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打鱼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肉,但我们哥几个却长得高高大大,没有一点儿营养不良的样子。回想起来,那是因为父亲爱打鱼,肥了我们的嘴巴。
  有一年,春节临近时,父亲到家乡的海边去打鱼。抛下网去,竟然拉上来脸盆大小的甲鱼。父亲笑着,用岸边的石头把它围起来,上面盖一大个头儿的石头。继续打鱼,两个小时后来取,那甲鱼却不翼而飞,原来人地钻洞跑了。呵呵,春节的甲鱼宴,就这样泡了汤。
  有几年,滦河年年发大水,村边东坑的河面加宽,与沟渠都连起来,到处都是水。有水就有鱼呀,父亲的机遇来了。那些日子,每天餐桌上,都能见到鲫鱼、鲶鱼和楞蹦鱼。父亲游泳技术非常好,为捕鱼,他能举着网和衣服,立着凫水到对岸而衣服不湿。父亲抛网技术十分了得,十里八村的人都说,太平庄子爱打鱼,鱼把式里面就数您最厉害了。父亲则笑语:“一辈子打鱼乐呵呀,在开阔的水面找到鱼的踪迹,心里那个感觉,真叫美呀!”
  我上小学时,村南头的学校还没通电。有一段时间,总端着煤油灯上晚自习。回家路上,我常见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渔网,满载而归。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仿佛向我笑眯了眼睛。我问父亲:“人走,月亮也跟着走。停下,月亮也停下。为什么這么怪呢?”父亲笑了笑说:“月亮是一条有趣的鱼,它和咱们玩儿呢!每晚,月亮在学校的老榆树上等咱们,月亮跟咱们走——是照咱回家,就像我的自行车灯照着路一样!”
  没月亮的晚上,我也和同伴像野孩子一样端着煤油灯回家。有一次,父亲问我:“咋这么晚才回来,你去哪儿了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村口等您,可一直没看到您的车灯。”父亲说:“没有月亮的日子,鱼儿爱睡觉,我就没去打鱼。”后来,我长大了,父亲带我到一片池塘打鱼,打的是楞蹦鱼。我没有力气扔手抛网,于是就安上鱼饵,把鱼竿投进水里,静静等着鱼上钩。忽然,我觉得鱼竿沉沉的,好像鱼上钩了。我怕鱼跑掉,就慢慢把鱼拉上来。啊!好大的一条鱼。我高兴极了,可过了一会儿,便很少有鱼上钩了。
  这时,父亲走过来说:“可能是因拴的蚯蚓这种鱼饵太小了,在水里不显眼。”于是,他拿出一些之前干死的楞蹦鱼,把鱼肉掰下来作鱼饵。他说,咱们倒要看一看,楞蹦鱼是不是吃同类?呵呵,楞蹦鱼竟没对同类这种食物产生抵触。这个方法很管用,只要有好吃的美餐,楞蹦鱼就不顾一切,它果然是凶猛血腥、大腹便便的性格。父亲让我换一个地方钓,他说鱼也不傻,不会接连送上门来。在新地方,鱼又上钩了,我感到鱼竿像被对方拉住,向河里拽。我屏住呼吸,学着父亲教的方法,顺着送一送,不让鱼害怕,然后又慢慢拉。小送、大拉,哈哈,这是一条足有半斤重的楞蹦鱼。
  就这样,我和父亲连扣带钓,弄了一条又一条楞蹦鱼,很快,鱼桶都满了。钓鱼的生活真是乐趣无穷,还锻炼了我的耐心。天黑的时候,我们兴奋地回家了。后来,我家搬到了县城,县城附近有很多大河和大沟渠,鱼自然更多了。父亲眉开眼笑,因已退休,就置办了摩托车,天天和几个发烧友去打鱼。我们几个儿女担心他这样起早贪黑会出危险情况,就说:“买鱼吃,花不了几个钱的。”父亲说了一句:“买鱼不乐,打鱼乐。”终因儿女们几次三番劝阻,他才慢慢收了心。
  前年夏天,我要带他和母亲去南戴河游玩。起初,父亲怎么也不愿意去。后来,我答应他:“你可以带网过去。那里是洋河人海处,潮来,河面有三十多米宽,潮去,不少地方露出了河洲,坑坑洼洼处有不少鱼呢!”
