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引领小学生深入语文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创新思考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巧妙引导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抓住文眼提问,感悟文本思想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是文眼,其作用至关重要。文眼是文本中画龙点睛的地方,是作者情感的浓缩,抓住文眼对感悟文本思想情感具有积极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抓住文眼进行提问。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文章题目中的“爱”字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个‘爱’字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品味这个“爱”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杨梅特别是故乡的杨梅的浓浓深情。因为它是对整篇文章的浓缩概括,有的课题是从内容方面,有的是从中心思想方面揭示文章。再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这里所说的“黄河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要把他称作黄河的主人?如此质疑,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因此,教会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提升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
  二、针对词句质疑,加深学生理解
  课文的中心句和一些重点词句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中仅出现了两次的那句“祖国敞开绿色的门……呼吸山水间的清新空气”提出问题:这句话重复使用的原因是什么?只要弄懂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深刻感悟到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了。此外,通过换词进行提问。我们可以对文本中精妙的词语进行换、调、删、增等操作,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节课的时候,提问:“如果将‘生’改为‘升’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最终明白“生”这个字微妙的地方。
  三、抓住中心设问,突出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也是统领全文的灵魂所在,中心思想就像是一根贯穿全文的主线,将文章的词句、段落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篇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美妙文章。一般来说,情节较为简单的文章,描写比较详细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为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章要害,让学生顺利掌握文章主旨。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你曾经游览过黄山或泰山之类的名山吗?有怎样的体会?”这样可以一下子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而其他问题也随之化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吸取知识,锻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留白设问,锻炼想象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利用课文留白进行设问,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尽致、尽情、尽兴地表达,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这节课的时候,利用结尾处的空白提问:“猎人叔叔被惊得是目瞪口呆,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这个时候,猎人的心里在想什么呢?”随后同学们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进行个性化表达,充分展现了学生妙趣横生的思维,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发现并阐述生命的意义,提高教学趣味性。再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节课的时候,提问:“狼扑向小羊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自由想象。可以说文本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体会。因此,我们要利用想象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求知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最终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率。
  蔡凤梅,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二次创业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国内外的挑战。对策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
反复听了窦桂梅老师讲授的一节录像课“绘本与作文”——《我爸爸》。教师夸张的肢体语言,网状的板书设计;教师讲述、学生聆听、观察、想象的教学方式;学生模仿书中的基本句式,写生活中自己的爸爸,他们写出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等充满了感情的语言;孩子们在课堂上,热情地参与,积极地互动,想象丰富,大胆表达……这些都给了我很多的触动,引发我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深入
《鲁克丽丝受辱记》中的贞女鲁克丽丝的贞洁形象是源于男性视野观照下的贞女。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莎土比亚的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莎土比亚在《鲁克丽丝
当前,学生被动读书的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学生厌读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
在先前的语文教学中,因片面追求分数而过于重视字、词的练习,导致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训练的轨道,写作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提倡大量读写之后,学生由以前每册教材只有八篇作文训练,依然提起作文就头疼变为每学期至少要写二三十篇习作,反而思如泉涌。如此大的提升都得益于“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但怎样实现多读多写,使学生有“本”生“花”,我做了一点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  记得朱作仁教授曾把阅读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是一首创作于1926年5月的一首短诗,作者徐志摩,中国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致力于“爱、自由与美”的追求。茅盾评价徐志摩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也是末代的诗人”,他似乎
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贝雷迪是第一位详尽、系统地关注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学者。作为比较教育方法论由“历史人文主义”向“科学实证主义”过渡时期代表人物的贝雷迪,其比较教育方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新课改要求的提出,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变得尤为重要。
在于丹教授看来,经典从来都是朴素而又温暖的。“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和流动,它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基于这样的理念,于丹教授对经典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而非学术化的;不是冰冷的训诂,而是温暖的体验。从而获取心灵和生活的指导,提升人生的境界。  为什么不
笔者运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对市场结构与产业的技术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两类产业的面板数据模型,笔者发现高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与产业的技术特征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