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茶》:一首饱含亲情的茶诗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宋]王禹傅《龙凤茶》
  小时候,物质还没有那么丰富。有点好吃的,老人会想着留给孩子,他们自己,总是舍不得享用。
  长大后,当我们遇到好茶,会想到与老人一起分享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饱含亲情的茶诗吧。

一、作者简述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生于公元954年,六岁时,宋朝建立。王家本是庄户人家,也兼营一处磨坊。因此,王禹傅的出身绝称不上显赫,甚至可以讲是比较贫寒了。
  像这样小门小户家的孩子,在唐代很难跻身学林与官场。换句话讲,唐代诗人的门第普遍较高。例如杜甫与杜牧,自身虽未有高官显爵,但论起来,二人却都是京兆杜氏子弟,典型的名门之后。再如韦应物,其曾祖父为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也正因祖上荫庇,十五岁的韦应物当上了三卫郎,没有通过科举,也顺利步入了仕途。
  唐朝还存在着许多贵族,因此有些人还能靠门第做官。但是在宋朝,贵族的势力就完全绝迹了。宋代很多高官的出身都相当贫寒。例如辅佐太祖与太宗定天下的宰相赵普,据说原来是乡村的私塾先生。又据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太宗、真宗时三度入相的吕蒙正,原是极为穷困的书生。他看到有人卖瓜,想吃却没钱买。凑巧有一个瓜掉在地上,他就捡起来吃了个饱。
  贵族的没落,科举的推广,使得宋朝在一开始,其官场与诗坛就呈现出完全不同于李唐的气象。作为小磨坊主的儿子,王禹傅是纯靠自己的实力起家的。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二十九岁的王禹偁进士及第,授成武县主簿。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迁知长洲县,后应中书试,擢直使馆,又迁知制诰。
  从底层寒门的弟子,到天子身边的近臣,王禹傅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但他那种出身农家的耿直性格,却没有因为做官而更改。《宋史》中说他:“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的确,王禹偁在京做官的几年,就一直没停止进谏。他遇事敢言,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应诏言事疏》等文,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等许多有关政治改革的建议。终因触犯权贵而遭到贬斥。
  自三十八岁起,王禹偁开始了贬官生涯。他先后被发往商州、滁州、黄州等地任职,四十八岁卒于蕲州,再未回到京城。王禹偁虽只活了四十八岁,却在文坛上颇有成就。林逋在《读王黄州诗集》中就有“纵横吾宋是黄州”之誉。

二、题目详解


  聊完了作者,我们来看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款名茶。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五代之季,建屬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蔡襄等著、唐晓云整理点校《茶录(外十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48页)
  北苑贡茶,始于研膏茶和蜡面茶。唐末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后,开始用龙凤模具制造团茶,此即龙凤茶之滥觞。
  从熊蕃之子熊克于南宋淳熙年间增入《宣和北苑贡茶录》书中的贡茶銙式及棬模质地和尺寸图来看,龙凤模就是刻有龙、凤图案的棒模,从此带有龙凤这类帝后专用标志图案的茶饼成为贡茶的定制,直至宋亡,沿袭不改。
  饮用贵重的龙凤茶,似乎与王禹偁的饮食观念相左。王禹偁一生的饮食都相当朴素,甚至推崇粗茶淡饭。他在《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佑》一诗中,便表露出“无故不食珍,礼文明所记”的观点。这两句话,也成为他终身的饮食规训。又如他在《甘菊冷淘》一诗中,又有“经年厌粱肉,颇觉道气浑”“既无甘旨庆,焉用品味繁”的句子,仍是强调简单朴素的饮食观。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简素饮食的王禹偁,为何突然咏起了龙凤茶呢?
