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要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确保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安全性和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防范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要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确保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銀行安全性和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是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执行。二是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四是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记录、会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风险的主要问题
1、内控认识有误。有的管理者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单纯认为只要做了建章立制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控职责,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视而不见,淡化对员工的内控教育和内控制度的责任落实。
2、制度建设滞后。因缺乏相关制度,内部控制就显得薄弱,如对网点进行检查时,会计、储蓄部门只对各自分管的业务进行检查,给综合柜员制的内部控制检查留下了风险点。
3、技术性风险错误不绝。由于银行员工在办理某些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能力等出现在内部控制环节上的错误或事故,如流水账页短缺、单折跳号使用、手工登记簿记录不全等。
4、管理机制未建立。银行内设机构、部门设置、业务分工交叉重复的现象不能完全避免,部门间权责关系边界不清,弹性较大,内控制度难以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分支机构布局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内部控制的灵敏程度。
5、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当。有的银行人力资源配置还停留在按业务量或存款规模定编定岗的方式上,随着网点经营业务品种逐渐增加,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而基层网点没有在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出现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等问题。
三、防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建议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一是正确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深入衡量各业务的风险度,积极防范风险,完善对策,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通过员工培训、赏罚机制等方式,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员工提升业务技能,掌握银行内控风险点,提高内控风险管理意识。三是构筑员工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管理理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2、加快管理体制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建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绩效,消除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上的各种误区,使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成为各级行领导和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二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并使内控监督机构以条条独立管理为主,使监督职责能贯彻到底。三是对资金交易、证券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围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贷款决策风险约束机制。
3、建立银行内控信息管理系统。一是各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使内部流动性、安全性、交易性方面的统计、会计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二是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数据库、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组织流程等方面,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内部评价预警机制和良好的内控信息管理系统。
4、完善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一是建立重要业务风险评估和监督预警体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对其内外部风险进行详细评估,确定风险值。二是健全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机制。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保持连续性评估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便一旦出现重大问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三是健全风险转移化解机制。对可控制风险,可采取控制程序来减少风险,对不可控制风险,可取消相关业务活动或降低经营活动规模,力争风险早发现,损失早制止。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
作者简介:周琴(1975年5月),女,汉,武汉市,大学,单位:交通银行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支行,研究方向:银行类。
【关键词】 防范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要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确保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銀行安全性和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是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执行。二是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四是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记录、会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风险的主要问题
1、内控认识有误。有的管理者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单纯认为只要做了建章立制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控职责,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视而不见,淡化对员工的内控教育和内控制度的责任落实。
2、制度建设滞后。因缺乏相关制度,内部控制就显得薄弱,如对网点进行检查时,会计、储蓄部门只对各自分管的业务进行检查,给综合柜员制的内部控制检查留下了风险点。
3、技术性风险错误不绝。由于银行员工在办理某些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能力等出现在内部控制环节上的错误或事故,如流水账页短缺、单折跳号使用、手工登记簿记录不全等。
4、管理机制未建立。银行内设机构、部门设置、业务分工交叉重复的现象不能完全避免,部门间权责关系边界不清,弹性较大,内控制度难以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分支机构布局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内部控制的灵敏程度。
5、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当。有的银行人力资源配置还停留在按业务量或存款规模定编定岗的方式上,随着网点经营业务品种逐渐增加,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而基层网点没有在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出现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等问题。
三、防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建议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一是正确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深入衡量各业务的风险度,积极防范风险,完善对策,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通过员工培训、赏罚机制等方式,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员工提升业务技能,掌握银行内控风险点,提高内控风险管理意识。三是构筑员工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管理理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2、加快管理体制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建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绩效,消除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上的各种误区,使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成为各级行领导和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二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并使内控监督机构以条条独立管理为主,使监督职责能贯彻到底。三是对资金交易、证券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围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贷款决策风险约束机制。
3、建立银行内控信息管理系统。一是各商业银行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使内部流动性、安全性、交易性方面的统计、会计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二是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数据库、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组织流程等方面,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内部评价预警机制和良好的内控信息管理系统。
4、完善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一是建立重要业务风险评估和监督预警体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对其内外部风险进行详细评估,确定风险值。二是健全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机制。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保持连续性评估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便一旦出现重大问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三是健全风险转移化解机制。对可控制风险,可采取控制程序来减少风险,对不可控制风险,可取消相关业务活动或降低经营活动规模,力争风险早发现,损失早制止。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4〕40号.
作者简介:周琴(1975年5月),女,汉,武汉市,大学,单位:交通银行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支行,研究方向:银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