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实施中高职贯通教育必然是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生源、教学及就业方面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我们从完善制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 键 词] 中高职贯通模式;房地产专业;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44-01
中高职贯通并非新生事物,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开始算起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但时至今日,纵观各地的中高职贯通工作,多数仍处于“形式大于内容”的阶段。为探讨此种教育模式进展困难的原因,本文以我院正在进行中高职贯通教改试点的房地产专业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一、生源困难
這里的困难分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招生困难,二是生源质量难以保障。我院从2011年开始与3家中职院校开展合作开始招收对口中职生,多年来招生人数一直在30人左右,经过1个学期的适应,实际稳定学习到毕业的学生就是20来人,不能够单独成班,只能与高考生混合教学。除了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也堪忧,无论是通过性的英语B级考试或是日常教学绩点,中职生均低于高考生15%左右。实际上,我院房地产高职专业招收的主要是中职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基数还是较大的,但由于近年来的“用工荒”,企业在对中职招工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往往不是升学,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往这方面引导,所以生源情况一直不太好。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招生时也就只能降低标准,导致生源质量不佳。
二、教学困难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除了因生源质量不佳造成教学困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中高职课程缺乏衔接,造成了课程重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仍以本院房地产专业为例,据统计,2011、2012两届中职生除了思政、毛概等必修课外,两阶段的专业课重复率高达50%以上,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他们认为高职阶段没有新知识,从而对专业缺乏信心,甚至产生退学念头。这主要是中高职双方缺乏沟通造成的,也是由于双方互不从属,无法在教学上真正达到“贯通”,仍然各自为战,导致课程体系的缺乏针对性的情况。
三、就业困难
由于生源、教学方面的问题,中职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也与高考生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就表现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不足。我院是广西唯一的建筑类高职,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拥有广泛的毕业生基础,校友效应较为突出,但较大型的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往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考生入围,中职生往往只能进入小型企业或门槛较低的岗位。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中也发现,中职群体的升职率和企业满意度都相对较低。综合分析来看,除了本身素质存在差距以外,在2~3年的高职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恐怕也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四、存在问题的解析
尽管中高职贯通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增速的减缓,中职生必将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未来生源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适应这一趋势。
(一)完善制度建设
要建设统一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体系,首先要在组织、制度上实现贯通。目前,广西的高职属于教育厅高教处管理,中职属于职成处管理,两者不归同一部门管理,这就导致教学、评价等体系各成一套,给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带来了实际困难。因此,如参照教育部的管理方式,将中高职统一归于职成处管理,更有利于两者实现院校体系的统一,便于实现双方的沟通。
(二)构建中职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解决中职生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他们综合素质与高考生存在差距的现实,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构建专门的真正“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好能从中职阶段开始提前介入,双方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应当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能力,从易入难,科学划分两阶段的教学范围,减少课程的重复。在课程设置中,中职阶段要注重基础,高职阶段应该更侧重实践和综合技能。
(三)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真正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保障。中高职贯通不是两者简单的“学期对接”,而是中高职的重新组合和互补,这要通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来实现。在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体系中,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两者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真正做到“管理服务教学”。其次,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中高职贯通教育从整体上就应以各种实体为载体进行,从教室、实验实训室的共享,到企业、实习单位的共享,都应该体现出优势互补。再次,实现软件资源的共享。除了基础的教学软件、教材、课程、科研资源的互惠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的互惠共享。在这方面,我院也进行一些探索,如我们以高职单位为主,带动中职的教师,共同申报了厅级课题并已获批,这也是科研和人力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
长期来看,随着适龄生源的逐渐减少,中职生源势必将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新生来源,要真正实现中高職的贯通,还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任献花,吴明强.中高职贯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2):5-7.
[3]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35-37.
[关 键 词] 中高职贯通模式;房地产专业;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44-01
中高职贯通并非新生事物,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开始算起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但时至今日,纵观各地的中高职贯通工作,多数仍处于“形式大于内容”的阶段。为探讨此种教育模式进展困难的原因,本文以我院正在进行中高职贯通教改试点的房地产专业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一、生源困难
這里的困难分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招生困难,二是生源质量难以保障。我院从2011年开始与3家中职院校开展合作开始招收对口中职生,多年来招生人数一直在30人左右,经过1个学期的适应,实际稳定学习到毕业的学生就是20来人,不能够单独成班,只能与高考生混合教学。除了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也堪忧,无论是通过性的英语B级考试或是日常教学绩点,中职生均低于高考生15%左右。实际上,我院房地产高职专业招收的主要是中职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基数还是较大的,但由于近年来的“用工荒”,企业在对中职招工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往往不是升学,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往这方面引导,所以生源情况一直不太好。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招生时也就只能降低标准,导致生源质量不佳。
二、教学困难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除了因生源质量不佳造成教学困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中高职课程缺乏衔接,造成了课程重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仍以本院房地产专业为例,据统计,2011、2012两届中职生除了思政、毛概等必修课外,两阶段的专业课重复率高达50%以上,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他们认为高职阶段没有新知识,从而对专业缺乏信心,甚至产生退学念头。这主要是中高职双方缺乏沟通造成的,也是由于双方互不从属,无法在教学上真正达到“贯通”,仍然各自为战,导致课程体系的缺乏针对性的情况。
三、就业困难
由于生源、教学方面的问题,中职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也与高考生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就表现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不足。我院是广西唯一的建筑类高职,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拥有广泛的毕业生基础,校友效应较为突出,但较大型的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往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考生入围,中职生往往只能进入小型企业或门槛较低的岗位。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中也发现,中职群体的升职率和企业满意度都相对较低。综合分析来看,除了本身素质存在差距以外,在2~3年的高职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恐怕也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四、存在问题的解析
尽管中高职贯通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增速的减缓,中职生必将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未来生源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适应这一趋势。
(一)完善制度建设
要建设统一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体系,首先要在组织、制度上实现贯通。目前,广西的高职属于教育厅高教处管理,中职属于职成处管理,两者不归同一部门管理,这就导致教学、评价等体系各成一套,给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带来了实际困难。因此,如参照教育部的管理方式,将中高职统一归于职成处管理,更有利于两者实现院校体系的统一,便于实现双方的沟通。
(二)构建中职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解决中职生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他们综合素质与高考生存在差距的现实,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构建专门的真正“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好能从中职阶段开始提前介入,双方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应当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能力,从易入难,科学划分两阶段的教学范围,减少课程的重复。在课程设置中,中职阶段要注重基础,高职阶段应该更侧重实践和综合技能。
(三)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是真正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保障。中高职贯通不是两者简单的“学期对接”,而是中高职的重新组合和互补,这要通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来实现。在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体系中,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两者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真正做到“管理服务教学”。其次,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中高职贯通教育从整体上就应以各种实体为载体进行,从教室、实验实训室的共享,到企业、实习单位的共享,都应该体现出优势互补。再次,实现软件资源的共享。除了基础的教学软件、教材、课程、科研资源的互惠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的互惠共享。在这方面,我院也进行一些探索,如我们以高职单位为主,带动中职的教师,共同申报了厅级课题并已获批,这也是科研和人力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
长期来看,随着适龄生源的逐渐减少,中职生源势必将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新生来源,要真正实现中高職的贯通,还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任献花,吴明强.中高职贯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2):5-7.
[3]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