  我们到正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正文赏析


  第一部分,自“样标”至“近臣”,讲的是好茶的来历。
  如上文所述,龙凤茶是建州茶的上品。所谓的“以别庶饮”,即有钱买不到的意思。因此得到龙凤茶的途径只有一个,那便是皇家的赏赐。
  唐中期以后,茶叶进入了赐物的行列。就像贡茶之风一样,赐茶在唐代也蔚然成习。《蔡宽夫诗话》中写道,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宋代的赐茶制度更为成熟,要严格按照官位高低来进行。北宋黄鉴编著的《杨文公谈苑》中写道:“龙茶……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
  结合诗文可知,王禹傅手中的龙凤茶,肯定是其进士及第后出任皇帝“近臣”时所得。对于寒门出身的诗人来讲,此茶无疑是极其珍贵之物,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部分,自“烹处”至“溪春”,讲的是饮茶的环境。
  能得到龙凤茶的赏赐,可见王禹傅曾是皇帝看重和欣赏的大臣。但他万万没想到,等到喝这款茶时,他已身在远离京城的商岭之外了。商岭,也称商山,在陕西商县东。商岭,也就代指宋代的商州了。由此可知,这首《龙凤茶》创作于诗人在商州任职期间。
  王禹偁被贬商州,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九月。当时的商州“深山穷谷,不通辙迹”,经济十分落后。王家去商州赴任的路上,投宿荒山野店,夜里还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声。他把商州比作牢狱都不如的地方,并愤慨地问道“逐臣自可死,何必在远恶?”
  有人会问,王禹偁毕竟是去商州做官,不会太受罪吧?其实不然。王氏的职务,是商州团练副使。宋代的团练副使,多由不得志的贬官充任,不得签署公事,俸禄微薄,待遇很差。王家到达商州后,团练使竟然不给他们安排住所,以致连老带小只能住在古寺中。诗人在《谪居感事》中,也有“坏舍床铺月,窗寒砚结澌”的描述。由此可知,王禹傅在商州生活之苦。   得茶之时是近臣,饮茶之时却已是罪臣。面对龙凤茶,只能空想建溪春。贵重的名茶与寒酸的住所,形成了强烈反差,也凸显出诗人忽感惆怅落寞的心情。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读出了王禹偁对贬官生涯的无奈,以及对朝廷的失望。当然,这些都是弦外之音了。
  第三部分,自“香于”至“头亲”,讲的是好茶的归处。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是对龙凤茶细致的描述与赞美。既香且美,兼顾了内涵与颜值,自然是一款好茶。再加上这是皇上赏赐之物,意义上又有特别之处。所以自然是不舍得品尝了。总觉得这么好的茶,喝了岂不可惜。虽说茶就是用来喝的,但龙凤茶确实太珍贵了。如果换成我,估计也得藏起来。要是换作您,会舍得喝吗?
  除将,即除非之意。王禹偁手中有好茶,但并不想以此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更不想拿来结交攀附权贵。但有一种情况,喝掉龙凤茶也绝不心疼,那便是供奉双亲。王禹偁贬官商州,是带着七十五岁的老父亲一起上任的。商州生活艰苦,但对于农家出身的诗人来说也算不得什么。然“左迁无俸禄,奉亲乏甘蔬”的窘困,却让他愧疚不安。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王禹偁将自己珍藏的龙凤茶取出。借一盏茶汤,来缓解和补偿老父亲在商州所受之苦。古有老莱子斑衣奉亲,宋有王禹傅好茶侍父。一碗茶汤,蕴含着父子深情,承载着中华孝道。
  宋代以茶奉亲的诗作还有不少,其中不乏佳作。例如受王禹偁影响较深的梅尧臣,就写有一首题为《吴正仲遗新茶》的茶诗,其文如下:
  十片建溪春,干云碾作尘。
  天王初受贡,楚客已烹新。
  漏泄关山吏,悲哀草土臣。
  捧之何敢啜,聊跪北堂亲。
  据《瀛奎律髓》记载,“此诗圣俞五十二居母忧时作”。圣俞,是梅尧臣的表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秋,梅尧臣的嫡母束氏卒于汴京。梅尧臣解官居忧,扶亲归宣城。居宣州期间,与吴正仲交好,曾共赴出游,饮酒品茗。这位吴正仲,也常送来新酝、早蟹、蛤蜊等物。這首茶诗,便是记咏友人所赠的新茗。
  虽然梅尧臣接到好友相赠的新茶,但却无欣喜之意,反而睹物思亲。他想到慈母业已辞世,无法享用建溪佳茗,不禁黯然神伤。于是诗人秉持“生则敬养,死则敬享”的心意,以新茶奠酹,聊表孝思,寄托对慈母的无尽缅怀。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之痛。从这点来看,王禹傅比梅尧臣要幸福。
其他文献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牛再熟悉不过了。牛是儿时的伙伴,牛是大人劳作的帮手,牛总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牛是一种能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动物,它见过人间冷暖,感受过人类真情,它会流眼泪,有灵性又有情感。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老牛一生是辛勤的象征。“牛”是个象形字。早期的牛字就是牛头,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牛是六畜之一。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驯养牛了,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缺少的角色。 
期刊
