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收治精神病患者15例给予综合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较干预后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5)。结论: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以降低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综合干预精神病危险性行为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加之某些客观因素的刺激常发生出走、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危险性行为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安全威胁。如何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是精神病治疗工作中的重点。分析了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年1月~11年9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5例男6例女71例;年龄18~6岁平均.56±6.8岁;体重9~78kg平均6.±7.65kg;病程1~1年平均5.±1.85年;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6例、高中5例、初中及以下5例;其中精神病分型为偏执型例、青春型18例、紧张型5例、单纯型例、未分型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制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精神病、严重躯体性疾病等患者。
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根据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进行综合干预以便及早发现危险性行为的征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危险性物品的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向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严禁将危险性物品带入病房以消除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加强巡视。在进餐时间、治疗时间、睡眠时间和交接班时间重点巡查高度警惕。严禁患者单独活动防止发生意外。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负责接待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同室病友等以减少其孤独感、陌生感。对由于精神症状引起的危险性行为告知患者这是一种病态反应对幻听、幻觉等不予理睬。讲解危险性行为的表现指导患者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通过正确的途径宣泄负性情绪。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了解生活的意义。尊重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应耐心、细致态度温和避免不当的语言刺激以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遵医嘱按时督促患者服药并当面确认以防患者藏药。出院时嘱家属或监护人对患者进行家庭管理进行药物维持治疗时应严格监督防止出院后因间断服药或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如患者出现危险性行为倾向时监护人及时与院方取得联系必要时酌情给予保护性约束并报派出所协助处置以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危害性。统计进行综合干预前1年内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情况并于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干预前后1年时间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P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较干预后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5)。见表1。
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精神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如治疗不当或在环境因素刺激下可反复发作。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有专人照顾不仅给家庭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担同时精神病患者患病后性格发生改变常有暴躁、固执等性格改变使家属丧失信心而放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精神病患者自控能力差如没有良好的管理和监督用药依从性往往较差易导致病情复发部分患者在幻听、幻觉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发生危险性行为。此外生活挫折、打击、环境拥挤、嘈杂、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外界因素均可诱发危险性行为。在医院和家庭实施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稳定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其精神症状大大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以降低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76-78.
王丽萍.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甘肃科技,1,8(7):18-15.
张勇,白珍,张国强,等.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J].现代医学,1,(1):8-1.
王忠萍,王丽,杨文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学杂志,11,6(5):5-6.
关键词综合干预精神病危险性行为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加之某些客观因素的刺激常发生出走、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危险性行为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安全威胁。如何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是精神病治疗工作中的重点。分析了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年1月~11年9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5例男6例女71例;年龄18~6岁平均.56±6.8岁;体重9~78kg平均6.±7.65kg;病程1~1年平均5.±1.85年;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6例、高中5例、初中及以下5例;其中精神病分型为偏执型例、青春型18例、紧张型5例、单纯型例、未分型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制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精神病、严重躯体性疾病等患者。
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根据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进行综合干预以便及早发现危险性行为的征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危险性物品的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向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严禁将危险性物品带入病房以消除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加强巡视。在进餐时间、治疗时间、睡眠时间和交接班时间重点巡查高度警惕。严禁患者单独活动防止发生意外。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负责接待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同室病友等以减少其孤独感、陌生感。对由于精神症状引起的危险性行为告知患者这是一种病态反应对幻听、幻觉等不予理睬。讲解危险性行为的表现指导患者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通过正确的途径宣泄负性情绪。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了解生活的意义。尊重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应耐心、细致态度温和避免不当的语言刺激以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遵医嘱按时督促患者服药并当面确认以防患者藏药。出院时嘱家属或监护人对患者进行家庭管理进行药物维持治疗时应严格监督防止出院后因间断服药或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如患者出现危险性行为倾向时监护人及时与院方取得联系必要时酌情给予保护性约束并报派出所协助处置以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危害性。统计进行综合干预前1年内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情况并于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干预前后1年时间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P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较干预后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5)。见表1。
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精神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如治疗不当或在环境因素刺激下可反复发作。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有专人照顾不仅给家庭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担同时精神病患者患病后性格发生改变常有暴躁、固执等性格改变使家属丧失信心而放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精神病患者自控能力差如没有良好的管理和监督用药依从性往往较差易导致病情复发部分患者在幻听、幻觉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发生危险性行为。此外生活挫折、打击、环境拥挤、嘈杂、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外界因素均可诱发危险性行为。在医院和家庭实施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稳定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其精神症状大大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以降低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76-78.
王丽萍.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甘肃科技,1,8(7):18-15.
张勇,白珍,张国强,等.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J].现代医学,1,(1):8-1.
王忠萍,王丽,杨文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学杂志,11,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