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職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建设的相关经验,采取为指导教师管理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指导教师明确自身定位、教师自身完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管理与激励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校企合作 市场经济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97-0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到200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旅游业需求岗位每年上涨50多万个,与此同时,高素质的导游和旅游管理人员十分稀缺,旅游人才缺口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与市场相脱节的现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还缺乏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就颇受争议,由于其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征,则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逐步认识到“职业性”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传统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旨在凸显“职业性”的发展趋势。其中,校企合作就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新形态,即将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相互结合,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的实践中,虽然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整体,但学生往返于这二者之间,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制,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以上背景,本文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提出建议。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实,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已将校企合作纳入发展规划的范畴当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合作,但就目前形势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合作中表现被动,真正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下面,本文针对以下几方面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化。经调查发现,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仅订单合作、顶岗实习和企业入校三种方式比较普遍,而其他种类的合作较少。企业对于高职旅游类专业的资助仅限于办学指导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真正出资、出设备的校企联合办学属于少数,为数不多的企业入校指导一年最多进行两次,形式大于内容。同时,企业在与准毕业生、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时,合同上普遍出现“经面试合格”“优先录取”等含义模糊的表达,实际上的法律约束力不是很大。
(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明显低于高职院校,或者是企业口头上表示支持,但实际行动力欠缺。以广西省桂林市旅游专科学校为例,该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125个,还与多家当地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但是,真正“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建成,学校与企业间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完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事实上,企业对于实习生的“用”是大于“培”的,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很多企业就放任不管了,学生得不到来自指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校企合作缺乏操作性。
(三)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就当前现状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合理的监督评价。很多合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松散,没有计划,这将直接导致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不稳定、不持久,甚至难以维系、名存实亡。现有法律只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原则。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跟踪评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既有旅游业自身的限制因素,也有双方合作的共性问题。下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就其制约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旅游业自身的因素。首先,旅游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在经营旺季,企业有能力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和实习机会,但是在淡季旅游企业自身的员工都处于闲置状态,安排学生实习就显得力不从心。但学校的教学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不能按照旅游企业的淡季和旺季进行,因此校企之间在协调方面难以对接。其次,旅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自然风景区往往受到非人为因素的限制,其中,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安全事故、金融危机等都会影响旅游业发展,由于该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难以保障与学校之间的稳定合作。
(二)校企双方认知层面的欠缺。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客观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有所欠缺。学校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解决师资压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没有考虑企业对于盈利的追求。而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意义,因此大多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
(三)校企双方运作方面的欠缺。在运作方面的问题中,企业参与动力明显低于高职院校。因为在进行合作的时候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企业往往将这方面的投入视为额外收入,比如提供教学设备、培训人员等,企业收获的多为广告效应。而学生从事的往往都是些机械性、低层次的服务,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样,即便是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也未必能真正招聘到所需的人才。
三、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建设的相关经验
(一)德国的“双元制”。在德国,“双元制”指的就是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使双方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此过程中,对教师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职业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时期,并要经历两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有两年使用期,第一次考试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理论教育的学习,第二次考试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的鉴定。职业教师的培养始终贯穿于企业活动,企业也很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实习场所,甚至独立成立培训班。校企合作中的实训教员往往都是企业员工,其培训由行业协会的委员会负责。同时,德国“双元制”师资教育还强调一体化的培养,职业教师必须每三年进行一次脱产进修,充分保障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都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德国教师考核制度严格,待遇优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退休保障,因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二)英国制度化的职业教师认证体系。英国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要求甚至比普通高校还要高,职业教师是获得教育专业和技术专业的双学位硕士,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人才。英国还成立了“职业能力开发所”,教育专业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先去企业工作,企业认可后才能转岗到学校。