  父亲听我这么一说,就来了精神:“去,有鱼的地方,就是咱家!”结果,一住就是一星期,回时还带了一大兜吃不了的鱼。那时,我眯着眼睛看他,他真是个十足的鱼把式,遇到有水的地方,眼睛就放光,像英武的战士有了任务似的。当他从海边归来,将身上的水珠擦掉,我想,那儿已深深抓住了他的心,仿佛鱼跃之声——声声在耳了。捕鱼就要吃,吃了又要去捕。“如何让我不想它?”父亲回忆起打鱼往事,总是这样念叨。他常常说,一个人要像月亮一样学会穿行,如同一条逆黑暗而游的鱼,有时光华四射,有时静静蛰伏,不胆怯、不悲观,不断享受探索的乐趣。
  突然,想起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据说,“她”这个现代汉语才有的字,因刘半农这首诗的传播,才得到公认、接受与使用。而这个“她”,又何尝不是父亲心中的鱼呢?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二姐比我大九岁。  大姐出嫁早,分家后,每到农忙,我和几个姐姐到大姐家帮忙。大姐家的田地很分散,离家较远,收割小麦和水稻都是件很费力的事。干农活儿时,二姐总是充当一个整劳力。  我大抗美援朝复员后,因为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我妈在生我大姐后落下了月子病,有支气管哮喘。由于其他几个姐姐岁数也不大,家中的农活儿主要由我二姐来承担,周边的人都说周家多亏了二丫头,不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期刊
爱上在山林里行走,还是这几年里的光景。  记得那时,送健步如飞的父亲去检查身体,医生看着各种检查单,下结论说至少还有十年的寿命。不料,仅仅月余,父亲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去世仿佛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对生命进行审视。尽管还远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境界,但看见自己把日子一日接一日地虚度,一晃就是头发半白。难免让我常生朝如青丝暮成雪,世事无常的心事。想起来日无多,心里就难免望峰
期刊
2001年4月28日,女友的母亲想去深圳看她女儿,问我是否一块儿去。当时我下岗在家待业,心想,去深圳散散心也好,便答应一道前行。  天气阴沉,仿佛有一块巨大无比又湿漉漉的黑布笼罩在头顶,既潮湿又闷热,很是难受。我从女友家出发,步行到一里之外的火车站买票,直达深圳的火车票已售罄,我便买了两张当天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心想,广州离深圳近,转趟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家禀告女友的母亲,她没反对。我帮着
期刊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太阳的小黑子,钻进细长的菜荚里,慢慢饱满。  成熟的菜秸秆被镰刀割断,一棵棵、一堆堆、一排排躺倒在田畴里,鼓胀的菜荚在烈日里晒干。而现在,不用蹲着割,站着手持铁锹直接铲,省力省时。我说,人越来越聪明了。爸爸说,现在都是机器化生产收割,都很少看到人工打菜籽了呢。  刚过了小满,我赶回老家去打菜籽。  我们先是在田间选好一块场地,平整土后,铺开一张用很多个尼龙口袋组合拼接成的“大皮”
期刊
我的外公,也是很多人的外公。  外公有一个庞大的家庭,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加上舅妈、姨父、表哥、表姐、表妹、表弟以及再下一代,我们的直系亲属就有上百人。  外公姓孔,孔氏75代后裔,祥字辈,生肖属猴。外公的先祖是南宋时期跟随宋高宗南迁临安时的孔氏家族一员。南迁孔氏族人大部分在浙江衢州定居,而有一个分支途经我们当地时定居繁衍。  最近翻到一张全家福,我仔细算了算外公应该出生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期刊
土尔扈特是蒙古古老的部落之一。  据《土尔扈特汗诺颜世袭谱》记载,土尔扈特最初:那仁汗,汉译为太阳汗。土尔扈特是十五世纪初产生的部落名称。十三世纪前它称为克烈部。克烈汉意谓黑。据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尔扈特是黑匈奴的后裔。十五世纪初,克烈部的一部分被瓦刺脱欢太师称作土尔扈特,其他部分融合到后来的哈萨克等突厥语民族。十七世纪上半叶,土尔扈特部一部分人从额尔齐斯河中游西迁到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不久,又
期刊
我的老家,江西分宜县北部的一个山村,乡亲们所说的匠人,主要是篾匠、木匠、泥瓦匠,偶有漆匠,后来还有裁缝。  首先是篾匠。改革开放以前,普通人家晒垫、箩筐等篾制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多,江南山村,一般村后有片竹林,取材方便实惠。请来篾匠,主要是添置新品,捎带修补旧物。匠人师徒二人进屋,便放下一个颇具年份的工具箱,系上黑色围裙,开始忙碌起来。大致是把竹子劈开,剖成竹片,分开竹皮和竹心,做成青竹片和黄竹
期刊
一米阳光叫舒畅,很斯文,甚至有点腼腆,喜欢坐在散乱的书堆中,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乱了秩序。  从舒畅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关于他的爱情。他们的故事发生在鱼城边上的一个小镇,很凄迷。  舒畅的老婆叫云,是骄傲的公主,生长在华丽喧闹的大都市,优越富足;舒畅是一介书生,出生在贫瘠的穷乡僻壤,虽然挣扎在饥饿与温饱间,却是斯文清秀。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但他们相爱了,一对年轻的凡夫俗女坚定地变成了浪漫爱情戏剧的
期刊
三面环山,一溪锁关,好一处禅宗道场。  寺因山名,山藉寺灵。在我的心里,万罗山、珍珠寺是画等号的。万罗山即珍珠寺,珍珠寺即万罗山。本是参加清明诗会,我想顺道拜访我的“同事”,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珍珠寺住持圣哲法师。  过河,悉法师在打坐,于是就陪坐,天雨,清溪咆哮,过不了河了,这一坐便是两天。坐在禅,意谓静虑,功德生处。雨击新笋,风哮松林,我难摄一处,心猿意马。  释圣哲,俗姓李,生于黑
期刊
那个地方,是我的老家。每次想起老家,我都会想起那些树。  我的老家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那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名叫“后坂”。所谓“坂”,就是坡度很缓的斜坡的意思。我认为,我们那个村庄被叫成“坂”,可谓恰如其分:村里人家的房屋,从山脚下开始,陆续向半山坡上散落,而那些山坡,并非高山险峰,只是低缓的丘陵。所谓“后”,大概是因为在我们村庄的左边,靠近集镇的地方,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