秦国和赵国决战长平,秦军歼灭赵军主力,并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人。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大兵团作战的罕见记录,也是以最惨烈的形式最大规模“杀降”的典型事件。《史记》详尽记载了长平之战的发生背景、战役进程和胜负结局。白起、廉颇、赵括等著名将领的表现,司马迁也以生动的笔法为后人保留了历史的记忆。  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史记》可能依据《秦记》原始文献,应当是比较可靠的。而对白起“杀降”行为的批判,在太史公
期刊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这个似乎为古代皇家所专属的“宫”,实际上跟老百姓的生活并不遥远。  《说文解字》:“宫,室也。”《尔雅·释宫》亦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最初的意思与“室”相似,指的是房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之时,人们居住在洞穴中,生活在野外,后来才建造了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此处的“宫室”,即为房屋。《墨子·号令》“父母妻子,皆同其
期刊
这部书被誉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文为: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毛泽东生前对此书长期珍藏,详加圈点,推崇备至。书中有关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治乱兴衰、智谋韬略、官场见闻等方面的议论颇为精辟,被誉为“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力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读物。此书就是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洪迈与《容斋随笔》  我国古代文人学士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将北京的秋天写得美轮美奂。文中提到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可就是没有写到菊花。然而我偏偏以为,北京秋景之美,一半要归功于菊。  北京人种菊,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北城多宅门府邸,空间宽敞,可以采用畦栽的形式。而南城多小门小户,院子狭窄,但也
期刊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为官40多年,位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毕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欧阳修一生著述颇多,他的《文忠集》中致子侄的两封家书亦流传久远。  《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  文末有
期刊
唐代书法的淋漓酣恣,空前繁荣,不仅体现在书家人数众多且水平很高上,也反映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发展上。这一时期书法研究的内容比过去更细致,更深入,并且出现了有系统的书论,这不单是书法家开始注意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整理,更主要的是书法理论及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唐代书学鼎盛的主要标志,首先是从朝廷帝王到文化各界都对书法研究进行提倡和重视,许多文学家以诗文等手段歌咏、评论书法,像杜甫《李潮小篆
期刊
“爆竹声声除旧岁,平安如意贺新年。”每逢新年,“如意”一词总是亲朋好友互相拜会时频繁使用的祝福语。人们赋予“如意”一词美好吉祥的寓意,同时也赋予“如意”美丽的形象。  作为吉祥的象征,如意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汉、魏晋、唐、宋至明清,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变化。它从民间逐渐走向书斋,从平民逐渐走向帝王,并因其“吉祥如意”“萬事如意”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装点生活、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六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诗人和书法家。《旧唐书》卷一二八、《新唐书》卷一五三有传。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很高,自成一家,称为“颜体”,受到后人的追仿。他的诗,清新明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除了这两个角色,颜真卿还是一位刚正不阿、忠心报国、心系百姓的名臣。安史之乱时,他率军坚决抵抗叛军;后投奔代宗,被封为鲁郡公;
期刊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由五体构成,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表有十篇,由于它记载史实较为零散,因此常常被读者忽略,甚至有些版本干脆把“表”删掉,做成选本。但是,《史记》研究者都知道,精读《史记》十表,是研究《史记》的一把钥匙。郑樵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足见“表”的重要性。近期笔者在闲暇时重读十表,感慨良多。现取阅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期刊