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还能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勤问、会问、乐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类的发展源于创新,而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人类智慧的钥匙,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则成了无源之水。所以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思维的动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要有发展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对创新精神的源头之水——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成了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勤问、会问、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不再只唱独角戏——让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这样学生怎么还敢主动提问题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长期语文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三不迷信”:第一不迷信古人,应当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第二不迷信名家,可以提出与名家不一致的看法;第三不迷信老师,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意见,和老师争论。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展示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允许学生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学生不同意老师意见;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中随时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给予质疑空间——让学生勤于提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而且问题大都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逐个提出,而学生只能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如果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三、循循善诱地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提问的质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会问,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循循善诱的引导他们怎样提问。真正的质疑和提问,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胡乱地问,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目标地问,而是要紧紧扣住文章的主旨,深层次的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手法,从而提“好问题”、提“高质量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习题训练时,也坚持让学生提“高质量的问题”。然后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这样能够在相互的学习中认识和感知到好问题。老师在批阅时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虚荣心”,对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在批注中写上:“问得很好”、“问得真棒”、“问得有深度有水平”等鼓励性的批语,让学生的“虚荣心”、“表现欲”得到满足。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和训练,使孩子们“问”的质量,“问”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发掘出他们会问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提问
  特级教师于漪执教《木兰辞》讲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有同学就提出“古代女子皆裹脚,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于漪老师从浩瀚的文卷中查出“裹足,始于五代”,最终圆满的解释了学生的问答。我想这个答案一定会深深的烙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按照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应该是件羞耻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求婚呢?”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以突出刘兰芝的美貌和知书达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有的同学仍然觉得有悖常理,老师引用了蔡文姬先嫁卫仲道,卫死归娘家,后被掠入匈奴为左贤王妻,相处12年,后又被曹操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没人瞧不起她。由此可见:在汉代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所以许多人向刘兰芝求婚也就不足为奇了。通过像这样的详细而耐心地讲解,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灌输给了学生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大善于提出問题,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在问题上耐心分析、寻求假设、刻苦钻研,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环境,要平等、爱护、放手,这样,我们就能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根本。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实质问题也将会得到落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前导入要独特新颖  创设一种良好的、轻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其
期刊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中一定要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概括力和思维品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概括力 阅读技能 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有活力的课堂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力课堂  孩子本来有问不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论述: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的识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欣赏着课本中优美的语句,阅读着课外书上精彩的故事,感受着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孩子们也想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当小作家的
期刊
近年来,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孔子学院”越办越多,中华文明在世界各地传承。学习汉语拼音,进而学习汉字成为风气与时尚。而小学语文教学起步就是拼音教学。刚离开幼儿园,跨进小学,孩子还没有完全断学前班的“乳”,故孩子感觉拼音难学,教师觉得拼音难教。我觉得只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勇于实践,拼音教学就不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拼音发源地的中国,作为拼音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应该营造出喜闻乐见的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 教学 指导 阅读 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对于阅读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视。本文通过分析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了阅读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地位,希望能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当前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