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多年的生物学教学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不断地致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物课堂。
一、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
1、兴趣导入“快乐崇拜”
由于生物是非中考学科,于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呆板、教条,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更差了。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将学生引入“爱你没商量”的课堂中来,就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在教学“激素调节”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为激素没有血液的颜色,而且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体表又没有内分泌腺,所以它看不到,摸不着。怎么才能一下子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课前收集班级内部分学生(男生、女生都有)的幼时照片,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来猜一猜他(她)是谁。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重点展示几位小时候长得像男孩,而进入青春期之后明显出现女孩特征的同学。通过对比身边同学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导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学生自身的明显变化,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激素形象化了。而且一下子就让同学们知道,本节课要探讨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的变化都是跟激素有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自然课堂教学也就在学生的兴趣中有效的展开了。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追星的心理,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明星的幼年时期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对比,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2、故事导入“不得不爱”
孩子们从小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即使进入青少年时期,也有着深深的故事情缘,因此,在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时候,我尝试用故事导入,果然收到了让学生不得不爱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基因的相关内容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微观、最抽象的内容,也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最难点。怎样才能把如此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呢?在导入时我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故事把极为抽象的微观基因与现实生活中的可见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生活化、具体化。用“我的学生”的故事,大大增强了真实性。
3、游戏导入“放手去爱”
活动是最直接,学生最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恰当的在导入环节设计游戏活动,能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弦,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学生都知道大脑在起作用,至于大脑是怎样支配手脚的活动却知之甚少,往往把神经系统简单地理解为大脑,而且对于神经元的构成和传递神经冲动没有任何概念。导入设计:利用“反话游戏”导入:即老师说举右手,学生必须举左手;老师说坐下,学生必须站起来;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做不好,但是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对这样一些混乱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做到。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明白完成这么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大脑作为指挥中心、司令官,另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器官和结构一起来协调、配合完成,也就是神经系统不只有脑,还有脊髓、神经等齐心协力,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活动。看似简单的一个游戏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心灵放飞的前提,是放手去爱教学内容的铺垫。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创设生活味的问题情境。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创设文学味的问题情境
生物教学虽然是一门理性很强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和教学内容,让人难免产生枯燥之感。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创设文学味的问题情境则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的俗语来教学;讲条件反射时,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讲生态平衡能量金字塔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哈密瓜果格外甜是因为哈密白天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的结果;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用“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来说明昆虫发育过程中蜕皮和化蛹阶段;用“狡兔三窟”来说明野兔的生活习性;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讲明蒸腾拉力的作用;又如,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的周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心理,维持了学习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创设探究味的问题情境。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
1、兴趣导入“快乐崇拜”
由于生物是非中考学科,于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呆板、教条,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更差了。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将学生引入“爱你没商量”的课堂中来,就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在教学“激素调节”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为激素没有血液的颜色,而且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体表又没有内分泌腺,所以它看不到,摸不着。怎么才能一下子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课前收集班级内部分学生(男生、女生都有)的幼时照片,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来猜一猜他(她)是谁。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重点展示几位小时候长得像男孩,而进入青春期之后明显出现女孩特征的同学。通过对比身边同学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导致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学生自身的明显变化,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激素形象化了。而且一下子就让同学们知道,本节课要探讨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的变化都是跟激素有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自然课堂教学也就在学生的兴趣中有效的展开了。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追星的心理,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明星的幼年时期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对比,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2、故事导入“不得不爱”
孩子们从小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即使进入青少年时期,也有着深深的故事情缘,因此,在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时候,我尝试用故事导入,果然收到了让学生不得不爱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基因的相关内容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微观、最抽象的内容,也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最难点。怎样才能把如此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呢?在导入时我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故事把极为抽象的微观基因与现实生活中的可见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生活化、具体化。用“我的学生”的故事,大大增强了真实性。
3、游戏导入“放手去爱”
活动是最直接,学生最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恰当的在导入环节设计游戏活动,能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弦,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学生都知道大脑在起作用,至于大脑是怎样支配手脚的活动却知之甚少,往往把神经系统简单地理解为大脑,而且对于神经元的构成和传递神经冲动没有任何概念。导入设计:利用“反话游戏”导入:即老师说举右手,学生必须举左手;老师说坐下,学生必须站起来;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做不好,但是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对这样一些混乱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做到。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明白完成这么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大脑作为指挥中心、司令官,另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器官和结构一起来协调、配合完成,也就是神经系统不只有脑,还有脊髓、神经等齐心协力,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活动。看似简单的一个游戏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心灵放飞的前提,是放手去爱教学内容的铺垫。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创设生活味的问题情境。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创设文学味的问题情境
生物教学虽然是一门理性很强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和教学内容,让人难免产生枯燥之感。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创设文学味的问题情境则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的俗语来教学;讲条件反射时,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讲生态平衡能量金字塔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哈密瓜果格外甜是因为哈密白天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昼夜温差大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的结果;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讲食物链;用“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来说明昆虫发育过程中蜕皮和化蛹阶段;用“狡兔三窟”来说明野兔的生活习性;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讲明蒸腾拉力的作用;又如,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的周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抓住了学生心理,维持了学习热情,奏响了课堂思维共鸣曲,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创设探究味的问题情境。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