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兽医领域科研有其自身特点,以创新思维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固有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梳理,能够从创新方法的角度系统全面的认识自身特点,发现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研究与创新方法结合奠定基础,促进兽医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兽医;科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20-0261-03
Studies on Characterstic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under Innovative Thinking
ZHANG Lin 1 DING Ya-ling 2 WU Jun 3 XU Min-li 1
(1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altural Science,Shandong Key Lab of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Breeding,Jinan Shandong 250100; 2 Qilu Animal Health Co.,Ltd.; 3 Shandong Province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field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o sort of natural process and key link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innovative thinking,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could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ood.The result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me up may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field and innovation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industry.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method;veterinary;scientific research;countermeasure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是兽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畜禽的健康养殖、兽医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为兽医产业链的基础环节,科学研究是领域新技术与产品的起点,更是重大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源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兽医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末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助推兽医学科研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发展过程中,兽医科学研究形成了自身特征,但也暴露出来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与工业、通讯、泛制造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比,创新匮乏、动力不足的短板逐渐显现[1-2]。
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工业、通讯、泛制造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应用[3-5]——始终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技术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保持了领域创新发展的动力。农业领域因其自身的特点,应用创新方法起步较晚,但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农业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兽医领域也迫切需要创新方法改善科研体系,解决技术发展瓶颈,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本文从创新方法的视角,首先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流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科研特征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兽医科研乃至整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
1.1 延续性和整体性不足
科研价值是通过经济效益来体现的,这个过程包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环节,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构成创新链,价值就是在链条中进行传递和实现。价值链的任何一环脱节都会导致价值的中断,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各环节紧密对接,通力合作才能在创新链中实现科研的价值。
在目前的兽医科研流程中,存在研究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化不足、研究过程内部基础和应用两部分融合差的弊端,这些直接导致了兽医科研进步受限、兽医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首先,科学研究脱离市场需求。兽医自古以来以服务畜养业为主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障畜禽及人类的健康。因此,兽医领域的科研目标是为实际应用服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科研体系来看,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中,30%~40%来自财政拨付的事业费,60%~70%来自各类项目研究经费,项目导向的体制对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6],设立的项目即是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项目设立是否合理就成为关键。同时,对于当前的项目管理机制,科研人员认为申请项目花费精力太多,受项目及研究年限的影响研发也缺乏连贯性;企业则认为,科研项目存在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导致很多研究成果不具备市场应用价值。从关注点来看,研究人员关注的主要是基本科学问题、核心機理机制及技术等,研究过程及成果不计成本;企业作为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体,关注的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关注点不在同一焦点上,造成科研上的技术和成果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其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7],成果的研发未考虑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之一,致使成果无人问津;兽医领域很多成果是跟随借鉴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研究而来,但在动物体上应用就造成产品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是产品生产和养殖企业无法接受的;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一般为5~7年[7]。