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头说吴家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封家书,因其饱含宽容和礼让之德而让世人传诵数百年。
   史载,康熙某年,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了宅基地纠纷,彼此各不相让。情急之下,张家驰书一封直抵京城,请宰相大人处置。宰相知悉此事莞尔一笑,信手写下上面这首诗交给家仆带回。家人见信,主动折墙,后退三尺。吴家感其义,也后退三尺,于是形成了今天依然存留的六尺巷。
   六尺巷及张英家书影响甚大,1956年毛泽东会見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引用此诗奉劝苏联当局遵守和平友好准则,推进两国友好关系。之后,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政要专程至此,瞻仰六尺巷和张吴二姓府第。
   张宰相乃笔者同宗先辈,笔者自然为其拥有豁达之胸怀、恢宏之气度、高贵之涵养而欣慰。但与此同时,每当伫立六尺巷头,目睹巷子两侧似乎并不太对称的府第,内心也不禁滋生对吴家人的敬佩。
   我曾一直想知道,这个吴家到底是何人?拥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问遍左邻右舍,几乎无人给出准确答复,即使是当年的吴家后人也早已不在此地居住。查阅史料,于《桐城县志略·旧闻随笔》中有一句:“(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那吴氏是怎样的显贵望族呢?语焉不详。唯吴氏族谱中可以看到些许记录。吴氏先人或于明朝洪武年间担任安抚使司佥事,或任浙江台州合旗山把总,或于永乐年间任四川眉州州判。之后官职越发做得小,如任广西镇安府下的县主簿等职。而到清朝,几乎再也看不到达官显贵的记录了。照此说来,此时的吴氏其实早已成为普通人家,最多拥有一点官家的余脉余韵。
   如此,便不能不让人觉得吴家人了不起了。在皇权专制时代,谁都知道“穷不跟富斗,民不跟官斗”。不与官斗,不仅因为无权阶级根本斗不过有权阶级,而且斗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能殃及子孙。但若换个角度想问题,结果则相反。对于吴家来说,与之毗邻的有这么一个大官家,可算是三生有幸,比如后人考取功名、经营盐铁什么的,只要搞好邻里关系,怎么说也有个照应。徇私舞弊或许不敢奢望,但能指个路径,通个信息,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可是,吴家没有这样想这样做,面对权贵既没有卑躬屈膝、退避三舍,也不是百般讨好、曲意逢迎,而是不卑不亢做人,大大方方处事。这在当时“官大一级压死人”“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年代,其所作所为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是很了不起的么?
   “搞坏一种关系只要一个人,搞好一种关系则需要所有人”。如果说没有张家的让,便不会有六尺巷的话,那么,如果没有吴家的礼,也不会有六尺巷。一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不在于能带头模范做多少,还在于在他人启发下能效法做多少。效他人之美德,行自己之善举,同样是高尚的。从管鲍之交到将相之和,谁能在彼此间分出高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大都不是双方有错所造成,而往往是一方蛮横无理所导致。《水浒传》中的杨志杀牛二,能说是因为杨志嗜血成性?倘若吴家将张家的退让当成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害怕影响仕途”而得寸进尺,那么,张家除了屏气吞声,又怎奈他何?然而,吴家虽身份不能与之相当,但讲义气、重礼数与张家不分伯仲上下,吴家不输张家。有人说,吴家毕竟有错在先。也许如此。但“过则勿惮改”,不是吗?
   六尺巷的故事远近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说,吴家始终是作为绿叶配红花的,即以其“负面”的衬托而使得张家大显异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来桐城视察,在谈到六尺巷时,就曾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出此之言,也许是其亦姓吴的缘故,但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持与之相近的看法呢?事实上,当年吴家占用张家用地一说是有争议的。据《桐城县志略·旧闻随笔》记载,张、吴两府之间,“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而据黄梅戏《六尺巷》描述,两府之间属于公共用地,吴家因为墙基松软,致院墙经常倒塌,不得不稍将墙基外移。两种说法都属后人补记,皆有可疑之处,这就为吴家谋求“正名”提供了依据。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谁都害怕且又不甘被污名化的时代,吴家后人若谋求“正名”、找回“清白”,就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如此,吴家果真这样做了,其结果是什么样子呢?这一美丽的传说必定被弄得支离破碎、污迹斑斑,美丽的故事或许从此将不再美丽。所以说,六尺巷的美名传扬,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吴家人的沉默成全的。这种沉默不宝贵么?
