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科学,其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我们应发掘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并通过人文的教学手段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文主义;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一、人文精神与历史教育
  1.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源于“人文”和“人文主义”。何谓“人文”,中西方都有对它的解释。就中国而言,在《易·贲·巽》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第80页)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人文”的解释是相对于“天文”而言,从而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西方而言,“人文”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其核心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旨没变。就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状况而言,我认为周国平先生的阐释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周国平先生说:“人文精神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他活得要有尊严,同时他要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7页)从“尊严、自由、独立”等方面理解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发展在思想上的深层内涵,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2.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人文学科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承载者是各门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是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些学科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与修养,从而达到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养的目的。
  历史学科无论是从其渊源还是主旨功能来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核心是文化素养的养成,而不是一门实用性的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用人对人自身发展的认识去教育后人,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所以,人文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人格教育是历史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所有背离了这一属性和目标的教育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
  二、历史教育的现状
  1.历史学科在学生中的窘境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位学生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赵亚夫教授曾进行过“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是:①历史就是时间、地点、人名和事实的代名词;②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是一门令人生厌的课程;③历史课上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④历史就是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实;⑤我们的历史观点经常是被强迫接受的。(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教法·教材》2004年第3期)
  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学生中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我们曾经认为最有意思、最吸引学生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低,这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震惊,我们到了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2.历史课堂的普遍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的背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两种普遍的背离人文主义教育的功利教学的行为。一种是“唯知识论”,这种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就教学方法而言,历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就评价方式而言,学生考高分就是历史学得好。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是在遮蔽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历史教师仍然奉行不逾。另一种则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唯能力论”,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相应的高考进行后,教师针对高考对“新材料”“新情境”的重视,片面崇尚对史料的概括、提炼、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标准化、机械化和统一化,从而将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教学转变为纯技术性纯理性的历史史料教学。就历史教学的本质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因为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对情感、人格的陶冶,而“唯能力论”恰恰又将我们带回了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东西。
  三、在具体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教学的实践
  1.在学习目标设计上注意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设计学习目标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发生变化并获得进步。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历史要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是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历史学习目标的重心应该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丰富的素材,如用优秀的历史人物、富有人文内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在历史环境中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碰撞,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点。随着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长。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人文的教学方法
  人文的教学知识与人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人文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体的历史感悟。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战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这就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手段的改变等多方面入手。
  3.采用富有人文精神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机制就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种评价机制只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只关注量化成绩,忽视对其他素质的考查。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评价机制,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根本。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个性各异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历史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科学,其教学的核心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在人格上的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评价机制等方面)改变陈旧落后的理念和方法,发掘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并通过人文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历史课程改革解读之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Z1).
  [2]张汉林,马金星,赵亚夫主编.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成刚.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02).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概念流利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可能性以及该尝试会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概念流利;隐喻能力;外语教学  1.引言  早在1972年Selinker就发现,接受课堂语言教学的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近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最终能够真正达到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的不超过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rcel Danesi教授将这一现象称为二语教学困境(SLT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是当代英语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培养21世纪合格
摘要:在夸大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美学教育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门课,怎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素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1以点拨激趣为前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一般而言,根据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发展较为缓慢的是学生的兴趣,但兴趣却是学生审美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关注,没有关注就不会有感情,也就无法让学生全情投入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打破传统观念下的教学理念,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案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文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行一个简单的分
在治疗药物监测(TDM)中,氨茶碱是最需要经常监测的药物之一.由于其治疗窗窄,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实现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而常规
古往今来,不乏有许多的足球训练者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探究,也不乏在这些分析探究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本文针对这些优秀的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加以论述,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