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的万千景观,早在古老的《诗经》与《楚辞》中就陆续出场了,但那些景观或者只是引发诗兴的触媒,或者只是诗的整体中的旁衬。等到曹操的《观沧海》出世,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风景抒情诗。中国的海岸线虽长,但以海洋为题材的诗作尤其是佳作不多,这大约是因为中国毕竟是以农耕为主的内陆国家之故吧。曹操的《观沧海》。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早的以海洋为审美对象的风景诗,而且是继《诗经》之后的四言诗的千古绝唱。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卒于献帝延康元年(220),时年66岁。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乱世霸主”与“文坛雄杰”,或者说他是“英雄”与“文雄”一身而二任。在汉末那一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官至汉丞相,封魏王,后来其子曹丕称帝,他被追谥为魏武帝。因为尊刘尊汉的封建正统观念作祟,宋代以后的小说、戏曲乃至民间的说书人。都将他描绘为一个大奸臣。直到鲁迅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才为他翻了案。鲁迅论定“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与此同时,曹操又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建安”是汉末献帝刘协的年号。指公元196年至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三曹”与“七子”,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建安文坛以七子为羽翼。以曹氏父子为领袖,而曹操以其政治地位与创作实绩。理所当然地成了领袖中的核心,名垂后世,光耀千古。
建安十二年(207),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勾结乌桓(又称乌丸,居住于辽西与河北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蹋顿部落南侵掳掠。曹操这年率师北征,大胜,于当年秋冬之际班师。路经碣石山而登临远眺,写下了千古绝唱《观沧海》。《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旧题。“夏门”为洛阳西北城门。汉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曹操以旧题写新辞,班师途中共作四诗,后人为它们加上小题目,即《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首诗后面均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语。系配乐歌唱时乐师所加。并无实际意义。
这首诗,前三句是实写。描绘登上碣石山所见的景象。是诗的高潮来临之前的浪头。接下来的三句是虚写。是气魄雄张前无古人的想象,是诗的高潮所掀起的九级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北。为燕山余脉,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有巨石矗立山顶,故称“碣石”,秦皇汉武均于此登眺。
诗人首先点明了登眺的地点和眺望的对象。这是大气包举的总写。笼罩全诗的起笔。接笔则由远景而近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由动荡不定的海波到立足观眺的高耸的山岛,动中有静。复由近景而局部与细部的小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笔写丛生的树木,一笔写丰茂的百草,静中有动。诗人此行乃得胜回朝,他胸中洋溢的是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陆机《文赋》),于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以萧瑟的秋风点明时令。以波涛汹涌的洪波描绘海浪。全诗在如此陡作转折之后。诗人的情感也愈加激越昂扬,他的想象也振羽而飞,上天而下海,气吞山海而囊括宇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与“其里”为同义复词。指大海之中。太阳、月亮与银河,这是天地间最壮美的物体了,但在诗人浪漫之至的想象中。日月好像是在海中升落运行,垂天接海的银河仿佛是从海中涌现闪耀的。这种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的沧海意象。既是年已53岁的老诗人的杰出创造,也充分表现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的胜概豪情,联想到他随后所作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语。虽然后者为直抒胸臆,前者系借景抒情。但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操一生横槊赋诗,挥鞭作赋,今尚存诗二十余首。其风格刚劲雄浑,沉郁苍凉,宋人敖器之《诗评》就称其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他的诗,均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新事,以四言诗成就最高。《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二首》等篇。就是《诗经》之后沉寂多年的四言诗的伟构华章,也是一阕令读者心血如沸的“英雄交响曲”。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卒于献帝延康元年(220),时年66岁。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乱世霸主”与“文坛雄杰”,或者说他是“英雄”与“文雄”一身而二任。在汉末那一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官至汉丞相,封魏王,后来其子曹丕称帝,他被追谥为魏武帝。因为尊刘尊汉的封建正统观念作祟,宋代以后的小说、戏曲乃至民间的说书人。都将他描绘为一个大奸臣。直到鲁迅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才为他翻了案。鲁迅论定“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与此同时,曹操又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建安”是汉末献帝刘协的年号。指公元196年至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三曹”与“七子”,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建安文坛以七子为羽翼。以曹氏父子为领袖,而曹操以其政治地位与创作实绩。理所当然地成了领袖中的核心,名垂后世,光耀千古。
建安十二年(207),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勾结乌桓(又称乌丸,居住于辽西与河北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蹋顿部落南侵掳掠。曹操这年率师北征,大胜,于当年秋冬之际班师。路经碣石山而登临远眺,写下了千古绝唱《观沧海》。《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旧题。“夏门”为洛阳西北城门。汉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曹操以旧题写新辞,班师途中共作四诗,后人为它们加上小题目,即《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首诗后面均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语。系配乐歌唱时乐师所加。并无实际意义。
这首诗,前三句是实写。描绘登上碣石山所见的景象。是诗的高潮来临之前的浪头。接下来的三句是虚写。是气魄雄张前无古人的想象,是诗的高潮所掀起的九级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北。为燕山余脉,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有巨石矗立山顶,故称“碣石”,秦皇汉武均于此登眺。
诗人首先点明了登眺的地点和眺望的对象。这是大气包举的总写。笼罩全诗的起笔。接笔则由远景而近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由动荡不定的海波到立足观眺的高耸的山岛,动中有静。复由近景而局部与细部的小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笔写丛生的树木,一笔写丰茂的百草,静中有动。诗人此行乃得胜回朝,他胸中洋溢的是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陆机《文赋》),于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以萧瑟的秋风点明时令。以波涛汹涌的洪波描绘海浪。全诗在如此陡作转折之后。诗人的情感也愈加激越昂扬,他的想象也振羽而飞,上天而下海,气吞山海而囊括宇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与“其里”为同义复词。指大海之中。太阳、月亮与银河,这是天地间最壮美的物体了,但在诗人浪漫之至的想象中。日月好像是在海中升落运行,垂天接海的银河仿佛是从海中涌现闪耀的。这种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的沧海意象。既是年已53岁的老诗人的杰出创造,也充分表现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的胜概豪情,联想到他随后所作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语。虽然后者为直抒胸臆,前者系借景抒情。但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操一生横槊赋诗,挥鞭作赋,今尚存诗二十余首。其风格刚劲雄浑,沉郁苍凉,宋人敖器之《诗评》就称其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他的诗,均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新事,以四言诗成就最高。《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二首》等篇。就是《诗经》之后沉寂多年的四言诗的伟构华章,也是一阕令读者心血如沸的“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