但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原产生及其发生变异的速度在增加,造成成果研发周期落后于变异周期,导致成果的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在兽医领域科研内部,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人员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融合性差,造成机制机理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使得一项原本可解决突出问题的创新成果无法被应用。一部分人热衷于基础性研究,而不愿从事应用性研发,认为不够高精尖,成果慢且不易凸显;另一部分人从事应用型研究,但长期的临床和现场占用绝大部分精力,对于基础性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此形成对问题本质认识上的短板,导致基础机理性的研究与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不同步;最重要的是,两部分研究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基础性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也直接阻碍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1.2 跟随性强
科研在流程上大致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个阶段,兽医领域科研人员的跟随性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许多科研人员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并寻找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时不能发明新工具手段和充分寻找资源,而是走跟随和拿来主义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不注重原始创新。兽医领域科研主要跟随生命科学成熟的研究轨迹发展,不注重重大技术的原始创新,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工具,发展水平全面落后于生命(生物)领域,且领域特色成就不突出。首先在思维上既定的道路已经束缚了兽医领域研究思路的创新,“牛鼻子”受制于人,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工具也难有突破。其次兽医领域科研过程中不注重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往往在生命(生物)领域新技术方法或者工具出现之后才会结合本领域的研究,思考其能否为我所用,因此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受到极大限制。虽然现在兽医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努力追赶科研的最前沿——紧跟世界最新且重大的研究成果,然后在本领域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并没有实现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实现领域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二是研究思维僵化。思维僵化是跟随性强的另一重要表现。研究人员遵循固有流程,按部就班[8]。如动物发生疫病之后首先明确病原,筛选治疗药物,制备预防性疫苗,逐一评价效果。而药物的选择和疫苗的制备也是在现有技术范围内进行,所有程序和方法一成不变,少有人去思考新的治疗方向和途径,因此几十年以来,兽医的科研和产品几乎没有质的变化。同时,研究方法和经验以“传帮带”的形式从“老人”传给“新人”,“新人”除了学习之外,个人深入思考创新的程度因人而异,但在跟随的大环境下,创新的东西不多。跟随别人的经验,虽然试验上少走了弯路,但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少了对问题本质重新发掘和认识的机会。
兽医领域科研跟随性强的特点在免疫相关研究中有典型的体现。免疫学家的目标是探索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应答机理,研究开发有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及药物。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动物模型,主要选择的是高等脊椎动物,如黑猩猩、猴子、小鼠等,先进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这几种动物身上,而其他则少有涉及。兽医研究人员则在跟随世界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发现了这一特点,于是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大量地尝试研究成果能否用于自己研究的动物。长期的跟随性研究使得动物免疫学一直游离于真正的免疫学之外,动物的免疫系统研究始终在人类、黑猩猩、小鼠之后,并且呈现动物进化等级与免疫研究深度成正比的现象。按照进化理论来说,越低等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其免疫系统越简单,免疫功能及机制研究相对容易,但兽医研究(动物研究)者并没能认识和抓住这些可以独立的率先认识事物本质的机会,反而跟随免疫学和生物学家从人类为起点进行研究。反过来,免疫学家则逐渐不重视对兽医研究活跃的动物(猪、牛、鸡等)进行相关研究,最终造成了动物免疫学的尴尬局面——功能、机理研究不彻底,科学发现和成果相对滞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手段欠缺。
1.3 学科领域融合不足
兽医领域的科研逐步向微观化、精细化发展,旨在明确各病原的结构、致病机理,开发相应药物阻止病原的致病,但这些研究方向并没有多少创新要素,依然显现出很强的跟随性和滞后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科融合不足。兽医为畜牧养殖业服务,但畜牧与兽医2个研究领域之间的融合也并不常见,各行其事,如此紧密行业的融合尚且如此,其他领域的情况可想而知。学科融合的根本在于多专业人才的合作,但兽医领域科研团队中,几乎清一色是兽医专业出身,其他专业的屈指可数,人员组成上的单一,也导致了团队知识边的过窄,限制了创新产生。缺少融合就缺少创新,创新要素的缺乏反过来也是造成兽医领域跟随性强的原因之一。
生命(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何能引领世界,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包容性,融合了众多专业领域及分支领域。如融合物理学去解析病毒精细结构,完成原子级别的构象组成;融合化学去开发针对蛋白构象的纳米级药物,完成对病原的防治,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也是集成光、电、材料等学科应研究要求而研发,这些都体现学科融合的创新力量。
2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对科研流程关键环节的影响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点或者不足造成了固有科研流程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导致对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确、解决手段匮乏、科研效率低下、行业产业发展缓慢等一系列后果。下面就结合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对科研流程中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2.1 提出问题环节
一是问题来源于实际生产,只有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才能准确地反应问题,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注重生产实践环节。第一手资料掌握在企业、生产人员手中,他们的需求反应的才是市场的真正需求,即实践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兽医领域科研整体性差,研究與市场脱节、基础机理性研究与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不同步,造成基础数据的不准确,最终导致科学问题提出和研究方向的偏差。二是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是关键。生产出现问题时所采集的数据反应的是表象,而寻找该问题真正的原因,进行透彻准确的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目前兽医分析问题时惯性思维强烈,习惯性沿着经验道路去解决问题,很少有人会重新思考在当前认识水平下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当前的行业环境与以前不同,如病原变异程度更高,毒力进化更快,病症不再典型,混合感染率更高。因此,重新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加准确地提出问题,避免研究方向的偏离。
