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几年来,我先后好几次参加了州、县两级以赛代训课堂竞赛。亲历现场,聆听了一位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静默沉思,教师们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课例在脑中萦绕,难忘竞赛课堂中老师的精彩——巧妙的切入,精当的讲解,智慧的点拨;难忘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精彩——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课堂中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展现了咱们一线教师的风采,留下了感人的瞬间。
毕竟,能成名成家的教师是凤毛麟角,对于我这名普通教师来说,这些参赛教师无疑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该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呢?一味模仿,难免东施效颦;闭门造车,难免固步自封。所以我想,学名师也好,学身边的同事也好,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取舍。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我的语文课该怎么上呢?思来想去,我肤浅的的认为语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课前功夫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课,课前的教材解读尤为重要。解读什么?怎样解读?名师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普遍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领悟文本。
先认真阅读课文,包括课后思考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再读“教学参考”,想想文本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想想哪些地方是需要细细体会的,哪些地方是需要驰骋想象的,哪些地方只需要以读代讲的。还可以赏读优秀案例,想想案例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哪些做法启迪新的思考。
二、抓好读的训练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应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
教师要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以读为本”是语文的学科特点,老师们非常认同并不断实践,但是我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少老师比较忽略初读的训练,初读课文就成了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落实“读正确,读流利”的基本要求,以致于课文学完了还有不少学生读课文还疙疙瘩瘩的。
出去培训我们听名师们的课,都感叹名师们的音质好、声音美,而对自己“莎士比亚”的声音感到苦恼:如果自己的声音也那么动听,那指导朗读的效果就好多了!哎,“先天不足”呀……天生的音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用美好的情感来美化自己的声音,可以用体态表情来修饰我们的聲音,可以用委婉、激动、平和、果敢的语气来调节我们的声音,可以用精练准确的点拨、流畅中肯的激励来磁化我们的声音。
所以,对自己声音不满意的教师,也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完全可以“挥洒自如”。
三、重视写的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仔细想想,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当作点缀的现象很常见。我们总认为乡村小学的学生识字量少,一节阅读课学生能读通顺就顶瓜瓜了,哪里有时间练笔啊!其实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小练笔,如仿写、续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小学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仿写句子。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记叙的方法、描写的方法、状物的方法,仿照着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小短文。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有了练习的意识,重视了写的训练,“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只要老师们把握好了解读教材这一关,重视读和写的训练,在读和写的训练中强化听和说的训练,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能做得更好。
近几年来,我先后好几次参加了州、县两级以赛代训课堂竞赛。亲历现场,聆听了一位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静默沉思,教师们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课例在脑中萦绕,难忘竞赛课堂中老师的精彩——巧妙的切入,精当的讲解,智慧的点拨;难忘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精彩——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课堂中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展现了咱们一线教师的风采,留下了感人的瞬间。
毕竟,能成名成家的教师是凤毛麟角,对于我这名普通教师来说,这些参赛教师无疑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该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呢?一味模仿,难免东施效颦;闭门造车,难免固步自封。所以我想,学名师也好,学身边的同事也好,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取舍。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我的语文课该怎么上呢?思来想去,我肤浅的的认为语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课前功夫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课,课前的教材解读尤为重要。解读什么?怎样解读?名师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普遍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领悟文本。
先认真阅读课文,包括课后思考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再读“教学参考”,想想文本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想想哪些地方是需要细细体会的,哪些地方是需要驰骋想象的,哪些地方只需要以读代讲的。还可以赏读优秀案例,想想案例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哪些做法启迪新的思考。
二、抓好读的训练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应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
教师要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以读为本”是语文的学科特点,老师们非常认同并不断实践,但是我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少老师比较忽略初读的训练,初读课文就成了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落实“读正确,读流利”的基本要求,以致于课文学完了还有不少学生读课文还疙疙瘩瘩的。
出去培训我们听名师们的课,都感叹名师们的音质好、声音美,而对自己“莎士比亚”的声音感到苦恼:如果自己的声音也那么动听,那指导朗读的效果就好多了!哎,“先天不足”呀……天生的音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用美好的情感来美化自己的声音,可以用体态表情来修饰我们的聲音,可以用委婉、激动、平和、果敢的语气来调节我们的声音,可以用精练准确的点拨、流畅中肯的激励来磁化我们的声音。
所以,对自己声音不满意的教师,也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完全可以“挥洒自如”。
三、重视写的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仔细想想,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当作点缀的现象很常见。我们总认为乡村小学的学生识字量少,一节阅读课学生能读通顺就顶瓜瓜了,哪里有时间练笔啊!其实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小练笔,如仿写、续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小学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仿写句子。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记叙的方法、描写的方法、状物的方法,仿照着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小短文。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有了练习的意识,重视了写的训练,“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只要老师们把握好了解读教材这一关,重视读和写的训练,在读和写的训练中强化听和说的训练,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