻骨的悲哀还有什么呢?这种悲哀于国于民!
四、如梦初醒——绝望的宿命
海德格尔曾说:绝望是“向死而生”。人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不能消灭自己,而另自己成为他物。绝望的自然走向是死亡。《猫城记》里描写了很多猫人的死亡,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事结局猫人中的最后两个被关在一个大木笼里,他们一直互相撕咬知道最后互相咬死,从而完成猫人的灭绝。猫人致死也不愿意团结,而这一点正是他们的敌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外国人”不分国界、民族、性别都能团结一致对付猫人。致死都学不会团结、克服不了麻木、残忍愚昧的民族劣根性,光会生搬硬套先进的制度无异于让一位垂朽的封建老人开蒸汽火车,这不是加速他的灭亡么?终结这段两万年文明的创造之程不是别人,正是猫人自己,这是这个人性泯灭,国格沦丧的国度该有的宿命。猫国的一切证明了“我”起初的乐观不过是一场可笑又幼稚的梦。
老舍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也是沉浸在极度的悲哀之中,当时社会现实黑暗,政治腐败,内乱频发,“九一八”的爆发更是内忧外患,人民生路越来越窄。市井题材的恩怨悲怆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内心世界。他只能幻想出一个火星上的民族文明的毁灭来规避自己内心的惶惑与悲哀,所以他选用所有的尽是悲观与绝望的颓废感来表达自己对民族人性缺失的焦灼,对民族前途难卜的忧虑。
参考文献:
[1]李鸥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M].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7.
[2]关记新.《猫城记》[M].老舍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73.
[3]老舍.猫城记[M].老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78.
[4]张首映.存在主义[M].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8.
作者简介:
赵灵芝(1989—),女,汉族,湖南省邵东人,文学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