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的自发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有水平、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高校社团,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建设的双丰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精品社团;“爱心桥”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下,大学生们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通俗地说,即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校园“民间”组织。高校社团这一特性,必然决定了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探究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所负责的“爱心桥”社团为例,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精品社团进行经验总结和途径探讨。
一、“爱心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河南科技大学“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原名洛阳工学院机电系“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成立于1992年3月。该社团缘于十几位机电系90级学生为轮流照顾患脑溢血而导致偏瘫的机电系教师刘全传的妻子而自发成立,是全国高等学校最早成立的爱心社之一;社团以“奉献、关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吸纳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青年人的善爱之举,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充分展示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8年来,“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在校园设立爱心信箱、公布爱心电话,为有困难的教师排忧解难,发展到今天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倡导文明,奉献爱心”为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从最初机电系的十几名学生发展到今天遍布学校20余个学院的一千余名社员,在校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广大师生亲切地称为“校园爱心110”。
“爱心桥”主要活动包括助残、护老、义教、环保、捐赠、宣传、服务等方面,其品牌活动有:“校园爱心110”、阳光天使义务家教、绿色环保行动、爱心捐赠、敬老院献爱心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广大师生和市民的欢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阳有线电视台、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对“爱心桥”的事迹都进行过报道。2006年,该社团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5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联授予“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00年、2008年被共青团洛阳市委分别授予“洛阳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洛阳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同时,“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还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社团,并在学校社团活动月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高校精品社团的有效途径
1.完善党团组织,建立“红色核心”,提高社团整体的战斗力
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我们把党、团组织延伸到“爱心桥”社团中,即把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团组织(成立团支部)建立在社团中,形成以理事会、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成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在社团活动中,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团组织坚决起到“党的助手”和“团结青年”的作用。同时,积极调动理事会的主动性,科学管理,让其创造性地开展业务工作。社团内部主动开展党、团组织主题活动,开展推荐优秀社团成员加入党组织的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社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党组织、团组织和理事会的工作系统,保证了党组织能全面、及时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且能始终保持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最终提高了社团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2.加强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实行自我价值。这是一个投入感情、付出心血、感受公平、收获快乐的过程,是大学生从主体的视角体验人文关怀的极好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加强人文关怀,就要正确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在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每个社团成员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对自身所处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爱心桥”社团在长期开展“观照他人”活动的同时,也不断在社团内部开展“自我观照”,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满足其合理需求、增强其人文素养,实现其个人价值。
3.专设指导教师,提倡“师生共建”,提升社团发展的源动力
高校社团组织活动自觉性强、积极性高,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难以完全保证正确的方向和预期的效果。因此,选配一批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高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既能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和层次、使社团活动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又能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要强调发挥社团建设中的“师生合力”,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共建”社团的融洽环境,为社团的全面和快速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动力。
“爱心桥”社团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社团活动中,他们耐心细致、认真负责,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和活动组织等多方面给予了社团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着“爱心桥”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教师奖励考核机制,切实保障指导教师辛勤付出的回报,并提高其积极性。
4.优化队伍建设,切实“纳才任贤”,彰显社团组织的先进性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要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必须重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这是彰显一个社团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首先,把好入门,做好社团骨干的选拔工作。“爱心桥”社长和副社长是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产生的;部长和组长由社长提名,各社员投票产生,社员在每年9月份的招新大会中产生。通过公开和公平的竞聘,可以充分地把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愿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学生选拔为社团骨干。其次,重视培训,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社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优秀社团干部和社员参加学校的党校和团校的学习,为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保障。第三,加强考核,做好社团骨干的考评工作。学校把社团骨干纳入到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切实提高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5.理顺内部机制,做到“有理有据”,形成社团运作的规范化
学生社团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章立制,有序、规范、系统的社团规章制度是贯彻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和形成社团良性运转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奖惩措施,明晰内部部门职责等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有据”,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根据“爱心桥”社团的特点,我们制订了《<爱心桥>社团章程》,对社员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规定;对“爱心桥”社团理事会的基本职责、办公室职责、组织策划部职责、宣传外联部职责、实践部职责和财务部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并在每年的六月份对一年来在“爱心桥”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部门进行评比表彰,以此在社团中形成一种“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社团更好更快地发展。
6.打牢文化根基,倡导“团队奉献”,赋予社团精神的时代性
社团发展必须站在社团文化建设的高度,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与时代接轨,开拓创新,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而应注重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社团精神;应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入社团工作及社团发展中,着力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创新、奉献、进取、民主、团结的精神,基于时代的要求积淀并形成社团发展的精髓。“爱心桥”从成立至今,已走过18个年头,服务社的社员们把爱的种子播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尽管社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倡导文明,奉献爱心”为原则没有变;“不求大,只求实,贵在坚持”的行动准则没有变,“奉献、关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经过一届届社员们的传播与贯彻,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社团精神。
三、结语
社团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打造一大批精品社团,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旗帜号召和引领作用,将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创新、技能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顺应当今社会和当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重视社团的作用,关心社团的发展,积极探索社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途径,切实发挥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落实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效果,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张世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3]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 杜顶非.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6] 石凤妍.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求是,2005,(2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精品社团;“爱心桥”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下,大学生们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通俗地说,即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校园“民间”组织。高校社团这一特性,必然决定了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探究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所负责的“爱心桥”社团为例,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精品社团进行经验总结和途径探讨。