德国和英国的师资建设实践给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师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职业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企业作为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生基本技能培训的任务,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测。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将人才培养放到第一要位,才能充分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对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指导教师在高职旅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教师质量还是教师数量都难以满足需求,尤其是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低等情况较为突出。以下本文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为指导教师管理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1.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激励与评价制度。人的行为有动机性,高职教师也不例外,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基础。激励制度的导向必须明确,这为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奠定基础,同时,激励制度一旦确立,就要保障它稳定、有力的执行。通常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办法,前者是最直接的方式,能够满足教师生活的需求,但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于精神激励的渴望会增加,因此要进行评奖评优、晋升等方向倾斜。同时,激励制度还分为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二者的相互结合能够为教师职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2.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实施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企业一线不仅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供教学参考,还会不断更新设备和技艺。教师长期在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相脱离,缺乏社会经验。因此,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要严格落实下来,其中分为三种挂职形式:顶岗挂职、兼职挂职和实习带班。充分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可以选择在旅行社、旅游局等企业挂职,为了避免挂职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为所去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明确自己要挂什么职,实际要做哪些工作,如何检验学习成果等。
(二)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明确自身定位。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可谓身兼数职,既要完成学生的理论学习授课,又要协调和平衡实习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因此常常出现角色冲突,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作为指导教师,首要要适应企业的管理形式,将自己定位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将学生看成公司职员,使自己从被动等待任务的角色过渡到主动进攻的角色。这需要指导教师花一些时间了解企业的最新行业动态,对于在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要对企业规模、旅行路线、收费标准等事项多加关注,在现有的校企合作中挖掘更多的合作机会,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探寻市场所需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再来对比校方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客观全面的看待各方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以理性的规划来适应市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教师自身要完善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师的成长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任何外因都要通過内因起作用。首先,高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意识到“双师型”教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抓住个人成长的机会,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8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可以亲自向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员请教,甚至甘愿成为一名学徒,以便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高标准要求自己,结合员工的评价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对实习过程中学到的新技能、新收获一一列举出来,不断激励自己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以加快指导教师建设步伐为宗旨,希望对校企合作中教师管理与激励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美忠.推进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4)
[2]孔德慧.“三全”双轨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5(2)
[3]李有莉.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企合作创新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14)
[4]金声琅,胡善风,程静静.旅游管理专业群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常态化监管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那能力提升项目“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化解小微企业人才困境的模式研究”(KY2016YB884)
【作者简介】蒙素华(1982— ),女,广西崇左人,研究生,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编 刘健华)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校企合作 市场经济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97-0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到200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旅游业需求岗位每年上涨50多万个,与此同时,高素质的导游和旅游管理人员十分稀缺,旅游人才缺口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与市场相脱节的现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还缺乏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就颇受争议,由于其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征,则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逐步认识到“职业性”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传统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旨在凸显“职业性”的发展趋势。其中,校企合作就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新形态,即将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相互结合,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的实践中,虽然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整体,但学生往返于这二者之间,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制,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以上背景,本文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提出建议。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实,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已将校企合作纳入发展规划的范畴当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合作,但就目前形势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合作中表现被动,真正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下面,本文针对以下几方面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化。经调查发现,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仅订单合作、顶岗实习和企业入校三种方式比较普遍,而其他种类的合作较少。企业对于高职旅游类专业的资助仅限于办学指导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真正出资、出设备的校企联合办学属于少数,为数不多的企业入校指导一年最多进行两次,形式大于内容。同时,企业在与准毕业生、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时,合同上普遍出现“经面试合格”“优先录取”等含义模糊的表达,实际上的法律约束力不是很大。
(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明显低于高职院校,或者是企业口头上表示支持,但实际行动力欠缺。以广西省桂林市旅游专科学校为例,该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125个,还与多家当地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但是,真正“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建成,学校与企业间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完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事实上,企业对于实习生的“用”是大于“培”的,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很多企业就放任不管了,学生得不到来自指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校企合作缺乏操作性。
(三)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就当前现状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合理的监督评价。很多合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松散,没有计划,这将直接导致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不稳定、不持久,甚至难以维系、名存实亡。现有法律只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原则。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跟踪评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既有旅游业自身的限制因素,也有双方合作的共性问题。下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就其制约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旅游业自身的因素。首先,旅游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在经营旺季,企业有能力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和实习机会,但是在淡季旅游企业自身的员工都处于闲置状态,安排学生实习就显得力不从心。但学校的教学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不能按照旅游企业的淡季和旺季进行,因此校企之间在协调方面难以对接。其次,旅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自然风景区往往受到非人为因素的限制,其中,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安全事故、金融危机等都会影响旅游业发展,由于该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难以保障与学校之间的稳定合作。