2.2 分析问题环节
一是兽医领域科研跟随性强,思维定势严重,多年来一直跟随其他领域的研究,在想解决问题方案时不自主地在固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没有新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方向。二是学科交融差,造成研究人员知识边界问题。大多数兽医科研团队在组建时往往由本领域本专业的人员组成,专业单一,相关学科几乎没有参与。一个专业的眼界学识是有限的,相应的团队知识边界也就过窄,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做到集思广益,从全新的或者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不能更大范围地去寻找可利用资源。 2.3 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跟随性和学科局限性,造成问题的解决仅仅使用现有的方法、技术和工具,而当现有资源无法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在跟随领域没有创新突破的情况下自身也束手无策。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如果能够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借鉴和启发,并提供可用资源就可以破解难题,产生高级别创新成果,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因为兽医领域科研特征的局限而无法成为现实。
3 相应对策
通过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特征的总结、固有流程的梳理和关键环节问题的分析,发现科研延续性或整体性差、跟随性强、学科融合不足是兽医领域科研关键环节缺乏创新的障碍,是限制原始及重大技术创新的瓶颈,也是束缚兽医产业链发展的源头。针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的不足,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
3.1 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这是科技部万钢部长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旨在消除科技创新孤岛,充分发挥市场调配作用,助力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兽医领域长期存在产业链链条脱节、整体性差的现象,集中体现在科研与市场脱离,创新对产业的支撑明显不足。因此,完善理顺兽医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创新,资金保障技术,即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才能释放兽医行业的创新潜力,加速提高创新体系的发展。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目标,配置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研发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科技为市场服务的同时,也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实现了技术创新,创造了效益,避免了经济系统中“创新孤岛”的尴尬处境,提升了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其次,产品的创新要依靠产业链上各环节技术创新来实现,因此需要在产业链、创新链的不同环节上精准合理地投入创新资金。从科技角度来讲,就需要对科技资金的投放强度和投放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高效率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9]。
3.2 引入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存在跟随性强、学科融合不足的特征,科研人员思维僵化、领域原始创新匮乏、解决问题手段不足。创新方法是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四部门联合发起的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创新方法在农业领域起步较晚,在兽医领域仅有山东省农科院张琳等率先进行了应用模式的初步探索[10],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领域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产出了多项创新成果,提高了科研效率。应用结果表明,创新方法完全适用于兽医领域科学研究。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跟随性强,被动地接收新的方法和技术,然后机械性地植入自身研究领域。创新方法是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能够改变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关键问题,最大范围地寻找和配置资源。也就是说要以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然后去搜索各种资源,确定研究思路,把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吸收过来加以利用,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改变上,变化虽小,但可以说是领域发展的关键,从以他为主变为以我为主。思维上质的变化,是实现高级别发明的基础,配合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结果将大不相同,行业的进步也不可同日而语。
创新方法提倡学科融合。学科融合带来的首先是思维上的改变,有了创新的想法和目标,尤其是本领域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其他领域的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兽医科学研究在20世纪后叶也经历了快速发展。当时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兽医领域融合分子生物学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研究迅速深入到分子和机制机理水平,这是以前都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学科融合的典范。因此,要改变科研的思维和定位,融合多方知识,才能解决好研究中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振飞,卢兵友,朱浩.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53-55.
[2] 张振飞,卢兵友,朱浩,等.我国农业领域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186-195.
[3] 偏利英,席爱华.我国农业领域创新方法应用探讨[J].农村经济学,2013(6):298-299.
[4] 科技部科研條件与财务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创新方法区域推广应用典型案例汇编[G].2011:513-515.
[5] 吴英.创新方法比创新更重要[J].今日中国论坛,2010(10):30-35.
[6] 袁东明,马骏,王怀宇.着力解决我国创新链条中的重大瓶颈问题[N].科技日报,2014-5-26(1).
[7] 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科教园地,2014,25(10):159-161.
[8] 贾敬敦,卢兵友.农业科技创新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9] 任海峰,何颖.“三链协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关键途径[N].中国工业报,2014-04-29(A2).
