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是对精神的追求。但现在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的繁忙,多数游客、老年人、青年学生呈现亚愉悦状态,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如今多数商业运营的项目都过于强调经营与利润,真正能够通过娱乐及追求童年记忆且可以实现文化修养、修行、修德的好文章实在不多。本文基于互联网的形式,进行采茶戏文化的研究、传播与传承,引导服务对象喜欢采茶戏文化、品味采茶戏精髓,起到传播、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瑰宝—采茶戏及娱乐、回忆童年记忆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采茶戏;中华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及广西等省区的多个市曾经流行采茶戏,但目前知晓的人越来越少,而采茶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若通过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作为其传播媒介,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互联网采茶戏的背景和意义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是桂南地区汉族的民间地方小戏之一,于明代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清代已相当盛行。及至民国时期,桂南采茶戏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华,这之后的采茶戏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戏曲,开始有故事情节和角色。
广西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不少人总带着一些遗憾回去,因为仅有桂林山水、南宁青秀山及北海银滩等山水景色或各种大同小异的民族节日,对于各省来说比比皆是,新意不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广西旅游景点外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等各方面的形象了解,人们盼望着有更多有创意的习俗、民情、传承、演绎等體现广西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被挖掘并开发出来,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让旅游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广西。现阶段,推广广西特色的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文化含量不高、地方特色不突出、缺乏个性、这是制约广西旅游产品的一大因素。由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产品孕育的文化内涵越浓厚吸引力越强。目前运用广西传统文化---采茶戏来推广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我们的文章的推广正好填补了这些不足,所以在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会获得垄断性市场的超额利润。我们要做到异军突起,以新颖独特的产品占领市场。
二、互联网采茶戏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研究现状
1.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创新发展的采茶戏曲,留住八千万客家人的乡音乡戏的溯根。
2.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在客家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逢年关时节、宗族大典、祠堂落成、庙会及各种庆典、红白喜事等礼俗活动时,接请戏班子唱采茶戏已成为客家的风土习俗。采茶戏作为一种隆重的礼仪活动,为把活动办得显赫隆重,由村长牵头各家各户摊派经费,唱大戏时,中途不断燃放炮仗烟花以示热烈。
3. 1949年以来,博白客家采茶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改编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
三.互联网采茶戏的建设对策
(一)研究目前采茶戏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目前采茶戏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开兴趣班、学校等教育机构、采茶戏表演、采茶戏饰品销售、采茶戏知识讲座、媒体宣传等。组建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吸引采茶戏爱好者及青少年学生关注和学习采茶戏、组织采茶戏表演和采茶戏相关比赛等线下活动,进一步普及采茶戏文化。
(二)调查目前采茶戏文化的普及程度以及采茶戏爱好者中的互联网使用率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的桂南(钦州、防城港、玉林等)采茶戏对中老一辈人的影响超过78.22%,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少。据调查,绝大多少的采茶戏爱好者都经常使用互联网,并且网络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超过78.5%的采茶戏继承者及爱好者使用微信,并且使用微信的频率也较高。通过互联网收集可参考的信息、数据资料,浏览相关文献;参与研究采茶戏等相关人才培养的活动,组织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采茶戏平台研究;组成校内研究组定期开会研究讨论,努力形成较成熟的戏曲文化研究成果。
(三)根据采茶戏文化的传播现状,提出战略性构想
采茶剧团在逐年减少,戏迷慢慢老去,再不复当年“茶鼓一响,万人空巷”的景象,采茶戏在生存夹缝中艰难发展,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若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其的传播媒介,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研究难点和重点
难点:“互联网如何与采茶戏文化传播的完美融合”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采茶戏,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面对面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在掌握采茶戏的姿势、手法、穿着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比较大。
重点:根据目前采茶戏不为多数人熟知、掌握和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构想;结合现代潮流及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传播采茶戏文化,同时给予采茶戏爱好者及继承采茶戏文化的相关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交流平台。
四、结语
结合当今时代网络迅速发展的劲头,相对于传统的学习采茶戏的方法,本文进行了多方面推广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及喜爱,既留住了大多数人的乡愁,给来广西旅游的人带去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推动采茶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育红梁家胜 茶与戏:博白客家采茶戏谫论[J].福建茶叶,2020(5)
[2] 范晓君.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4.