   六尺巷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一个典范,也为人们逐步步入文明树立了样榜。但我们还是需要谨记,任何美好的故事都是多方因素促成的,任何厚此薄彼、褒此抑彼的做法,可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都会对主体之外的其他方构成伤害,因此必须有所观照。
   作为张姓后人,我作如是说。
其他文献
汉字具有很大张力和丰富内涵,不同搭配可带来无穷变幻。譬如,形容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就可以有四对组合: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先苦后甜的悲喜剧,最为有名,被人们时常引用;成功乃失败之母,是先甜后苦的喜悲剧;成功乃成功之母,是喜剧中的小霸王;失败乃失败之母,是悲剧中的战斗机。   别的且不论,单说“失败是失败之母”这个超级悲剧话题,或许是因为这个提法太过悲催,灰暗,让人绝望,所以现实生活中尽管这样的案例屡见
期刊
上课了,孔老夫子夹着教材与讲义稿走进了教室,走到了讲台前。   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躬身道:“夫子好!”   夫子躬身回道:“同学们好!坐下。”   待同学们坐下后,夫子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授朋友之道。在讲授之前,还是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最好的朋友之道是怎樣的?”   夫子说完,同学们开始踊跃地发言。   冯梦龙说:“我认为最好的朋友之道当如伯牙与钟子期,他们二人虽然出身不尽相同,但却因
期刊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善解人意,绝对忠诚,不嫌贫爱富,有的狗还特别有才,特别有作为。近日看到一个故事,就让我对狗刮目相看。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有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他報警后,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是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狗嗅了嗅,朝人群扫一眼,突然跑到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跟前,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
期刊
黄鼠狼两天没有找到东西吃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但又一筹莫展,无法可施。家家户户的鸡舍都坚实牢固,并且有守门犬看护,偷鸡比上天还难。怎么办呢,总不能等着饿死呀。他突然想起了人间的把戏,人类多诈,喜欢唱吆喝,玩忽悠。他觉得,这个鬼把戏,自己也可以拿来试试。于是四处张贴告示,告示上写道:“今晚8时,在村后小树林,举行保护鸡权报告会,内容精彩生动,弘扬鸡民心声,伸张鸡民诉求。主讲:爱鸡专家黄鼠狼博士。欢迎广
期刊
幼儿园下午放学时间,6岁的孙女雯雯跟我视频了。在视频中,她高兴地告诉我,因为明天她6岁生日,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公主裙给她,作为生日礼物。同时,她还让我过去看看她漂亮的公主裙。因为我正在看一个电视节目,所以问她,是待一会儿过去还是晚上再过去。她的回答是,待一会儿过去——显而易见,她迫不及待地希望我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她穿公主裙的模样。   大概在半个小时后,我看到了雯雯身着公主裙的模样:真的非常漂亮。
期刊
有个兄弟,是写小说的,作品上过国内顶尖级的文学大刊、名刊,几部长篇小说更是一再重印,还获过国际性的文学奖项,名头响得很。某次聚会,他告诉我:自己最重要的小说都是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写的。我问他:这有什么规律吗?他说:不知道,可能是人到中年,接触的人、经历的事多一点,对生活的认知深了一些,对人性也更加了解。   朋友说的是阅历对文学创作的价值。其实,不只是对文学创作,就是别的行当,阅历的倩影也无
期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小母鸡才把蛋生了下来。   “咯咯哒,咯咯哒”,抚摸着热乎乎的蛋,小母鸡欣喜异常。   一群公鸡看见了,飞快地围了过来。   “小母鸡,你的蛋也太小了吧,你看鸭蛋鹅蛋恐龙蛋,那叫一个大!”公鸡甲尖着嗓子说。   “哎呀呀小母鸡,你的蛋咋这么难看?你看鸭蛋鹅蛋鹌鹑蛋,要不洁白如玉,要不淡绿如翠,要不布满可爱的小斑点,哪里像你,要颜色没颜色,要个性没个性,简直惨不忍睹!”公鸡
期刊
亲戚读高二的孩子来我家,向我请教作文能得高分的“诀窍”。我哪有什么诀窍,只是谈了点自己的拙见。之后,我拿出几本《杂文月刊》,说:“有时间你读读,注意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及遣词造句,对你写作能力的提高会大有益处。”他选一篇文章读起来,还没有读完就摇头说:不行,不符合老师讲的模式,老师不会让我们这样写。我愕然。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做的许多事情都有“模式”都被要求循规蹈矩,从不敢
期刊
讽是一种精妙的讥刺,擅讽者以妙语做针,往往一擊便中要害。这很像名医针砭,不同之处在于病患常常满怀期待,对名医感恩戴德;而被讽者却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会以为讽者是在“治病救人”。被讥讽而生恐惧、痛苦、悲伤乃至恼羞成怒,极易对讽者造成伤害,所以讽刺这件事,是极其危险的。优伶,是对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艺人的统称,其时归入下九流的职业,然而有谁知道恰恰是优伶这种时人以为“下贱”的人却最擅讽且敢讽呢
期刊
马未都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父亲跟儿子及其朋友吃饭,吃完后,父亲跟儿子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儿子不解,父亲解释道:“你看他夹菜时,习惯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来,扒拉两下夹起自个儿的菜,根本不顾及别人,这种人就很自私。”   儿子不信,认为每个人的吃饭习惯不同,不可苛求。   父亲又说:“如果他生活窘迫,面对着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是生意人,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实在太自私、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