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藏拉薩墨竹工卡的卡其瑪卡藏戲團裡,普布老人用藏語喊着節拍,20多個年輕的藏戲演員,正排練西藏傳統藏戲《卓娃桑姆》,為西藏拉薩雪頓節文藝匯演活動做好準備。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藏戲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它通過來自衛藏寺廟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到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誦、舞、白等基本功相結合的生活化表演藝術。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演出時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經常上演的戲碼有“八大藏戲”:《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
藏戲的表演,演員一般不化妝,主要戴面具,因而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黃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形成了覺木隆藏戲、迴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這四大流派。
其中覺木隆藏戲是在所有藏戲劇團和流派中,藝術發展最為完備豐富、影響最大、流傳也最廣的一種。覺木隆藏戲團是舊西藏地方、政府惟一帶有專業性的劇團,歸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功德林寺共同管理,但無薪俸。除參加雪頓節匯演可得賞銀和食物外,其他時間則到西藏各地賣藝乞討度日。他們惟一的權力是可任意挑選演員。為此,他們持有西藏地方政府發的一紙文書,聲明他們所到之處,在業餘藏戲團體中,如發現優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馬上挑走,不得阻攔。
覺木隆藏戲經過唐桑、米瑪強村、扎西頓珠等幾代藝術家的組織經營、精心創造和豐富改革後,逐步興盛起來,覺木隆藏戲分佈、影響的地區很廣,拉薩、山南地區的藏戲團體,多數屬於覺木隆派。
普布老人是卡其瑪卡藏戲團的創始人之一,藏戲團是覺木隆派。卡其瑪卡藏戲團是解放後才有的,成立那一年普布才28歲。有一天,在公社打麥場碰到村裡藏戲傳人次仁,他說:“村治保委員會想組織個藏戲班子,你聲音好,又會唱歌,形象也好,參加藏戲隊應該可以的。”當時報名的有40多人,經過挑選,就把普布和其他12個人選上了。
“我以前只會最簡單的幾句唱腔,有錢有勢的人家請我們去唱,當時就圖個酒喝,進了劇團後才認真學習了很多戲碼。現在由於大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如有人想學,我都會免費教授,大家一起唱,圖的就是個快樂。”現年78歲的普布老人這樣回憶。
雪頓節期間,拉薩和周邊縣市的人幾乎傾家而出,大家身穿鮮艷的節日傳統服裝,或一家大小,或親朋好友三五成群,在羅布林卡的草地上、樹蔭下,圍坐在一起,擺上從家裡帶來的青稞酒、牛肉、酥油茶、點心等食物,飲酒暢談。等藏戲開始後,大家就會圍成一個個圓圈,欣賞藏戲演員精彩的演出。
現年80歲的瑪姬老人手持佛珠,在人群中低聲吟唱著傳統藏戲劇碼之一的《文成公主》。在藏戲表演正式開始前,老人的歌聲清遠悠揚。
早上10時許,卡其瑪卡藏戲隊登場了,鼓聲、鈸聲響起,藏戲表演開始。一名頭戴白色面具,手持彩箭,身穿白色氆氆藏袍的表演者,踩着鼓點,旋轉跳躍,舞步翻飛。仙女們緊接唱着歌出現,翩翩起舞。
卡其瑪卡藏戲隊男女演員配備齊整。雪頓節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他們能將西藏八大藏戲演繹得栩栩如生。卡其瑪卡藏戲隊的演員們,直到現在,還是傳承這40多年前建隊時的傳統,平時分散排練,每年雪頓節期間集中在羅布林卡表演獻藝,然後到各鄉村巡迴演出。
藏戲可以從早上一直看到下午5點,一週內,在羅布林卡上演的藏戲基本不會重複,20多個劇團輪番上演,這也是西藏全年藏戲演出中,陣容最強、內容最豐富、班底最強盛的演出。
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藏戲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它通過來自衛藏寺廟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到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誦、舞、白等基本功相結合的生活化表演藝術。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演出時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經常上演的戲碼有“八大藏戲”:《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
藏戲的表演,演員一般不化妝,主要戴面具,因而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黃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形成了覺木隆藏戲、迴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這四大流派。
其中覺木隆藏戲是在所有藏戲劇團和流派中,藝術發展最為完備豐富、影響最大、流傳也最廣的一種。覺木隆藏戲團是舊西藏地方、政府惟一帶有專業性的劇團,歸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功德林寺共同管理,但無薪俸。除參加雪頓節匯演可得賞銀和食物外,其他時間則到西藏各地賣藝乞討度日。他們惟一的權力是可任意挑選演員。為此,他們持有西藏地方政府發的一紙文書,聲明他們所到之處,在業餘藏戲團體中,如發現優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馬上挑走,不得阻攔。
覺木隆藏戲經過唐桑、米瑪強村、扎西頓珠等幾代藝術家的組織經營、精心創造和豐富改革後,逐步興盛起來,覺木隆藏戲分佈、影響的地區很廣,拉薩、山南地區的藏戲團體,多數屬於覺木隆派。
普布老人是卡其瑪卡藏戲團的創始人之一,藏戲團是覺木隆派。卡其瑪卡藏戲團是解放後才有的,成立那一年普布才28歲。有一天,在公社打麥場碰到村裡藏戲傳人次仁,他說:“村治保委員會想組織個藏戲班子,你聲音好,又會唱歌,形象也好,參加藏戲隊應該可以的。”當時報名的有40多人,經過挑選,就把普布和其他12個人選上了。
“我以前只會最簡單的幾句唱腔,有錢有勢的人家請我們去唱,當時就圖個酒喝,進了劇團後才認真學習了很多戲碼。現在由於大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如有人想學,我都會免費教授,大家一起唱,圖的就是個快樂。”現年78歲的普布老人這樣回憶。
雪頓節期間,拉薩和周邊縣市的人幾乎傾家而出,大家身穿鮮艷的節日傳統服裝,或一家大小,或親朋好友三五成群,在羅布林卡的草地上、樹蔭下,圍坐在一起,擺上從家裡帶來的青稞酒、牛肉、酥油茶、點心等食物,飲酒暢談。等藏戲開始後,大家就會圍成一個個圓圈,欣賞藏戲演員精彩的演出。
現年80歲的瑪姬老人手持佛珠,在人群中低聲吟唱著傳統藏戲劇碼之一的《文成公主》。在藏戲表演正式開始前,老人的歌聲清遠悠揚。
早上10時許,卡其瑪卡藏戲隊登場了,鼓聲、鈸聲響起,藏戲表演開始。一名頭戴白色面具,手持彩箭,身穿白色氆氆藏袍的表演者,踩着鼓點,旋轉跳躍,舞步翻飛。仙女們緊接唱着歌出現,翩翩起舞。
卡其瑪卡藏戲隊男女演員配備齊整。雪頓節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他們能將西藏八大藏戲演繹得栩栩如生。卡其瑪卡藏戲隊的演員們,直到現在,還是傳承這40多年前建隊時的傳統,平時分散排練,每年雪頓節期間集中在羅布林卡表演獻藝,然後到各鄉村巡迴演出。
藏戲可以從早上一直看到下午5點,一週內,在羅布林卡上演的藏戲基本不會重複,20多個劇團輪番上演,這也是西藏全年藏戲演出中,陣容最強、內容最豐富、班底最強盛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