[4] 庞家祥.采茶志——暨博白县采茶剧团历史沿革[Z].博白县采茶志编篡委员会.
项目基金:广西财经学院2019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立项,项目编号:201911548075
作者简介:
蒙勇信(1997-),男,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财经学院 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采茶戏;中华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及广西等省区的多个市曾经流行采茶戏,但目前知晓的人越来越少,而采茶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若通过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作为其传播媒介,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互联网采茶戏的背景和意义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是桂南地区汉族的民间地方小戏之一,于明代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清代已相当盛行。及至民国时期,桂南采茶戏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华,这之后的采茶戏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戏曲,开始有故事情节和角色。
广西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不少人总带着一些遗憾回去,因为仅有桂林山水、南宁青秀山及北海银滩等山水景色或各种大同小异的民族节日,对于各省来说比比皆是,新意不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广西旅游景点外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等各方面的形象了解,人们盼望着有更多有创意的习俗、民情、传承、演绎等體现广西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被挖掘并开发出来,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让旅游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广西。现阶段,推广广西特色的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文化含量不高、地方特色不突出、缺乏个性、这是制约广西旅游产品的一大因素。由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产品孕育的文化内涵越浓厚吸引力越强。目前运用广西传统文化---采茶戏来推广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我们的文章的推广正好填补了这些不足,所以在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会获得垄断性市场的超额利润。我们要做到异军突起,以新颖独特的产品占领市场。
二、互联网采茶戏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研究现状
1.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创新发展的采茶戏曲,留住八千万客家人的乡音乡戏的溯根。
2.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在客家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逢年关时节、宗族大典、祠堂落成、庙会及各种庆典、红白喜事等礼俗活动时,接请戏班子唱采茶戏已成为客家的风土习俗。采茶戏作为一种隆重的礼仪活动,为把活动办得显赫隆重,由村长牵头各家各户摊派经费,唱大戏时,中途不断燃放炮仗烟花以示热烈。
3. 1949年以来,博白客家采茶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改编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
三.互联网采茶戏的建设对策
(一)研究目前采茶戏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目前采茶戏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开兴趣班、学校等教育机构、采茶戏表演、采茶戏饰品销售、采茶戏知识讲座、媒体宣传等。组建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吸引采茶戏爱好者及青少年学生关注和学习采茶戏、组织采茶戏表演和采茶戏相关比赛等线下活动,进一步普及采茶戏文化。
(二)调查目前采茶戏文化的普及程度以及采茶戏爱好者中的互联网使用率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的桂南(钦州、防城港、玉林等)采茶戏对中老一辈人的影响超过78.22%,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少。据调查,绝大多少的采茶戏爱好者都经常使用互联网,并且网络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超过78.5%的采茶戏继承者及爱好者使用微信,并且使用微信的频率也较高。通过互联网收集可参考的信息、数据资料,浏览相关文献;参与研究采茶戏等相关人才培养的活动,组织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采茶戏平台研究;组成校内研究组定期开会研究讨论,努力形成较成熟的戏曲文化研究成果。
(三)根据采茶戏文化的传播现状,提出战略性构想
采茶剧团在逐年减少,戏迷慢慢老去,再不复当年“茶鼓一响,万人空巷”的景象,采茶戏在生存夹缝中艰难发展,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若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其的传播媒介,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研究难点和重点
难点:“互联网如何与采茶戏文化传播的完美融合”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采茶戏,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面对面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在掌握采茶戏的姿势、手法、穿着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比较大。
重点:根据目前采茶戏不为多数人熟知、掌握和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构想;结合现代潮流及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传播采茶戏文化,同时给予采茶戏爱好者及继承采茶戏文化的相关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交流平台。
四、结语
结合当今时代网络迅速发展的劲头,相对于传统的学习采茶戏的方法,本文进行了多方面推广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及喜爱,既留住了大多数人的乡愁,给来广西旅游的人带去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推动采茶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育红梁家胜 茶与戏:博白客家采茶戏谫论[J].福建茶叶,2020(5)
[2] 范晓君.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4.
[4] 庞家祥.采茶志——暨博白县采茶剧团历史沿革[Z].博白县采茶志编篡委员会.
项目基金:广西财经学院2019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立项,项目编号:201911548075
作者简介:
蒙勇信(1997-),男,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财经学院 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