[10] 张琳,丁雅苓,武军,等.基于TRIZ原理的灭活疫苗中抗原空间表位的创新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19-20.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兽医;科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20-0261-03
Studies on Characterstic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under Innovative Thinking
ZHANG Lin 1 DING Ya-ling 2 WU Jun 3 XU Min-li 1
(1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altural Science,Shandong Key Lab of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Breeding,Jinan Shandong 250100; 2 Qilu Animal Health Co.,Ltd.; 3 Shandong Province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field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o sort of natural process and key link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innovative thinking,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could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ood.The result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me up may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eterinary field and innovation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industry.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method;veterinary;scientific research;countermeasure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是兽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畜禽的健康养殖、兽医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为兽医产业链的基础环节,科学研究是领域新技术与产品的起点,更是重大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源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兽医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末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助推兽医学科研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发展过程中,兽医科学研究形成了自身特征,但也暴露出来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与工业、通讯、泛制造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比,创新匮乏、动力不足的短板逐渐显现[1-2]。
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工业、通讯、泛制造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应用[3-5]——始终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技术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保持了领域创新发展的动力。农业领域因其自身的特点,应用创新方法起步较晚,但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农业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兽医领域也迫切需要创新方法改善科研体系,解决技术发展瓶颈,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本文从创新方法的视角,首先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流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科研特征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兽医科研乃至整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
1.1 延续性和整体性不足
科研价值是通过经济效益来体现的,这个过程包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环节,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构成创新链,价值就是在链条中进行传递和实现。价值链的任何一环脱节都会导致价值的中断,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各环节紧密对接,通力合作才能在创新链中实现科研的价值。
在目前的兽医科研流程中,存在研究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化不足、研究过程内部基础和应用两部分融合差的弊端,这些直接导致了兽医科研进步受限、兽医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首先,科学研究脱离市场需求。兽医自古以来以服务畜养业为主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障畜禽及人类的健康。因此,兽医领域的科研目标是为实际应用服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科研体系来看,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中,30%~40%来自财政拨付的事业费,60%~70%来自各类项目研究经费,项目导向的体制对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6],设立的项目即是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项目设立是否合理就成为关键。同时,对于当前的项目管理机制,科研人员认为申请项目花费精力太多,受项目及研究年限的影响研发也缺乏连贯性;企业则认为,科研项目存在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导致很多研究成果不具备市场应用价值。从关注点来看,研究人员关注的主要是基本科学问题、核心機理机制及技术等,研究过程及成果不计成本;企业作为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体,关注的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关注点不在同一焦点上,造成科研上的技术和成果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其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7],成果的研发未考虑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之一,致使成果无人问津;兽医领域很多成果是跟随借鉴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研究而来,但在动物体上应用就造成产品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是产品生产和养殖企业无法接受的;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一般为5~7年[7]。但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原产生及其发生变异的速度在增加,造成成果研发周期落后于变异周期,导致成果的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在兽医领域科研内部,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人员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融合性差,造成机制机理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使得一项原本可解决突出问题的创新成果无法被应用。一部分人热衷于基础性研究,而不愿从事应用性研发,认为不够高精尖,成果慢且不易凸显;另一部分人从事应用型研究,但长期的临床和现场占用绝大部分精力,对于基础性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此形成对问题本质认识上的短板,导致基础机理性的研究与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不同步;最重要的是,两部分研究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基础性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也直接阻碍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1.2 跟随性强