一、“爱心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河南科技大学“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原名洛阳工学院机电系“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成立于1992年3月。该社团缘于十几位机电系90级学生为轮流照顾患脑溢血而导致偏瘫的机电系教师刘全传的妻子而自发成立,是全国高等学校最早成立的爱心社之一;社团以“奉献、关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吸纳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青年人的善爱之举,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充分展示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8年来,“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在校园设立爱心信箱、公布爱心电话,为有困难的教师排忧解难,发展到今天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倡导文明,奉献爱心”为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从最初机电系的十几名学生发展到今天遍布学校20余个学院的一千余名社员,在校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广大师生亲切地称为“校园爱心110”。
“爱心桥”主要活动包括助残、护老、义教、环保、捐赠、宣传、服务等方面,其品牌活动有:“校园爱心110”、阳光天使义务家教、绿色环保行动、爱心捐赠、敬老院献爱心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广大师生和市民的欢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阳有线电视台、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对“爱心桥”的事迹都进行过报道。2006年,该社团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5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联授予“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00年、2008年被共青团洛阳市委分别授予“洛阳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洛阳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同时,“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还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社团,并在学校社团活动月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高校精品社团的有效途径
1.完善党团组织,建立“红色核心”,提高社团整体的战斗力
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我们把党、团组织延伸到“爱心桥”社团中,即把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团组织(成立团支部)建立在社团中,形成以理事会、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成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在社团活动中,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团组织坚决起到“党的助手”和“团结青年”的作用。同时,积极调动理事会的主动性,科学管理,让其创造性地开展业务工作。社团内部主动开展党、团组织主题活动,开展推荐优秀社团成员加入党组织的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社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党组织、团组织和理事会的工作系统,保证了党组织能全面、及时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且能始终保持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最终提高了社团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2.加强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实行自我价值。这是一个投入感情、付出心血、感受公平、收获快乐的过程,是大学生从主体的视角体验人文关怀的极好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加强人文关怀,就要正确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在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每个社团成员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对自身所处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爱心桥”社团在长期开展“观照他人”活动的同时,也不断在社团内部开展“自我观照”,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满足其合理需求、增强其人文素养,实现其个人价值。
3.专设指导教师,提倡“师生共建”,提升社团发展的源动力
高校社团组织活动自觉性强、积极性高,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难以完全保证正确的方向和预期的效果。因此,选配一批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高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既能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和层次、使社团活动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又能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要强调发挥社团建设中的“师生合力”,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共建”社团的融洽环境,为社团的全面和快速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动力。
“爱心桥”社团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社团活动中,他们耐心细致、认真负责,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和活动组织等多方面给予了社团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着“爱心桥”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教师奖励考核机制,切实保障指导教师辛勤付出的回报,并提高其积极性。
4.优化队伍建设,切实“纳才任贤”,彰显社团组织的先进性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要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必须重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这是彰显一个社团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首先,把好入门,做好社团骨干的选拔工作。“爱心桥”社长和副社长是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产生的;部长和组长由社长提名,各社员投票产生,社员在每年9月份的招新大会中产生。通过公开和公平的竞聘,可以充分地把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愿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学生选拔为社团骨干。其次,重视培训,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社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优秀社团干部和社员参加学校的党校和团校的学习,为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保障。第三,加强考核,做好社团骨干的考评工作。学校把社团骨干纳入到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切实提高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5.理顺内部机制,做到“有理有据”,形成社团运作的规范化
学生社团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章立制,有序、规范、系统的社团规章制度是贯彻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和形成社团良性运转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奖惩措施,明晰内部部门职责等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有据”,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根据“爱心桥”社团的特点,我们制订了《<爱心桥>社团章程》,对社员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规定;对“爱心桥”社团理事会的基本职责、办公室职责、组织策划部职责、宣传外联部职责、实践部职责和财务部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并在每年的六月份对一年来在“爱心桥”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部门进行评比表彰,以此在社团中形成一种“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社团更好更快地发展。
6.打牢文化根基,倡导“团队奉献”,赋予社团精神的时代性
社团发展必须站在社团文化建设的高度,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与时代接轨,开拓创新,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而应注重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社团精神;应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入社团工作及社团发展中,着力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创新、奉献、进取、民主、团结的精神,基于时代的要求积淀并形成社团发展的精髓。“爱心桥”从成立至今,已走过18个年头,服务社的社员们把爱的种子播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尽管社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倡导文明,奉献爱心”为原则没有变;“不求大,只求实,贵在坚持”的行动准则没有变,“奉献、关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经过一届届社员们的传播与贯彻,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社团精神。
三、结语
社团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打造一大批精品社团,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旗帜号召和引领作用,将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创新、技能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顺应当今社会和当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重视社团的作用,关心社团的发展,积极探索社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途径,切实发挥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落实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效果,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张世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3]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 杜顶非.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6] 石凤妍.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求是,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