(二)校企双方认知层面的欠缺。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客观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有所欠缺。学校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解决师资压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没有考虑企业对于盈利的追求。而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意义,因此大多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
(三)校企双方运作方面的欠缺。在运作方面的问题中,企业参与动力明显低于高职院校。因为在进行合作的时候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企业往往将这方面的投入视为额外收入,比如提供教学设备、培训人员等,企业收获的多为广告效应。而学生从事的往往都是些机械性、低层次的服务,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样,即便是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也未必能真正招聘到所需的人才。
三、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建设的相关经验
(一)德国的“双元制”。在德国,“双元制”指的就是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使双方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此过程中,对教师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职业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时期,并要经历两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有两年使用期,第一次考试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理论教育的学习,第二次考试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的鉴定。职业教师的培养始终贯穿于企业活动,企业也很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实习场所,甚至独立成立培训班。校企合作中的实训教员往往都是企业员工,其培训由行业协会的委员会负责。同时,德国“双元制”师资教育还强调一体化的培养,职业教师必须每三年进行一次脱产进修,充分保障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都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德国教师考核制度严格,待遇优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退休保障,因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二)英国制度化的职业教师认证体系。英国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要求甚至比普通高校还要高,职业教师是获得教育专业和技术专业的双学位硕士,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人才。英国还成立了“职业能力开发所”,教育专业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先去企业工作,企业认可后才能转岗到学校。
德国和英国的师资建设实践给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师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职业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企业作为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生基本技能培训的任务,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测。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将人才培养放到第一要位,才能充分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对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指导教师在高职旅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教师质量还是教师数量都难以满足需求,尤其是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低等情况较为突出。以下本文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激励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为指导教师管理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1.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激励与评价制度。人的行为有动机性,高职教师也不例外,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基础。激励制度的导向必须明确,这为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奠定基础,同时,激励制度一旦确立,就要保障它稳定、有力的执行。通常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办法,前者是最直接的方式,能够满足教师生活的需求,但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于精神激励的渴望会增加,因此要进行评奖评优、晋升等方向倾斜。同时,激励制度还分为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二者的相互结合能够为教师职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2.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实施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企业一线不仅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供教学参考,还会不断更新设备和技艺。教师长期在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相脱离,缺乏社会经验。因此,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要严格落实下来,其中分为三种挂职形式:顶岗挂职、兼职挂职和实习带班。充分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可以选择在旅行社、旅游局等企业挂职,为了避免挂职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为所去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明确自己要挂什么职,实际要做哪些工作,如何检验学习成果等。
(二)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明确自身定位。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可谓身兼数职,既要完成学生的理论学习授课,又要协调和平衡实习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因此常常出现角色冲突,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作为指导教师,首要要适应企业的管理形式,将自己定位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将学生看成公司职员,使自己从被动等待任务的角色过渡到主动进攻的角色。这需要指导教师花一些时间了解企业的最新行业动态,对于在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要对企业规模、旅行路线、收费标准等事项多加关注,在现有的校企合作中挖掘更多的合作机会,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探寻市场所需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再来对比校方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客观全面的看待各方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以理性的规划来适应市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教师自身要完善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师的成长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任何外因都要通過内因起作用。首先,高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意识到“双师型”教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抓住个人成长的机会,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8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可以亲自向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员请教,甚至甘愿成为一名学徒,以便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高标准要求自己,结合员工的评价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对实习过程中学到的新技能、新收获一一列举出来,不断激励自己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以加快指导教师建设步伐为宗旨,希望对校企合作中教师管理与激励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美忠.推进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4)
[2]孔德慧.“三全”双轨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5(2)
[3]李有莉.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企合作创新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14)
[4]金声琅,胡善风,程静静.旅游管理专业群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常态化监管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那能力提升项目“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化解小微企业人才困境的模式研究”(KY2016YB884)
【作者简介】蒙素华(1982— ),女,广西崇左人,研究生,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