科研在流程上大致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个阶段,兽医领域科研人员的跟随性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许多科研人员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并寻找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时不能发明新工具手段和充分寻找资源,而是走跟随和拿来主义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不注重原始创新。兽医领域科研主要跟随生命科学成熟的研究轨迹发展,不注重重大技术的原始创新,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工具,发展水平全面落后于生命(生物)领域,且领域特色成就不突出。首先在思维上既定的道路已经束缚了兽医领域研究思路的创新,“牛鼻子”受制于人,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工具也难有突破。其次兽医领域科研过程中不注重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往往在生命(生物)领域新技术方法或者工具出现之后才会结合本领域的研究,思考其能否为我所用,因此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受到极大限制。虽然现在兽医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努力追赶科研的最前沿——紧跟世界最新且重大的研究成果,然后在本领域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并没有实现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实现领域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二是研究思维僵化。思维僵化是跟随性强的另一重要表现。研究人员遵循固有流程,按部就班[8]。如动物发生疫病之后首先明确病原,筛选治疗药物,制备预防性疫苗,逐一评价效果。而药物的选择和疫苗的制备也是在现有技术范围内进行,所有程序和方法一成不变,少有人去思考新的治疗方向和途径,因此几十年以来,兽医的科研和产品几乎没有质的变化。同时,研究方法和经验以“传帮带”的形式从“老人”传给“新人”,“新人”除了学习之外,个人深入思考创新的程度因人而异,但在跟随的大环境下,创新的东西不多。跟随别人的经验,虽然试验上少走了弯路,但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少了对问题本质重新发掘和认识的机会。
兽医领域科研跟随性强的特点在免疫相关研究中有典型的体现。免疫学家的目标是探索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应答机理,研究开发有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及药物。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动物模型,主要选择的是高等脊椎动物,如黑猩猩、猴子、小鼠等,先进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这几种动物身上,而其他则少有涉及。兽医研究人员则在跟随世界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发现了这一特点,于是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大量地尝试研究成果能否用于自己研究的动物。长期的跟随性研究使得动物免疫学一直游离于真正的免疫学之外,动物的免疫系统研究始终在人类、黑猩猩、小鼠之后,并且呈现动物进化等级与免疫研究深度成正比的现象。按照进化理论来说,越低等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其免疫系统越简单,免疫功能及机制研究相对容易,但兽医研究(动物研究)者并没能认识和抓住这些可以独立的率先认识事物本质的机会,反而跟随免疫学和生物学家从人类为起点进行研究。反过来,免疫学家则逐渐不重视对兽医研究活跃的动物(猪、牛、鸡等)进行相关研究,最终造成了动物免疫学的尴尬局面——功能、机理研究不彻底,科学发现和成果相对滞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手段欠缺。
1.3 学科领域融合不足
兽医领域的科研逐步向微观化、精细化发展,旨在明确各病原的结构、致病机理,开发相应药物阻止病原的致病,但这些研究方向并没有多少创新要素,依然显现出很强的跟随性和滞后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科融合不足。兽医为畜牧养殖业服务,但畜牧与兽医2个研究领域之间的融合也并不常见,各行其事,如此紧密行业的融合尚且如此,其他领域的情况可想而知。学科融合的根本在于多专业人才的合作,但兽医领域科研团队中,几乎清一色是兽医专业出身,其他专业的屈指可数,人员组成上的单一,也导致了团队知识边的过窄,限制了创新产生。缺少融合就缺少创新,创新要素的缺乏反过来也是造成兽医领域跟随性强的原因之一。
生命(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何能引领世界,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包容性,融合了众多专业领域及分支领域。如融合物理学去解析病毒精细结构,完成原子级别的构象组成;融合化学去开发针对蛋白构象的纳米级药物,完成对病原的防治,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也是集成光、电、材料等学科应研究要求而研发,这些都体现学科融合的创新力量。
2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对科研流程关键环节的影响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点或者不足造成了固有科研流程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导致对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确、解决手段匮乏、科研效率低下、行业产业发展缓慢等一系列后果。下面就结合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特征对科研流程中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2.1 提出问题环节
一是问题来源于实际生产,只有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才能准确地反应问题,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注重生产实践环节。第一手资料掌握在企业、生产人员手中,他们的需求反应的才是市场的真正需求,即实践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兽医领域科研整体性差,研究與市场脱节、基础机理性研究与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不同步,造成基础数据的不准确,最终导致科学问题提出和研究方向的偏差。二是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是关键。生产出现问题时所采集的数据反应的是表象,而寻找该问题真正的原因,进行透彻准确的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目前兽医分析问题时惯性思维强烈,习惯性沿着经验道路去解决问题,很少有人会重新思考在当前认识水平下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当前的行业环境与以前不同,如病原变异程度更高,毒力进化更快,病症不再典型,混合感染率更高。因此,重新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加准确地提出问题,避免研究方向的偏离。
2.2 分析问题环节
一是兽医领域科研跟随性强,思维定势严重,多年来一直跟随其他领域的研究,在想解决问题方案时不自主地在固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没有新的解决问题思路和方向。二是学科交融差,造成研究人员知识边界问题。大多数兽医科研团队在组建时往往由本领域本专业的人员组成,专业单一,相关学科几乎没有参与。一个专业的眼界学识是有限的,相应的团队知识边界也就过窄,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做到集思广益,从全新的或者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不能更大范围地去寻找可利用资源。 2.3 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跟随性和学科局限性,造成问题的解决仅仅使用现有的方法、技术和工具,而当现有资源无法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在跟随领域没有创新突破的情况下自身也束手无策。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如果能够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借鉴和启发,并提供可用资源就可以破解难题,产生高级别创新成果,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因为兽医领域科研特征的局限而无法成为现实。
3 相应对策
通过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特征的总结、固有流程的梳理和关键环节问题的分析,发现科研延续性或整体性差、跟随性强、学科融合不足是兽医领域科研关键环节缺乏创新的障碍,是限制原始及重大技术创新的瓶颈,也是束缚兽医产业链发展的源头。针对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的不足,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
3.1 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这是科技部万钢部长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旨在消除科技创新孤岛,充分发挥市场调配作用,助力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兽医领域长期存在产业链链条脱节、整体性差的现象,集中体现在科研与市场脱离,创新对产业的支撑明显不足。因此,完善理顺兽医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创新,资金保障技术,即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才能释放兽医行业的创新潜力,加速提高创新体系的发展。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目标,配置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研发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科技为市场服务的同时,也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实现了技术创新,创造了效益,避免了经济系统中“创新孤岛”的尴尬处境,提升了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其次,产品的创新要依靠产业链上各环节技术创新来实现,因此需要在产业链、创新链的不同环节上精准合理地投入创新资金。从科技角度来讲,就需要对科技资金的投放强度和投放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高效率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9]。
3.2 引入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兽医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存在跟随性强、学科融合不足的特征,科研人员思维僵化、领域原始创新匮乏、解决问题手段不足。创新方法是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四部门联合发起的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创新方法在农业领域起步较晚,在兽医领域仅有山东省农科院张琳等率先进行了应用模式的初步探索[10],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领域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产出了多项创新成果,提高了科研效率。应用结果表明,创新方法完全适用于兽医领域科学研究。
兽医领域科学研究跟随性强,被动地接收新的方法和技术,然后机械性地植入自身研究领域。创新方法是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能够改变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关键问题,最大范围地寻找和配置资源。也就是说要以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然后去搜索各种资源,确定研究思路,把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吸收过来加以利用,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改变上,变化虽小,但可以说是领域发展的关键,从以他为主变为以我为主。思维上质的变化,是实现高级别发明的基础,配合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结果将大不相同,行业的进步也不可同日而语。
创新方法提倡学科融合。学科融合带来的首先是思维上的改变,有了创新的想法和目标,尤其是本领域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其他领域的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兽医科学研究在20世纪后叶也经历了快速发展。当时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兽医领域融合分子生物学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研究迅速深入到分子和机制机理水平,这是以前都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学科融合的典范。因此,要改变科研的思维和定位,融合多方知识,才能解决好研究中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振飞,卢兵友,朱浩.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53-55.
[2] 张振飞,卢兵友,朱浩,等.我国农业领域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186-195.
[3] 偏利英,席爱华.我国农业领域创新方法应用探讨[J].农村经济学,2013(6):298-299.
[4] 科技部科研條件与财务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创新方法区域推广应用典型案例汇编[G].2011:513-515.
[5] 吴英.创新方法比创新更重要[J].今日中国论坛,2010(10):30-35.
[6] 袁东明,马骏,王怀宇.着力解决我国创新链条中的重大瓶颈问题[N].科技日报,2014-5-26(1).
[7] 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科教园地,2014,25(10):159-161.
[8] 贾敬敦,卢兵友.农业科技创新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9] 任海峰,何颖.“三链协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关键途径[N].中国工业报,2014-04-29(A2).
[10] 张琳,丁雅苓,武军,等.基于TRIZ原理的灭活疫苗中抗原空间表位的创新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